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综述

  • 核心微生物组的研究及利用现状

    董醇波;张芝元;韩燕峰;梁宗琦;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新一代测序技术可以轻松地检测不同样本中复杂的微生物分类单元。面对这些复杂而大量的微生物组数据带来的分析挑战,利用核心微生物组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样本中的核心微生物组和关键种是近年来新的研究热点,这些结果将揭示与宿主健康、生长和生产等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种类,有助于深入认识微生物与宿主间的相互关系,深刻理解微生物对宿主的影响作用,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本文阐述了核心微生物组的定义、研究方法、与动植物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及利用现状,为更好地利用核心微生物组解决环境、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问题提供思路。

    2019年01期 v.38;No.18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60 ]

研究论文

  • 具有绿色子囊孢子的木霉属两个新种——波密木霉和绿领木霉(英文)

    张玉博;庄文颖;

    在广东和西藏进行子囊菌资源调查,发现木霉属具有绿色子囊孢子的两个新种,命名为波密木霉和绿领木霉。波密木霉的子座小型,橙褐色至黄绿色,垫状,分生孢子梗为trichoderma型。绿领木霉的子座微小,垫状至陀螺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其孔口处明显色暗,皮层表面带绿色。基于RPB2和TEF1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两个新种作为散在的末端分枝夹杂在具有绿色子囊孢子的已命名分支之间。

    2019年01期 v.38;No.187 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指定木霉属三个种的附加模式并报道中国新记录种(英文)

    张玉博;庄文颖;

    对来自我国南方的木霉属标本进行分类学研究,首次发现灵芝木霉T.ganodermatis、异味木霉T.ingratum和特里克木霉T. trixiae的有性阶段,对它们进行描述并指定3个种的附加模式。报道了3个中国新记录种:新厚木霉Trichoderma neocrassum、垫状木霉T. pulvinatum和塞缪尔斯木霉T. samuelsii、提供了它们的形态描述和图示。基于RPB2和TEF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上述种的系统发育位置。建立一个新名称取代晚出同名Trichoderma crystalligenum W.T. Qin&W.Y. Zhuang。

    2019年01期 v.38;No.187 2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3 ]
  • 潞酒酒窖壁及酒缸上可培养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韩燕燕;张桂萍;张鹏飞;张钰娟;赵爱生;任嘉红;

    采用察氏培养基对山西省长治市潞酒有限公司地下酒窖墙壁及酒缸外壁上采集的灰黑色霉状物进行分离纯化以获得真菌纯培养物,然后用扫描电镜和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纯培养物的菌丝体,再利用18S rDNA序列、β-tubulin微管蛋白基因(BenA)序列、Calmodulin钙调蛋白基因(CaM)序列分析技术分别对分离的纯培养物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共分离到3株可培养真菌,分别是LJB-1、LJ3-2和LJ5-2。其中菌株LJB-1鉴定为地窖无孢霉Racodium cellare,该种在国内未见报道,属于国内新记录种;菌株LJ3-2和LJ5-2分别鉴定为小刺青霉Penicillium spinulosum和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这两个种在酒窖菌中鲜见报道。

    2019年01期 v.38;No.187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1 ]
  • 黑里河和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根区土壤中外生菌根真菌群落

    杨岳;闫伟;魏杰;

    为了解华北落叶松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真菌的群落组成及探究土壤理化性质对其造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内蒙古黑里河自然保护区道须沟与大坝沟以及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南寺,采集华北落叶松林下根区土壤,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真菌DNA扩增子ITS1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共获得ECM真菌序列65 859条,划分为436个OTU,隶属于2门6纲12目26科41属,主要分布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3个采样地共有优势ECM真菌OTU 17个,归属于红菇属Russula、丝膜菌属Cortinarius、阿太菌属Amphinema、Piloderma、锁瑚菌属Clavulina、丝盖伞属Inocybe、空团菌属Cenococcum、棉革菌属Tomentella和Meliniomyces;黑里河自然保护区道须沟与大坝沟的根区土壤ECM真菌群落组成相似:热图表明两地在ECM真菌属水平的组成方面相似,PerMANOVA分析表明两地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而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南寺存在显著差异(P=0.0234),优势ECM真菌的多样性与丰度都较南寺低;土壤理化性质TP与pH产生的协同作用与采样地的ECM真菌群落组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383),对南寺华北落叶松ECM真菌群落组成造成正相关影响,对道须沟与大坝沟造成负相关影响。

    2019年01期 v.38;No.187 4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94 ]
  • 一株南海指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

    杜晓娜;高渊皓;张雁;徐炜;骆祝华;

