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研究论文

  • 大白菜腐霉根腐病的病原

    郭梅;周亚男;肖倩;李宝笃;梁晨;

    在山东青岛发现一种新的大白菜根腐病,主根下部腐烂,根部维管束变褐变黑,地上部生长缓慢,矮小,甚至死亡。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菌丝分离法获得纯化菌株HMQAU170164。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综合该病原菌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ITS和coxⅠ序列分析,界定其为芸薹腐霉Pythium brassicum。该菌引起的大白菜腐霉根腐病为首次报道。

    2019年06期 v.38;No.192 761-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6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1 ]
  • 黄精褐斑病的病原生物学特性

    刘思睿;宋莉莎;任静;李忠;

    为明确发生在贵州省施秉县的黄精叶斑类病害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形态特征及r DNA-ITS、β-tubulin和tef1多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为棕榈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体适宜生长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5;以葡萄糖为碳源、酵母浸膏为氮源比较适合菌丝体的生长;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PDA;光照对菌丝体生长无明显影响;菌丝体致死温度为45℃。

    2019年06期 v.38;No.192 768-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1K]
    [下载次数: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64 ]
  • 我国蜜环菌分类单元间菌索的相互作用

    曾春函;邓晶晶;王传华;

    蜜环菌菌索是天麻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而蜜环菌生物种菌索之间可能存在种间相互作用,因此天麻栽培时蜜环菌种的混用可能对天麻的产量产生影响。为揭示我国蜜环菌分类单元间菌索的相互作用,以我国8个蜜环菌分类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共同培养时整体及单侧菌索的生长速率和单位长度内生长尖端个数来研究其菌索间的作用特性。结果表明:两者间相互拮抗的有CBS D-CBS F;仅有一个蜜环菌菌索未受到影响或受到协同作用的有:CBS A-CBS H中的CBS A、CBS F-CBS J中的CBS J、CBS A-CBS F中的CBS A、CBS A-CBS N中的CBS A、CBS F-CBS M中的CBS M、CBS J-CBS M中的CBS M、CBS B-CBS J中的CBS B;组合中两种蜜环菌菌索靠近侧协同生长的有:CBS A-CBS M;组合中对两者靠近的区域具有优势的有:CBS A-CBS B中的CBS B、CBS A-CBS J中的CBS J、CBS B-CBS F中的CBS F、CBS D-CBS H中的CBS H、CBS D-CBS N中的CBS N和CBS F-CBS M中的CBS F。本研究的开展为我国蜜环菌的鉴定、天麻栽培用蜜环菌种的选用提供理论指导。

    2019年06期 v.38;No.192 77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0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3 ]
  • 两种乳牛肝菌属菌根食用菌与马尾松的共生特征

    冯万艳;胡丹;冯婧玮;陈雨倩;郭其强;孙学广;

    菌根食用菌(ediblemycorrhizalfungi,EMF)是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其对林木健康、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林下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以贵州地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2种乳牛肝菌属Suillus EMF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子实体及其与马尾松形成的菌根的形态特征,调查了其子实体的发生规律及其与温度和降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粘盖乳牛肝菌S.bovinus和褐环乳牛肝菌S.luteus可同时在马尾松林发生。粘盖乳牛肝菌和褐环乳牛肝菌与马尾松形成的菌根均呈珊瑚状,其中粘盖乳牛肝菌形成的菌根表面光滑无根外菌丝但具有根外菌索,褐环乳牛肝菌形成的菌根具有密集的根外菌丝但无根外菌索。粘盖乳牛肝菌和褐环乳牛肝菌子实体具有较长的发生期、产量较大,且具有错峰发生的特点。相对于降雨,温度是这2种乳牛肝菌子实体发生的主要限制因素。

    2019年06期 v.38;No.192 792-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0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5 ]
  • 稻镰状瓶霉对水稻白叶枯病的生物防治

    苏珍珠;冯晓晓;汪彦欣;刘小红;章初龙;林福呈;

