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综述

  • 镰刀菌所致皮肤感染的文献回顾

    杨亚敏;李东明;

    镰刀菌主要为植物致病菌,但也可引起严重人类感染。镰刀菌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本文主要综述相关的皮肤感染,分为局限性皮肤感染及播散性感染,诊断多较困难。由于该属真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天然耐药,播散性镰刀菌病死亡率可达80%–90%。本文对Medline和中文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查阅和分析,综合归纳了镰刀菌所致皮肤感染的致病种、地域分布、危险因子、临床表现形式、药物敏感性及其诊疗方案等,该综述对全面了解镰刀菌病的特征及对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0年08期 v.39;No.206 1451-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7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0 ]

研究论文

  • 假暗盘菌属一新种——中华假暗盘菌

    张桥;张杰;

    报道了分离自福建蛇足石杉上的假暗盘菌属Pseudoplectania一新种,中华假暗盘菌Pseudoplectania sinica。基于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研究标本保存于齐鲁医药学院实验室和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

    2020年08期 v.39;No.206 1476-1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西北旱区甘草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

    贺超;陈晓玉;王文全;侯俊玲;

    为探明西北旱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系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生态分布和定殖状况,于2018年7月分别从甘肃安西、民勤和宁夏沙坡头地区采集甘草不同灌丛范围0–10cm和20–30cm土壤和根系样品,系统研究不同样地甘草灌丛内外DSE生态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甘草均能被DSE高度侵染,形成典型深色有隔菌丝和微菌核结构。不同样地DSE定殖率差异显著,安西DSE总定殖率(43.34%)显著低于民勤(90%)和沙坡头(88.34%)样地。相关性分析表明,DSE定殖率主要与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和碱性磷酸酶显著相关。共分离鉴定11属13种DSE,即Acrocalymma vagum、Alternaria longissima、Alternaria chlamydospora、Alternaria chlamydosporigena、Paraphomachrysanthemicola、 Darksideaalpha、 Niessliaaemula、 Tricharinaochroleuca、 Acremonium nepalense、Fusariumsolani、Preussiasp.、Leptosphaeriaoraemaris和Ulocladiumsp.。其中Acrocalymma vagum是甘草根系DSE优势菌种,为民勤和沙坡头共有种,而安西样地DSE物种多样性最高,共7种。主成分分析表明,安西DSE物种组成在0–10cm和20–30cm不同灌丛范围存在显著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安西和沙坡头DSE菌丝定殖率在距主干0–10cm显著高于20–30cm,说明荒漠环境灌丛覆盖对DSE真菌群落存在显著影响。方差分解结果表明,DSE定殖受样地空间分布、灌丛覆盖和土壤因子共同影响(74.91%),而DSE种类组成更多依赖于样地异质性(84.46%)和土壤养分(87.82%)的作用。研究不同荒漠环境DSE定殖和群落组成差异,有助于充分理解DSE在旱区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中的功能和意义。

    2020年08期 v.39;No.206 1487-1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7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4 ]
  • 紫芝细胞壁大分子量葡聚糖的纯化及结构鉴定

    颜梦秋;张丹;周帅;唐庆九;唐传红;谭贻;王金艳;刘艳芳;张劲松;

    采用超微粉碎、热水浸提法从紫芝子实体水提残渣中获得细胞壁粗多糖,通过30%乙醇沉淀、20%醇洗的方法纯化出大分子量均一多糖GSCW30E-20E。苯酚硫酸法检测其多糖含量为98.03%,单糖组成分析显示其仅由葡萄糖组成,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仪-示差折光检测技术测定其重均分子量为1.552×10~6g/mol。通过红外光谱、甲基化及核磁共振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GSCW30E-20E是一种β-D-葡聚糖,该多糖主链由β-(1,3)-糖苷键连接而成,每3个糖残基主链上通过β-(1,6)-糖苷键连有一个葡萄糖残基为支链。

    2020年08期 v.39;No.206 1502-1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1 ]
  • 黑木耳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张越;姚方杰;孙文娟;方明;武春爽;

    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是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本研究以黑木耳不同菌株(A14、A137和A12)和不同生育期的样品(菌丝体、原基和子实体)为实验材料,提取RNA,反转录成cDNA,在全基因组注释结果的基础上,选择12个候选内参基因(APRTase、β-TUB、RPL2、EF-1a、EF-2、PGI、PGM、H~+-ATPase、Tspd、TUB-1a、18S rRNA和28S rRNA)并设计跨内含子的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进行扩增,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ΔCt算法以及综合评价软件RefFinder,筛选适宜的内参基因。结果表明18S rRNA、β-TUB、EF1-a和28S rRNA适宜作为不同菌株的内参基因,APRTase、18S rRNA和28S rRNA适宜作为不同生育期的内参基因。

    2020年08期 v.39;No.206 1510-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2 ]
  • 桔黄赛多孢菌胞外胰蛋白酶的酶学特性

    韩志萍;程慧莹;王飞;