    本研究通过采用6种不同的培养基对南海指海绵上的共附生真菌进行平板涂布法分离培养,结合ITS-rDNA基因序列特征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来研究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共分离培养出55株(21种)真菌菌株,优势菌属为木霉菌属Trichoderma sp.(31株),其中的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22株作为优势菌种,占真菌菌株总数的40%。其余真菌则属于枝孢菌属Cladosporium、迈耶氏酵母属Meyerozyma、茎点霉属Phoma、红酵母属Rhodotorula、青霉菌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等10个属,还有两株未鉴定到种的子囊菌。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7种病原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21种真菌的代表性菌株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其中有3种真菌至少对一种指示菌表现出抑菌效果,占菌株种类总数的11%。

    2019年01期 v.38;No.187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0 ]
  • 云南西双版纳试验站大气真菌群落的调查

    刘剑;戈帆;赵宏坤;杨玉萍;刘艳芳;赵远荣;肖建军;杨品杰;王冲文;王乔方;

    采用撞击法对热带雨林西双版纳大气试验站不同试验场地类型(试验场、试验棚、试验库)按干季和雨季共4次采集大气真菌,用统计学法计算出不同试验场地干季和雨季的真菌数量,采用真菌形态学方法,结合ITS1-5.8S-TIS2或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法鉴定到种,并用SPSS和R软件初步探讨大气真菌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西双版纳试验站大气真菌浓度为2 200–4 300cfu/m3;从西双版纳大气试验站分离得到776株真菌鉴定为34属52个种,优势种群为尖孢枝孢菌Cladosporium oxysporum、变红镰孢菌Fusariumincarnatum、歧皱青霉菌Penicilliumsteckii、 Aspergillusminisclerotigenes、Leptosphaerulina chartarum、Clonostachys epichloe和Paraconiothyrium estuarinum;大气环境中真菌多样性较丰富,真菌群落和浓度随季节性变化;3个试验场地不同季节之间真菌的群落结构差异大,影响大气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素是降雨量和气压。

    2019年01期 v.38;No.187 7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8 ]
  • 基于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构建粉红聚端孢荧光标记

    戴蓬博;梁晓飞;张荣;孙广宇;

    粉红聚端孢是多种植物的重要病原菌。本研究通过酶解粉红聚端孢幼嫩菌丝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用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将携带GFP基因和博来霉素抗性基因的外源DNA随机插入粉红聚端孢基因组,共获得博来霉素抗性菌株90株,转化效率达18个/μg。选取22株转化子荧光观察,发现均可表达荧光,菌株间荧光强度不同,其中10株转化子荧光表达较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菌株TR45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和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均未改变,在不含博来霉素的培养皿中继代培养10代荧光仍能稳定表达。本研究构建的高效原生质体制备和PEG介导粉红聚端孢遗传转化方法,可用于该菌基因功能研究,绿色荧光标记菌株可用于病菌侵入、田间监测、侵染循环等发生规律研究。

    2019年01期 v.38;No.187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63 ]
  • 锰离子Mn(Ⅱ)对糙皮侧耳木质素降解酶活性和原基形成的影响

    胡越;安运平;郭恒;尼振原;申进文;戚元成;文晴;

    木质素降解酶是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分解木质素的关键酶。本文以糙皮侧耳栽培菌株New831为试验材料,通过固体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测定了不同浓度锰离子Mn(II)对其菌丝生长、偶氮染料橙黄II降解率、木质素降解酶活性和原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n(II)可促进糙皮侧耳菌丝生长,GP-Orange液体培养时的最适Mn(II)浓度为50μmol/L,GP-Urea-Orange固体培养时的最适Mn(II)浓度为70μmol/L;添加Mn(II)可加速橙黄II的降解,Mn(II)浓度为70μmol/L时,橙黄II降解率最高、脱色圈最大;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随Mn(II)浓度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Mn(II)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添加Mn(II)可诱导原基形成,Mn(II)浓度为70μmol/L时,原基数量最多。此外,平板培养结果揭示木质素降解酶活性与菌丝生物量之间无相关性,其主要是在营养限制条件下表达。

    2019年01期 v.38;No.187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0 ]
  • 丛枝菌根真菌延长百合切花观赏期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李文彬;宁楚涵;韩东洋;郭绍霞;