    本文研究了野生稻暗色有隔内生真菌稻镰状瓶霉与水稻的共生关系,通过根部接种DsRED荧光标记菌株,观察稻镰状瓶霉在水稻根系内的定殖,并对其抗白叶枯病特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经叶部接种白叶枯病菌后,对照组发病严重,病级集中在7级和9级,分别占比43.33%和34.67%,病情指数为79.26;相比之下,接种了稻镰状瓶霉的水稻植株发病较轻,叶片病斑面积小,并伴随零星黑色过敏性坏死斑出现,未发病植株占8%,72%的植株病级为1级,病情指数仅为15.26。稻镰状瓶霉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0.75%。稻镰状瓶霉的定殖能够引起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极显著提高,分别是对照组的5.26、12.08和10.53倍;诱导PR1a和PR1b显著上调表达8.71和3.37倍,AOS、OsSAUR2和EL5基因显著下调表达0.28、0.57和0.65倍。利用野生稻内生真菌防控水稻白叶枯病,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可为水稻白叶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途径。

    2019年06期 v.38;No.192 802-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3 ]
  • 不同海拔的三种杓兰属植物与菌根真菌群落组成相关性

    徐玲玲;赵明阳;李菁;李书琪;高丽君;张焱;许静;

    本研究采集了四川黄龙沟沿海拔梯度3170–3400m上4个不同杓兰居群中3种杓兰植物根,利用克隆文库方法获得菌根真菌ITS序列,研究同一栖息地(黄龙沟)不同海拔梯度和不同杓兰对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共得到18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14个OTU隶属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为优势类群(99.6%);2个OTU隶属腊壳菌科Sebacinaceae,2个OTU隶属亡革菌科Thelephoraceae。随着海拔升高,西藏杓兰菌根真菌多样性减少,而黄花杓兰和无苞杓兰没有明显变化;海拔对3种杓兰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均无显著影响。3种杓兰之间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且指示物种互不相同,说明在同一栖息地,杓兰对菌根真菌的偏好性显著影响其菌根真菌群落结构。这些研究结果利于了解环境变化对杓兰属植物菌根真菌区系组成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菌根真菌与杓兰属植物的互作机制奠定基础。

    2019年06期 v.38;No.192 81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79 ]
  • 生长不同植物的刺槐树洞附生土中真菌群落组成的初步调查研究

    邵秋雨;董醇波;张芝元;郑欢;邹晓;韩燕峰;梁宗琦;

    树洞是陆地生态系统特殊生境之一,目前对其研究报道不多。基于高通量测序,我们调查分析了贵州城市绿地一些生长有不同植物的刺槐树洞附生土样中真菌群落的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在属水平上,植物为排风藤Solanum cathayanum、女贞Ligustrum lucidum、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中国绣球Hydrangea chinensis、苦苣Cichorium endivia及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的刺槐树洞附生土,其真菌群落优势属分别为绿僵菌属Metarhizium、粗糙孔菌属Trechispora、Fungi下一未鉴定属、团壳菌科Boliniaceae中一未定属、久浩酵母属Guehomyces及丛赤壳科Nectriaceae中一未定属,各优势属的相对多度分别为57.67%、42.96%、30.60%、86.45%、33.15%及12.26%。此外,样本中还存在许多昆虫及人类潜在病原菌和独特的真菌资源,值得进一步探索。

    2019年06期 v.38;No.192 82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6 ]
  • 过表达漆酶基因Lelcc1的香菇菌株构建及表型分析

    颜莲莲;徐瑞平;戴胜宏;王刚正;边银丙;龚钰华;周雁;

    真菌漆酶(laccase)是一种多酚氧化酶,在真菌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以香菇Lentinulaedodes菌株W1为受体菌株,在Leactin基因启动子调控下过表达Lelcc1基因;对其中7个单拷贝插入的转化子进行qRT-PCR分析,7个Lelcc1基因表达量较出发菌株W1均上调了1.5–8倍。进一步分析了这7个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性;挑取了3个稳定的转化子进行表型分析,主要包括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代料栽培过程中菌棒转色程度、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菌丝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现转化子和受体菌株W1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但代料栽培过程中转化子较W1转色更快,菌棒表面颜色更深;透射电镜观察菌丝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现在细胞壁厚度、细胞膜形态等方面,其中两个超量表达转化子与W1间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香菇Lelcc1基因可能参与了转色过程中色素合成或积累,也可能与细胞壁形成有关。