    桔黄赛多孢菌Scedosporium aurantiacum是慢性肺病患者的常见呼吸道定植菌,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可引起侵袭性感染,致死率高,但由于致病机理不明,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我们在前期研究中,通过差异蛋白组学及酶工程技术发现分泌胰蛋白酶是桔黄赛多孢菌的潜在毒力因子,目前对这种蛋白酶的遗传信息、结构及致病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用Superdex S-200分子筛和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两种填料将这种蛋白酶分离纯化出来,通过酶谱验证了纯化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胰蛋白酶对bFSR、bLSTR和bEKK 3种底物的水解性能最佳,对zFR和bzLR的水解性能最差。酶解最快的反应所对应的K_m为6.09μmol/L,V_(max)为13.01μmol/L/s,K_(cat)为23.65/s;酶解最慢的反应所对应的K_m为29.94μmol/L,V_(max)为11.35μmol/L/s,K_(cat)为20.63/s。研究结果对于填补赛多孢菌毒力因子研究的空白、针对毒力因子开发新型的抗真菌药物和治疗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8期 v.39;No.206 1520-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4 ]
  • 三个不同产地香菇多糖的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

    赵诗雨;赵婷婷;梁锐;张倩;刘洋;王琦;

    本研究分析了浙江、湖北和新疆香菇多糖的结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3个产地香菇多糖,分别利用Sevag法及透析法对其进行初步纯化,获得浙江香菇多糖(ZLP)、新疆香菇多糖(XLP)、湖北香菇多糖(HLP)。进一步通过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HPAEC)测定其单糖组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其结构。检测了3个多糖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表明,3个多糖均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及甘露糖组成。3个多糖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相似,均含有β糖苷键。HLP、ZLP、XLP均可有效清除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和羟基自由基。此外,HLP和XLP对人肝癌细胞(HpG2)、人肺癌细胞(NCI-H460)、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增殖能力高于ZLP。

    2020年08期 v.39;No.206 1530-1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6 ]
  • 不同碳氮源对糙皮侧耳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韩美玲;边禄森;姜宏浩;安琪;

    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为材料,研究简单碳氮源及木质素纯品诱导条件对其木质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碳源培养基和氮源培养基对糙皮侧耳漆酶活性、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且对糙皮侧耳菌丝生物量也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以蔗糖作主要碳源诱导物时,有利于提高糙皮侧耳漆酶活性;以果糖作主要碳源诱导物时,有利于提高糙皮侧耳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和菌丝生物量的积累;以葡萄糖作主要碳源诱导物时,有利于提高糙皮侧耳木聚糖酶活性。以酵母浸粉作主要氮源诱导物时,有利于提高糙皮侧耳漆酶活性和菌丝生物量的积累;以硝酸钾作为主要氮源诱导物时,有利于提高糙皮侧耳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以硫酸铵作为主要氮源诱导物时,有利于提高糙皮侧耳木聚糖酶活性。碱性木素的存在,有利于提高糙皮侧耳漆酶活性,但不利于菌丝生物量的积累。与此同时,碱性木素的存在对糙皮侧耳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并没有促进作用。

    2020年08期 v.39;No.206 1538-1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9 ]
  • 灵芝菌丝体中一个三萜类化合物的核磁归属及活性初探

    朱晓璐;岳亚文;张劲松;冯杰;唐庆九;冯娜;韩伟;

    通过液体振荡-静置两阶段发酵获得灵芝菌丝体,并采用硅胶柱色谱层析、反相柱层析和甲醇重结晶的方法,从中分离得到4个三萜类化合物。根据NMR、MS等波谱数据分析,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lanosta-7,9(11),24-trien-3α-acetoxy-26-oicacid(1)、灵芝酸R(2)、灵芝酸T(3)和灵芝酸S(4),其中化合物1的核磁信号全归属为首次报道。4个三萜类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抑制肿瘤细胞L1210及K562增殖的活性,且化合物1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为首次证实,其对肿瘤细胞L1210及K562增殖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22.17μmol/L和54.79μmol/L。

    2020年08期 v.39;No.206 1551-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5 ]
  • 香菇不同发育阶段子实体多糖的理化性质及体外免疫活性研究

    陈静;李巧珍;章炉军;宋春艳;尚晓冬;辜运富;

    香菇多糖是从香菇菌丝体或子实体中提取纯化得到的高分子葡聚糖,作为香菇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病毒、抗氧化和抗真菌等生物活性。本研究对幼菇期、菌褶期、采收期、成熟期和开伞期5个不同发育阶段香菇粗多糖含量、理化性质和体外免疫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其粗多糖含量、理化性质和体外免疫活性具有明显差异。粗多糖得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菌褶期得率最高;粗多糖含量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成熟期含量最高;多糖的分子量因发育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发育后期所得粗多糖分子量千万级以上组分的比例增加,分子量百万级和十万级的多糖组分比例降低;不同发育阶段香菇子实体多糖的单糖组成均包含果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4种单糖,且都以葡萄糖为主;5个阶段的多糖组分均有较好的体外免疫活性,其中幼菇期粗多糖在浓度500μg/mL时表现出最高的体外免疫活性。本研究探讨了香菇不同发育阶段子实体多糖的理化性质及体外免疫活性,为香菇采收期的确定及香菇多糖的制备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0年08期 v.39;No.206 1559-1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54 ]
  • 长裙竹荪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抑菌效果