    为初步探究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l,AM)真菌促进百合生长并延长瓶插过程中切花观赏期的作用机制,于温室盆栽条件下对百合Lilium brownii进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变形球囊霉Glomusversiforme单一接种或者共同双接种处理。结果表明,共同接种F.mosseae和G.versiforme的百合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均显著高于不接种对照,分别增加了60%和58%。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接种F. mosseae和G. versiforme处理的百合根尖数、根系长度、分叉数、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分别比对照增加123%、128%、182%、118%和232%。切花瓶插期间,接种AM真菌处理的百合切花水分平衡值和鲜重变化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速率显著低于对照,瓶插5d时达到乙烯峰值5.4μL/*g·h (FW)+,共同接种F. mosseae和G. versiforme处理的百合切花乙烯释放速率比对照降低30%;呼吸速率则在瓶插1d时达到峰值0.7μL/*g·h (FW)+,共同接种比对照降低37%;百合花瓣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19%、32%、52%和26%。百合花瓣内N、P、K、Mg、Ca、Fe和Zn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接种对照处理,Mn和Cr含量则低于对照;共同接种处理的百合瓶插寿命增加了3d,最佳观赏时间比对照延长2d。结论认为共同接种F. mosseae和G. versiforme处理更加有效地改善切花花枝的水分平衡、营养状况与生理代谢,控制衰老激素的合成,从而延长百合切花的瓶插寿命和最佳观赏期。

    2019年01期 v.38;No.187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2 ]
  • 胶陀螺光敏毒性成分

    包海鹰;李志军;杨树东;马伟才;白璐;王新斌;图力古尔;李玉;

    食用未经碱处理过的胶陀螺子实体,会出现嘴巴肿胀、暴露在日光下的皮肤灼痛等过敏症状,一直以来困扰着长白山当地居民对这一美食的需求。本文旨在找到胶陀螺Bulgaria inquinans中光敏活性成分。将胶陀螺子实体粉末用丙酮回流提取,浓缩得到浸膏,加吐温-80溶解后灌胃昆明种小鼠,进行光敏活性试验。把出现光敏反应的小鼠处死后,取下红肿的小鼠耳朵用甲醇索式提取得活性组分,进行薄层色谱层析和柱层析,得到一种活性单体化合物,经核磁共振和电子轰击质谱波谱综合解析鉴定该化合物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结果表明DiBP就是引起胶陀螺光敏中毒反应的活性成分,且经碱水降解后毒性降低。

    2019年01期 v.38;No.187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3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2 ]
  • 粗毛纤孔菌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成分

    杨树东;包海鹰;王辉;

    本文研究了粗毛纤孔菌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成分。对粗毛纤孔菌的甲醇提取物进行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反相C18柱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萃取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麦角甾醇、齿孔酸、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phellibaumin A、3,3?-亚甲基双[6-[2-(3,4-二羟苯基)乙烯基]-4-羟基-2H-吡喃-2-酮](MBP)、肌苷、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其中化合物MBP为首次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对其进行了MTT抗肿瘤筛选和细胞凋亡分析。结果表明此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2.3μg/mL,并且可以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本研究明确了MBP的提取方法,初步断定该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

    2019年01期 v.38;No.187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63 ]
  • 球毛壳菌H6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郭庆丰;陈林;尹震花;张娟娟;康文艺;王雪薇;丁刚;

    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一株球毛壳菌H6的发酵液和菌丝体两种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510.76±23.46)μg/mL。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从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各种光谱分析,依次鉴定为chaetoviridinsA–B(1–2),chaetoglobosins A–D(3–6),chaetoglobosinJ(7),chaetoglobosinQ(8),prochaetogobosinsⅠ–Ⅲ(9–11),vibratilicin(12),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毛壳属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12显示弱的抑制活性,其IC50为(1 182.75±19.14)μg/mL。

    2019年01期 v.38;No.187 13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5 ]

刊物公告

  • 欢迎订阅《菌物学报》

    <正>《菌物学报》(曾用名《真菌学报》《菌物系统》,英文刊名Mycosystema)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我国菌物学(包括真菌、粘菌、卵菌、地衣等)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实践上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报道内容包含菌物系统分类学、形态学、分子与细胞水平的进化菌物学、菌物区系地理学、菌物多样性、濒危菌物物种保护生物学以及与菌物系统分类有关的医学真菌、兽医真菌、生态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综述和研究论文。

    2019年01期 v.38;No.187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参考文献格式介绍(著者-出版年制)

    <正>一、文内参考文献的格式:例:一位作者:戴芳澜(1979)或(戴芳澜1979);两位作者: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Arthur&Cummins 1936)、(庄剑云和魏淑霞1994);三位作者(含)以上:戴玉成等(2007)、(戴玉成等2007)、(Smith et al. 1981)。二、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中文投稿,文后中文参考文献采用中-英文双语表示;英文投稿,中文参考文献只需英文表述。

    2019年01期 v.38;No.187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