    2019年06期 v.38;No.192 831-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2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8 ]
  • 农杆菌介导双孢蘑菇AS2796转化体系的优化

    王佩;刘文;周雁;沈祥陵;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是一种药食皆宜的食用真菌,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在双孢蘑菇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逐步提上日程。其中,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作为技术基础成为研究重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作为一种高效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方法,在双孢蘑菇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仍然存在着效率较低的问题有待解决。为了提高双孢蘑菇的农杆菌转化效率,找到双孢蘑菇遗传转化的最优条件,本实验首先对双孢蘑菇的潮霉素抗性压力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20mg/L的潮霉素浓度可以抑制菌丝生长,而50mg/L的潮霉素浓度则可以完全抑制菌丝生长。其次,对农杆菌菌株、菌液浓度、乙酰丁香酮浓度、菌丝培养时间以及浸染时间做了L16(4~5)的正交实验,通过对各因素影响的分析,得出对转化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菌丝培养时间和农杆菌菌株,且当菌株为LBA4404、菌液浓度OD_(600)=0.8、乙酰丁香酮浓度为100μmol/L、菌丝培养时间为40d、浸染时间为10min时,农杆菌介导的双孢蘑菇遗传转化效率最高。

    2019年06期 v.38;No.192 841-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5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7 ]
  • 核、质基因对肺形侧耳菌丝生长、营养成分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叶丽云;孟国良;宋燕娇;郝金斌;刘新锐;吴小平;

    本研究通过杂交构建肺形侧耳同核异质菌株N1M1、N1M2和同质异核菌株N1M1、N2M1,比较菌丝形态与生长速度、营养成分以及常见的细胞核基因与线粒体基因的表达量,分析线粒体基因对肺形侧耳菌丝的影响,探讨线粒体基因与核基因的相互作用。由菌丝生长情况可知N1M1和N1M2菌丝形态相似,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N1M1和N2M1菌丝形态差异大,生长速度差异极显著,在菌丝形态与生长速度上细胞核基因作用大于线粒体基因。进一步检测菌株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发现必需氨基酸与总水解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菌株N1M2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1M1,N1M1维生素C含量是N1M2的1.67倍,菌株N2M1多糖和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1M1,铁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低于N1M1。所以细胞核基因、线粒体基因都能影响肺形侧耳营养成分含量。检测同核异质菌株N1M1、N1M2的7个细胞核常见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N1M2菌丝中6个细胞核基因的表达量都显著高于N1M1,这表明肺形侧耳线粒体基因的不同会影响核基因的表达;同质异核菌株N1M1、N2M1的14个线粒体普通编码蛋白基因表达差异显著,这说明线粒体基因的表达量会因核基因的不同有所差异。综上,肺形侧耳线粒体基因和细胞核基因能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生命活动。

    2019年06期 v.38;No.192 851-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3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0 ]
  • 六妹羊肚菌工厂化制备液体菌种繁育条件的优化

    许瀛引;王勇;彭卫红;唐杰;陈影;刘理旭;甘炳成;

    为适合大规模工厂化制备羊肚菌液体菌种,以提高菌丝体生物量为目的,控制菌丝球直径,使用六妹羊肚菌Morchellasextelata,采用单因素、Plackett-Burman、响应面Box-Behnken实验摇瓶培养优化液体菌种制备条件,发酵罐扩大培养,具体参数为玉米淀粉2.5%、麸皮6%、酵母粉0.4%、葡萄糖2.5%、蛋白胨0.25%、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接种量10%、pH 5.5、转速200–500r/min、温度25℃、培养1–3d,在该条件下羊肚菌菌丝体干重可达16mg/mL,菌丝球直径降至1.5mm以下,密度达到2967个/mL,从母种到栽培种仅需13–19d。本研究结果为羊肚菌工厂化液体菌种制备和栽培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9年06期 v.38;No.192 863-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下载次数:1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70 ]
  • 豆粕营养成分对蝙蝠蛾拟青霉发酵产物的影响