    陈炳智;杨立志;郑丽珠;魏奇;施乐乐;纪鹏伟;杨娟;谢宝贵;江玉姬;

    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是珍贵的食药用真菌,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在天然防腐剂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以长裙竹荪的抑菌活性为指标,通过萃取、3次不同流动相的硅胶柱层析、1次反相柱层析和薄层层析法对竹荪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个抗菌活性强的单体化合物。根据核磁共振波谱等数据分析,推断该化合物为间苯三酚。以巨大芽孢杆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供试菌,用平板打孔法及原位抑菌法测定该化合物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这两种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分别为83.06μg/m L和51.58μg/m L。本研究首次从长裙竹荪中获得具有抗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间苯三酚,为竹荪天然抗菌物质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2020年08期 v.39;No.206 1568-1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5K]
    [下载次数: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6 ]
  • 裂褶菌菌株G18对孔雀石绿染料的脱色优化

    尚晓静;张富美;程伟;苏莉;侯瑞;

    通过对兔眼蓝莓幼果组织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G18进行形态特征、ITS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鉴定菌株G18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同时,对菌株G18产生的3种木质素降解酶进行监测,发现G18菌株可以分泌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为明确裂褶菌G18对染料的脱色能力,利用裂褶菌G18对固体条件下8种染料进行脱色能力的检测,筛选出较易脱色的染料后,对该染料的脱色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裂褶菌G18对8种染料均可以脱色,对孔雀石绿染料的脱色效果最好。裂褶菌G18对孔雀石绿的脱色优化结果为pH 7.0、20.0g/L淀粉、1.0g/L尿素、1.0g/L硫酸锌、接菌量9片(d=5.0mm)。

    2020年08期 v.39;No.206 1580-1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5 ]
  • 三株亚肉座菌乙酸乙酯提取物生物活性及GC-MS分析

    付德来;陈宇熹;魏秀艳;赵娟;严忠;邱君志;

    采用乙酸乙酯提取3株亚肉座菌菌丝体,测试虫生真菌乙酸乙酯提取物(EAE)的抗肿瘤、抗菌和抗氧化活性,并借助GC-MS方法分析各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发现2株亚肉座菌的菌丝体EAE对HepG2细胞的抑制活性较强,IC_(50)均小于9μmol/L;抗菌结果表明2株真菌的提取物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1株供试菌的EAE表现出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清除率可达85%)。GC-MS分析表明从亚肉座菌JXJG201717、JXJG201720和ARSEF7697的EAE中分别鉴定出21、35和39种成分,主要成分为酯类、醇类和酸类;盘状亚肉座菌JXJG201720与ARSEF7697有相同化合物13个,与暹罗亚肉座菌JXJG201717存在7个相同化合物。本研究表明虫生亚肉座菌具有产生丰富活性成分的能力,彰显出多种利用价值。

    2020年08期 v.39;No.206 1593-1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6 ]

刊物公告

  • 菌物名称注册

    <正>根据第18届国际植物学大会(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IBC)2011年7月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通过的决议,从2013年1月1日起,菌物名称发表之前必须在认可的信息库进行登记并存储名称的重要信息,这将成为名称合格发表(valid publication)的强制要求。发表菌物名称在满足有效发表(effective publication)和合格发表等其他各种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显示出通过登记获取的相应注册号。

    2020年08期 v.39;No.206 1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简报

  • 三种进境林木检疫性有害真菌名称的更正

    杜萍;吴翠萍;周丽伟;吴芳;戴玉成;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中包括了3种木材腐朽病原真菌,即松干基褐腐病菌Inonotus weirii(Murrill) Kotlaba et Pouzar、木层孔褐根腐病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 G.H. Cunn.和橡胶白根病菌Rigidoporus lignosus (Klotzsch) Imaz.。基于国内外最新分子系统学研究,上述3种名称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进境林木检疫的需要及为今后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的更新做好技术储备,我们对这3种重要的对外检疫性林木病原菌的名称说明和更改如下:松干基褐腐病菌Inonotus weirii (Murrill) Kotlaba et Pouzar的拉丁学名应改为Coniferiporia weirii (Murrill)L.W. Zhou&Y.C. Dai,相应的汉语学名也应改为韦氏松柏卧孔菌;木层孔褐根腐病菌Phellinus noxius (Corner)G.H. Cunn.的拉丁学名应改为Pyrrhoderma noxium (Corner) L.W. Zhou&Y.C. Dai,相应的汉语学名也应改为有害红皮孔菌;橡胶白根病菌Rigidoporuslignosus(Klotzsch)Imaz.是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microporus(Sw.) Overeem的同物异名,因此其名称应叫做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 (Sw.) Overeem。另外,有害红皮孔菌Pyrrhoderma noxium和小孔硬孔菌Rigidoporus microporus已经在我国广泛分布,因此今后在修订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时对有关有害生物种类进行增删应予以考虑。

    2020年08期 v.39;No.206 1603-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