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研究论文

  • 中国木霉属七个土生新种(英文)

    陈凯;庄文颖;

    报道了来自我国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海南和四川省土壤中的木霉属7个新种:白绿木霉Trichoderma alboviride、长白山木霉T.changbaiense、聚梗木霉T.confertum、二型木霉T.dimorphum、密集木霉T.gregarium、霜状木霉T.pruinosum和黄木霉T.xanthum。基于形态学特征、培养特性和DNA序列(RNA聚合酶II亚基和翻译延长因子基因)分析的结果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比较并讨论了新种与相似种之间的区别。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白绿木霉和黄木霉位于Longibrachiatum分支,长白山木霉位于Semiorbis分支,聚梗木霉属于Harzianum分支,二型木霉属于Stromaticum分支,密集木霉是Strictipile分支的一员,霜状木霉位于Polysporum群(分支)。

    2017年11期 v.36;No.173 1441-1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4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2 ]
  • 中国西南乳菇属乳菇亚属的七个新种(英文)

    王向华;

    报道了乳菇属乳菇亚属的7个新种。它们为中国西南地区亚热带-热带或亚高山带森林下具代表性的乳菇物种。窄环乳菇Lactarius angustizonatus、淡环纹乳菇L.pallidizonatus、淡黄褐乳菇L.pallido-ochraceus和中华环纹乳菇L.sinozonarius属于环纹乳菇亚组L.subsect.Zonarii,近短柄乳菇L.subbrevipes属于窝柄黄乳菇亚组L.subsect.Scrobiculati,紫栗色乳菇L.purpureocastaneus归属于淡白乳菇组L.sect.Pallidini。短囊体乳菇L.brachycystidiatus以其干燥具鳞片的菌盖和较粗的盖表皮菌丝暂被置于具色乳菇组L.sect.Colorati。文中提供了这7个种的外观和显微特征描述、与其相近种的形态对比和ITS序列。

    2017年11期 v.36;No.173 1463-1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1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90 ]
  • 中国南方地区暗色丝孢真菌两个新种(英文)

    夏吉文;李浩桦;张修国;

    霸王岭爱氏霉和版纳葚孢是采自我国南方地区的暗色丝孢菌的2个新种。霸王岭爱氏霉的主要特征是分生孢子梗分化明显,单生,产孢细胞单芽生并产生17–24个假隔膜,115–145×15.5–20μm,倒棍棒形的分生孢子。版纳葚孢的主要特征是分生孢子梗粗大,单生,产孢细胞单芽生并产生11–25个真隔膜,215–430×12–16μm,倒棍棒形分生孢子。

    2017年11期 v.36;No.173 1483-1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0 ]
  • 中国山西省大型木材腐朽菌多样性研究(英文)

    吴芳;范龙飞;刘世良;周雪娇;袁海生;

    2004–2016年对山西省8个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天然林中的木材腐朽菌进行了真菌资源调查,共采集木生真菌标本1 000余号,基于对这些标本的研究,鉴定出木生真菌160种,分属于77个属,38个种为山西省首次报道。此外Antrodiella onychoides和Phlebiopsis pilatii为中国新记录种,本文提供了这2个种的详细描述、ITS序列和n LSU序列。

    2017年11期 v.36;No.173 1487-1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9 ]
  • 贵州西南部艾纳香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唐青;周思旋;雷帮星;文庭池;钱一鑫;康冀川;

    本文以研究不同地点、时期和组织部位的艾纳香内生真菌类群多样性及分布为目标,从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根、茎和叶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152株,经形态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归属于11个属,其中Fusarium、Aspergillus、Trichoderma和Curvularia为艾纳香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结果表明,叶片内生真菌类群丰富度和类群多样性最高;罗甸、望谟、册亨和贞丰艾纳香内生真菌的分布比较集中,其中罗甸内生真菌类群多样性和类群丰富度最高;7月份在内生真菌类群多样性和类群丰富度上表现突出;而12月份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菌株数量较多;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内生真菌分布相似程度较高,茎、根与叶的相似程度差别较大。

    2017年11期 v.36;No.173 1498-1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87 ]
  • 川、黔、渝几所医院土生角蛋白降解真菌多样性分析

    张芝元;郑欢;韩燕峰;陈万浩;梁宗琦;