    闫俊;包海鹰;杨明;张君;图力古尔;李玉;

    为探索培养基中的豆粕以及制备豆粕的原材料大豆对蝙蝠蛾拟青霉发酵产物的影响,我们比较了不同品种大豆和用其制成的豆粕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包括粗蛋白、粗脂肪、6种微量元素(钙、镁、铜、锌、铁、锰)和总异黄酮(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以及豆粕作为培养基对蝙蝠蛾拟青霉发酵产物的生物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包括腺苷、腺嘌呤、虫草素和麦角甾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中钙和大豆苷与发酵产物中腺苷含量正相关。豆粕中钙、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与发酵产物中腺苷含量正相关;豆粕中钙、镁、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总异黄酮与发酵产物中腺嘌呤含量负相关;豆粕中铁与菌丝体干重值正相关。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的豆粕和原料大豆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对蝙蝠蛾拟青霉发酵产物品质有显著影响。

    2019年06期 v.38;No.192 875-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7 ]
  • 灵芝液态发酵高产胞外多糖菌株筛选及多糖特性分析

    高坤;冯杰;颜梦秋;唐庆九;张劲松;周帅;杨焱;冯娜;刘艳芳;

    对10株灵芝菌株发酵菌丝体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胞外粗多糖得率及其多糖含量和单糖组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0株菌株的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不同菌株胞内多糖含量和胞外粗多糖得率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培养至7d时,G0023和G0160菌株胞外粗多糖得率均较高,分别为3.02g/L和3.14g/L,其多糖含量分别达到了84.11%和91.03%,可作为发酵高产胞外多糖的优良菌株。分级醇沉胞外多糖分析结果表明,各菌株胞外液20%乙醇沉淀所得20E组分的得率和多糖含量均高于50%乙醇沉淀所得的50E组分,说明胞外液中主要以大分子量多糖为主。20E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含有少量木糖和甘露糖;50E主要由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含有少量木糖和半乳糖。胞外液表观粘度随剪切速率变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菌株胞外液均呈现剪切变稀非牛顿流体特性,其表观粘度大小与菌株对应20E组分的得率及多糖含量呈正相关。

    2019年06期 v.38;No.192 886-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77 ]
  • 超声波及脱蛋白处理对猴头菌子实体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侯笑笑;林凡;常明昌;刘靖宇;孟俊龙;卫银;

    本研究以猴头菌子实体为供试材料,在采用水提醇沉法进行多糖提取的过程中,系统研究了超声波和脱蛋白处理两个关键工艺环节对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辅助处理可提高猴头菌多糖提取率,降低多糖的纯度,使部分由蒸馏水洗脱获得的HEFP-α组分与全部0.1mol/LNaCl洗脱获得的HEFP-β组分经Sephacryl-S400洗脱后的曲线的小峰面积增加,也使主峰处的吸光值出现偏移。3种脱蛋白方法中,复合法对蛋白的除去效率最高,但多糖的保留率最低;亚铁氰化钾-乙酸锌法操作简便且蛋白除去率与多糖保留率均较高,但会使HEFP-β-2组分的含量和回收率降低;Sevage法蛋白脱除效率最低,多糖组分的保留率相对较高,且柱洗脱后发现经Sephacryl-S400凝胶柱分离后获得的主峰整体峰值较高,该方法较为适合多糖活性组分未知时的蛋白脱除。这一研究结果将会为该类大型真菌子实体的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019年06期 v.38;No.192 895-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9 ]
  • 从蝉花虫草提取的N~6-(2-羟乙基)腺苷的降压活性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张孟丽;柴一秋;方鸣;章思思;韩宝瑜;

