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丛丛;王欣宇;克里斯托夫·斯盖革;王立松;赵遵田;
在形态和化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ITS片段),对中国横断山地区的830号与蓝细菌共生的肺衣属标本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共发现3个新种;其中,横断山肺衣L.hengduanensis的主要特征是具粉芽化裂芽,无脊肺衣L.irrugulosa的网脊不明显,以及宽叶肺衣L.latilobulata的裂片顶端宽且钝圆;3个种在ITS系统发育树上分别形成独立小枝。文中提供了中国肺衣属中与蓝细菌共生的物种检索表。
2018年07期 v.37;No.181 838-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刘栋;Bernard Goffinet;王欣宇;许宰铣;石海霞;张雁云;杨美霞;李丽娟;银安城;王立松;
本文报道了中国蜡伞科担子地衣2个属4个种,其中包含1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为云南云片衣Dictyonema yunnanum,新记录种即为亚洲新记录种,灰盖地衣小荷叶Lichenomphalia velutina。云南云片衣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地衣体呈蓝绿色纤维状,纤维尖端白色至银白色,直立。本文对所研究的物种进行了详细形态描述并给出了每种的外形特征图,提供了中国蜡伞科担子地衣已知物种检索表。
2018年07期 v.37;No.181 849-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任强;张丽花;
本研究对采自中国北方11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余份野粮衣属标本利用形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共发现12种,包括6个分类单位从平茶渍属归并至野粮衣属中,即:Aspicilia maculata,A.maculata f.subochracea,A.ochraceoalba,A.schafeevii,A.tortuosa和A.transbaicalica;其中,将A.maculata f.subochracea提升为种级单位;首次报道了Circinaria hispida和C.schafeevii在中国的新记录分布;Lecanora tortuosa var.ferruginea,L.tortuosa var.simplicior和L.tortuosa var.perfecta作为Circinaria tortuosa的异名处理。本文也为报道的物种提供了形态图和检索表。
2018年07期 v.37;No.181 865-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贾泽峰;Robert Lücking;李健;孟庆峰;
在中国文衣科地衣系统研究中,对裂隙衣属Fissurina地衣进行了订正,报道了16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3个,即连绵裂隙衣F.consentanea、球孢裂隙衣F.globulifica和皱体裂隙衣F.insidiosa。建议4个异名,即Fissurina isidiata Z.F.Jia为Platythecium dimorphodes(Nyl.)Staiger的异名;Fissurina marginata Staiger为Fissurina elaocarpa(A.W.Archer)A.W.Archer的异名;Graphis canlaonensis Vain.为Fissurina consentanea Nyl.的异名;Graphis glauca Müll.Arg.为Fissurina dumastii Müll.Arg.的异名。本文提供了中国裂隙衣属每个种的描述和分布,并提供了鉴定检索表。
2018年07期 v.37;No.181 881-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6 ] - 范莉莉;郭守玉;韩留福;
采用皮层剥离法从东北大兴安岭的7种石蕊属地衣的15个样本的710个组织块分离获得90株地衣内生真菌菌株,平均定植率为12.68%(2.86%–32.76%),定植率和石蕊属的物种之间不存在明显对应关系。根据菌株的菌落、菌丝及分生孢子等特征从中选取30个作为代表,测定其ITS序列。结合分子序列和菌落特征,该90个菌株归属于19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门、5纲、8目、11科和15属。炭角菌科为优势科,占77.78%,紫棕炭团菌为优势种,占62.22%。每个石蕊种类及总体的内生真菌菌群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所获得的石蕊属地衣内生真菌菌群具有中等的多样性及较强的宿主专一性。
2018年07期 v.37;No.181 896-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7 ] - 帕丽旦·艾海提;阿不都拉·阿巴斯;艾尼瓦尔·吐米尔;