    从蝉花虫草中提取分离了N~6-(2-羟乙基)腺苷[N~6-(2-hydroxyethyl)-adenosine,HEA],对其降压机制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降压机制以及在体内的传输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水沉醇提法提取HEA,HEA的纯度达到95%以上。HEA低(2.5mg/kg)、中(5mg/kg)、高(7.5mg/kg)浓度组腹腔注射高血压大鼠体内,HEA具有显著降压效果,中浓度组表现出较稳定的降压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激活腺苷A1受体。在HEA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过程中,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是结合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力,HEA在位点I与人血清白蛋白进行结合,结合过程轻微地改变人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和微环境。分子对接结果表明,Ser-192、Lys-195、Arg-257、Ser-287和Arg-291是HEA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过程中重要的氨基酸残基。

    2019年06期 v.38;No.192 907-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4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0 ]
  • 灵芝子实体中不同极性的三萜体外抗肿瘤及抗炎活性比较

    郝萌萌;王金艳;冯娜;张劲松;唐庆九;韩伟;

    为了解灵芝中不同极性三萜活性的差异,运用大孔树脂将灵芝总三萜根据极性大小进行分段,采用高效液相法分析各极性部分的HPLC指纹图谱和三萜含量,并比较其对不同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抗炎活性。结果显示D-101大孔树脂可以有效地将灵芝总三萜分为中等极性和低极性两部分,两部分的三萜含量分别为(279.00±2.90)mg/g、(94.52±2.03)mg/g。其中,低极性三萜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中等极性三萜,其对K562、SW620、L1210细胞增殖抑制的IC_(50)值分别为(74.12±1.94)μg/mL、(121.45±2.13)μg/mL、(13.52±1.13)μg/mL。另外,低极性三萜对RAW264.7细胞呼吸爆发的抑制作用也明显强于中等极性三萜。进一步对低极性三萜和中等极性三萜单体的抗炎活性进行比较,发现低极性三萜灵芝烯酸F、灵芝酸DM、灵芝醇B对RAW264.7细胞呼吸爆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极性较高的灵芝酸C_2、灵芝酸A。该研究阐明了灵芝子实体中不同极性三萜部位的抗肿瘤及抗炎活性并不相同,为将来新药开发和灵芝质量标准的改进建立了基础。

    2019年06期 v.38;No.192 917-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67 ]
  • 蝙蝠蛾拟青霉菌Cs-4菌株对腺嘌呤造成肾脏和睾丸损伤的恢复作用

    闫俊;包海鹰;闫芳;杨明;图力古尔;李玉;

    本文用腺嘌呤建立肾脏和睾丸损伤的小鼠模型,探索蝙蝠蛾拟青霉菌Cs-4菌株对腺嘌呤造成的肾脏和睾丸损伤的恢复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蝙蝠蛾拟青霉菌Cs-4菌粉的5个剂量组(350mg/kg、550mg/kg、750mg/kg、1 500mg/kg、3 000mg/kg),连续给予相应药物21d,对各组小鼠的肾脏、睾丸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含量,测定睾丸组织匀浆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表明,蝙蝠蛾拟青霉菌Cs-4菌株具有使小鼠体重逐渐恢复上升趋势、使受损的肾脏和睾丸组织结构恢复的作用,能使BUN、Cr、FSH、LH、ACP、SDH和LDH水平趋于正常化。

    2019年06期 v.38;No.192 926-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4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8 ]
  • 栎生桑黄和忍冬桑黄液体培养过程中发酵液抗氧化能力

    王一菲;于晓丹;田雪梅;王雪蔚;魏玉莲;姜霁航;周丽伟;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是药用木生真菌资源中一个重要的属,但是该属仅有少数几个种类被用于人工栽培,且栽培面积较小。此外,桑黄孔菌属中大部分种类的药用功能仍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以桑黄孔菌属近期新发表的新种栎生桑黄S.quercicola和关注度较低的忍冬桑黄S.lonicericola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它们液体培养过程中第2、4、6、8、10、12和14天的菌丝生物量以及发酵液的粗多糖含量、多酚含量、黄酮含量、抗坏血酸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等12个抗氧化指标,对桑黄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定。2种桑黄真菌各选取一号菌株,其发酵液均表现出强抗氧化能力。相比之下,栎生桑黄的多糖、抗坏血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更高,而忍冬桑黄的多酚和黄酮含量更高。相应的,栎生桑黄和忍冬桑黄在其他一些抗氧化指标上也表现出强弱程度及出现时间的差异。上述研究结果为桑黄孔菌属真菌的药用功能开发提供了新资源,为不同抗氧化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9年06期 v.38;No.192 938-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93 ]
  • 落叶松锈迷孔菌产多糖液体培养基的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杜萍;何双辉;钱玺;沈笛;徐京汉;吴怡;司静;

    本研究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了落叶松锈迷孔菌产胞外多糖的液体培养基,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以落叶松锈迷孔菌胞外多糖产量为响应值,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最陡爬坡设计和Box-Behnken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获得落叶松锈迷孔菌产胞外多糖的最适培养基为:去皮马铃薯415.70g/L、蛋白胨10.80g/L、葡萄糖20.0g/L、吐温80 7.27mL/L、KH_2PO_4 1.0g/L、MgSO_4?7H_2O 0.5g/L、CaCO_3 0.57g/L、FeSO_4?7H_2O 0.3g/L、ZnSO_4?7H_2O 0.3g/L、维生素B_1 0.01g/L、芦丁6.09g/L。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的多糖产量为3.07g/L,与理论值3.06g/L相近,相比于优化前提高了2.87倍,说明响应面法对于优化落叶松锈迷孔菌的液体培养基以提高多糖产量行之有效。此外,经过醇沉、透析和去蛋白等获得初步纯化的多糖可有效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ABTS]自由基。

    2019年06期 v.38;No.192 951-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9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75 ]
  • 裸脚菇0612-9液体菌种优化及其对后续发酵产活性物质的影响

    花纪;颜俊清;霍光华;张诚;胡殿明;刘英杰;吴鑫;

    裸脚菇0612-9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强烈抗青绿霉活性,可作为微生物源防腐剂用于柑橘保藏,但是其发酵周期长,产出能耗大效率低。用摇瓶对裸脚菇0612-9的液体菌种培养基、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液体菌种接种种龄、接种量进行探索,最后用5L发酵罐进行放大发酵验证。取样计数测定菌丝球数量、过滤称重测定菌丝干重、HPLC监测活性物质Ⅱ的积累、牛津杯法评价抗青绿霉活性。经研究最佳碳源为玉米粉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液体菌种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30g/L、麦芽糖10g/L、蛋白胨15g/L、KH_2PO_4 2g/L、MgSO_4·7H_2O 1g/L;最佳培养条件:起始pH 5、接种3×Ф7mm菌块、装液量100mL/250mL三角瓶、温度28℃、转速160r/min;优化前菌丝球数46个/10mL,菌丝干重0.28g/100mL,优化后菌球数达985个/10mL,菌丝干重达0.69g/100mL,分别为优化前的21.4倍、2.43倍;后续发酵使用种龄9d的液体菌种、接种量7.5%。优化后液体菌种在发酵罐中后续发酵周期从10d缩短至5d,缩短50%,产量比优化前提高8.28%。

    2019年06期 v.38;No.192 970-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0 ]
  • 金针菇子实体多糖FVPB2对小鼠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余冬生;吴莹莹;冯婷;张劲松;张赫男;吴迪;杨焱;刘肖肖;刘振东;贾薇;汪雯翰;

    从金针菇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均一多糖FVPB2,其分子量为15kDa,是由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和甘露糖组成的吡喃型杂多糖,利用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和骨髓巨噬细胞研究FVPB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体外免疫实验表明,FVPB2能促进T淋巴细胞激活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γ细胞因子,同时还能够促进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分泌白介素-1β、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因子。本研究以首次从金针菇子实体中获得均一多糖FVPB2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对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和潜在的生物学功能。

    2019年06期 v.38;No.192 982-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84 ]
  • 白囊耙齿菌对茜素红脱色条件优化及其毒性变化检测