本研究对中国新疆博格达山周边地区大型地衣进行地衣分类学和生态学结合的综合研究,通过分析大型地衣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探讨影响地衣分布的环境变量与生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分布在博格达山周边地区的大型地衣共有43种,隶属于6目、11科、15属,其中茶渍目和黄枝衣目大型地衣占优势,分别占该地区大型地衣科、属、种总数的55%、67%、81%。(2)博格达山周边地区的大型地衣组成5个样点组,分别是蓝灰蜈蚣衣+裂片石黄衣组、细片石黄衣+亚灰大孢蜈蚣衣组、长缘毛蜈蚣衣+菊叶黄梅组、地卷+暗裂芽黑蜈蚣衣组、黑蜈蚣衣+枪石蕊组,样点组的分布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3)在影响大型地衣分布的环境因素中海拔对地衣种类分布的影响较显著。本研究为更准确地确定博格达山区大型地衣分布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2018年07期 v.37;No.181 907-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8 ] - 李苏;柳帅;刘文耀;石贤萌;宋亮;武传胜;
地衣是亚热带山地森林系统附生生物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为了更好地了解附生地衣对森林边缘效应的响应,我们在云南哀牢山地区原生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分别在距林缘5m、25m、50m和100m处设立样地,收集附生大型地衣的凋落物1年;分析附生地衣凋落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功能群特征和组成结构对林缘深度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边缘效应能够显著提高林缘附生地衣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其发生的距离最深不超过25m。林缘-林内梯度上,不同地衣功能群的响应模式具有各自的特征。排序分析表明仅在5m样地与其他样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指示种分析则发现仅5m样地具有指示种。哀牢山原生林中边缘效应促进林缘附生地衣生长和分布的现象,可能与当地高湿环境削减了地衣的高光损伤以及以叶状和灌状类群为主的地衣个体受到风力破坏的程度相对较低有关。
2018年07期 v.37;No.181 919-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3 ] - 柳帅;李苏;刘文耀;
本研究选取云南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系统6种常见的附生大型地衣进行为期2年的移植实验,分析其在原生林林外、林缘以及林内3种生境下的生物量增长速率和健康率等的差异,并探讨其生长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网肺衣Lobaria retigera和平滑牛皮叶Sticta nylanderiana在林缘处生物量增长最快;而槽枝Sulcaria sulcata、多花松萝Usnea florida、皮革肾岛衣Nephromopsis pallescens、针芽肺衣Lobaria isidiophora 4种地衣则都是在林外光照更强、湿度更低的条件下生长得最好,林内最差。除网肺衣外,所有地衣的健康率均在林外较好,林缘次之,林内最差。非参数相关分析表明,6种地衣的生长速率和光照以及温度呈正相关,与大气湿度呈负相关;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地衣生长最主要的生境因子。
2018年07期 v.37;No.181 931-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3 ] - 姜爽;马宇翔;包海鹰;
以长丝萝Dolichousnea longissima中分离得到的体外细胞毒活性较强的两个苯骈呋喃类化合物为实验材料,采用Affymetrix全表达谱基因芯片、GO分类、Pathway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种化合物处理前后的肝癌细胞株Hep G2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Z)-2-乙酰基-5,5-二[2-(7-乙酰基-4,6-二羟基-3,5-二甲基苯骈呋喃基)]-4-羟基-2,4-戊二烯-1-醛筛选出明显变化的基因728个,其中上调基因有246个,下调基因有482个。PATHWAY分析与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有细胞周期信号通路、内吞作用信号通路、癌细胞中信号通路、前列腺癌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结肠直肠癌信号通路。GO分类显示差异基因共参与266个BP分类、68个CC分类和43个MF分类。4-[3-(7-乙酰基-4,6-二羟基-3,5-二甲基-2-氧代-2,3-二氢苯骈呋喃基)]-4-[2-(7-乙酰基-4,6-二羟基-3,5-二甲基苯骈呋喃基)]-3-氧代丁酸乙酯筛选出明显变化的基因112个,其中上调基因有8个,下调基因有104个。PATHWAY分析与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有细胞周期信号通路、内吞作用信号通路。GO分类显示差异基因共参与109个BP分类、48个CC分类和15个MF分类。因此,以上两个苯骈呋喃类化合物均主要通过影响细胞周期信号通路和内吞作用信号通路使抑癌基因发生变化。
2018年07期 v.37;No.181 940-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