    吕俊;于存;

    白囊耙齿菌Irpexlacteus是分离自倒木上的一株可以分泌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白腐真菌。利用I. lacteus对固体条件下的活性黑、活性红、结晶紫、茜素红和孔雀石绿进行脱色能力的检测,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I. lacteus对茜素红的脱色条件,并以3种作物发芽率为指标测定茜素红被I. lacteus脱色前后的毒性变化。结果显示,I.lacteus对5种染料均可脱色,其中对茜素红染料的脱色更为彻底;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I. lacteus对茜素红的脱色条件为:pH 7.0、葡萄糖10.0g/L、硫酸铵0.66g/L、接种量2片(Φ=8.0mm)、100.0mL三角瓶装液20.0mL,优化条件下I.lacteus对茜素红脱色10d时的脱色率为88.26%,与未优化前的脱色率相比提高了60.50%;茜素红染料被I. lacteus脱色前后毒性大小排序为:染料原液>染料脱色后>PDB培养基处理,表明茜素红染料存在一定的毒性,I.lacteus脱色茜素红后可以使其毒性减弱。通过本研究,为I. lacteus在茜素红等染料废水脱色以及降低染料废水毒性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2019年06期 v.38;No.192 993-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0 ]
  • 基于量子点标记的赭曲霉毒素A快速、高灵敏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杨眈;王作欢;蒋小武;方维焕;宋厚辉;章先;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具有肾毒性、致畸性、致癌性和免疫毒性,广泛存在于各种粮食作物及其副产品中,是食品和饲料原料的重要污染物,可在人类及动物体内蓄积,在已知发现的真菌毒素中,重要性和危害性仅次于黄曲霉毒素。本研究通过采用量子点荧光微球(quantum dots,QDs)标记OTA单克隆抗体,并基于免疫层析原理,优化、建立了OTA高灵敏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方法(FICGA),15min即可实现对农产品中OTA污染的快速定量检测。该方法检测下限(IC_(10))达到0.04ng/mL,检测区间(IC_(20)-IC_(80))为0.05–0.59ng/mL,半数抑制率(IC_(50))为0.18ng/mL。与OTA类似物OTB、OTC交叉反应性为7.3%和11.9%,对其他常见真菌毒素AFB_1、ZEN、FB_1和DON均无交叉反应。在玉米、面粉和大豆样本中的加标回收率可达83.2%–117.8%,与LC-MS/MS同时对天然样本中OTA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本研究建立的FICGA快速、灵敏,可满足基层单位和现场的快速检测需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19年06期 v.38;No.192 1003-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9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3 ]

  • 《菌物学报》征稿简则

    <正>《菌物学报》(曾用名《真菌学报》、《菌物系统》)1982年创刊,现为月刊,每月22日出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菌物学学术期刊,报道菌物(真菌、粘菌、卵菌等)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也是国际菌物学界信赖的刊物,已被国内外多家权威检索系统收录。1.征稿范围:主要刊登菌物系统学、分子生物学、生理与代谢、细胞生物学、区系地理学、菌物多样性及资源开发利用、动植物病原菌物学、医学真菌学、食用和药用真菌学等方面的综述、研究论文和简报。

    2019年06期 v.38;No.192 1014-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菌物学报专刊介绍

    <正>2011年2期来源于真菌代谢产物的药物发现专刊特约编辑/郑维发教授2011年6期庆祝魏江春院士八十华诞专刊特约编辑/庄文颖院士2012年3期虫生真菌专刊特约编辑/王成树研究员2012年4期植物病原菌物专刊特约编辑/吕国忠研究员2013年3期祝贺R.P.Korf教授八十八华诞专刊特约编辑/庄文颖院士2014年2期食用菌专刊特约编辑/张金霞研究员2014年3期毒蘑菇专栏特约编辑/陈作红教授2014年6期木霉和粘帚霉专刊特约编辑/陈捷教授2015年4期食用菌973项目专刊特约编辑/张金霞研究员

    2019年06期 v.38;No.192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