    采用毛发钓饵技术,从几所医院采集的土样中分离获得角蛋白降解真菌774株。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物条码数据系统(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s)、UNITE数据库、CBS数据库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的多途径方法,将这些菌株鉴定为31属58种。结合文献和ISHAM(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uman and Animal Mycology)r DNA-ITS数据库的分析结果表明,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毛壳属Chaetomium、芽枝霉属Cladosporium、镰刀菌属Fusarium、地丝霉属Geomyces、地霉属Geotrichum、小孢属Microsporum、青霉属Penicillium、紫霉属Purpureocillium、篮状菌属Talaromyces、木霉属Trichoderma和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共13个属中的20种512株真菌对人类具有潜在感染风险。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04-1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58 ]
  • 农杆菌介导香菇菌丝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

    姜宁;宋春艳;刘建雨;谭琦;章炉军;尚晓冬;

    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世界第二大食药用真菌,随着其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也逐渐展开,建立稳定的香菇转化体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将探索以农杆菌为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在香菇中进行随机插入突变的转化效率以及稳定性。构建的质粒p YN6982以潮霉素抗性基因hyg作为筛选标记基因,以增强型荧光蛋白基因egfp作为报告基因,以农杆菌EHA105和LBA4404为介导,同时转化了孢子单核体、原生质体单核体和双核体菌株。结果表明采用小米粒培养基进行菌丝培养和转化,经潮霉素抗性筛选,以及5代传代后,对转化子中的hyg和egfp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验证了转化子的遗传稳定性。经过荧光显微观察表明,EGFP在转化子中可稳定表达。本研究探索出一种采用小米粒培养基培养菌丝并进行转化的新方法,建立了稳定的农杆菌介导的香菇遗传转化体系,为进一步开展香菇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14-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2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70 ]
  • 云芝全基因组SSR位点分布及比较分析

    曹云;张延召;程抒劼;沈文静;宁露;徐海根;

    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统计分析了云芝基因组中SSR位点的数量、分布及频率等信息,对云芝基因组中含SSR的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与其他5种伞菌纲真菌(双孢蘑菇、黑管孔菌、红缘拟层孔菌、金针菇和鲜红密孔菌)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云芝基因组中共有1 224个SSR位点,相对丰度为27个/Mb,三核苷酸重复类型分布最频繁。其中编码基因序列中包含299个SSR,仅次于基因间区,但是在非编译区、基因间区和内含子中SSR分布更加频繁。通过与nr数据库比对,485个含SSR的基因获得注释,其中115个基因通过GO注释到分子功能、生物进程及细胞组分3类中,108个基因通过KEGG注释到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细胞过程和环境信息处理4类中。设计58对引物主要用于物种鉴定,另外23对引物主要用于活性物质代谢研究和辅助育种。与其他伞菌纲真菌相比,云芝所含SSR的数量及相对丰度较低,并证明SSR数量与基因组大小无关,而某些特定的重复类型与GC含量有关。本研究为云芝的种群遗传学及进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24-1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2 ]
  • 内生真菌Eupenicillium javanicum R57水解京尼平苷β-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

    梁金凤;汪涯;肖依文;常军;季波;朱笃;

    从10株东乡野生稻内生真菌中筛选到7株可转化京尼平苷合成京尼平的菌株,其中菌株R57的转化效率最高,最大转化率可达98.7%。通过菌体形态结合ITS rDNA、18S rDNA及28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鉴定为爪哇正青霉Eupenicillium javanicum R57。菌株R57的粗酶液经硫酸铵沉淀、透析、超滤、Ez Fast DEAE FF阴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dex G-150凝胶柱层析,获得电泳纯的β-葡萄糖苷酶,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1k Da。该β-葡萄糖苷酶对京尼平苷和4-硝基苯基-β-D-吡南葡萄糖苷(PNPG)均有催化作用,但对京尼平苷的Km值最小,为0.153mmol/L,且催化效率更高;该β-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耐酸性和耐热性,最适pH 4.6,最适温度60℃。该酶活性受K~+、Co~(2+)、Zn~(2+)、Mn~(2+)、Al~(3+)及尿素的激活,但受Cu~(2+)、Fe~(2+)、Mo~(3+)、Pb~(2+)及SDS不同程度的抑制。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43-1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0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6 ]
  • 内生真菌促进玉米幼苗的抗旱性研究

    胡美玲;郑勇;孙翔;姚慧;李家龙;郭良栋;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将从玉米中分离的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AS1113、Chaetomium sp.AS1221、Colletotrichum sp.AS1716和Penicillium sp.AS1618回接到玉米幼苗根系,并进行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培养处理。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下,与不接菌对照相比,接种Chaetomium sp.AS1221和Penicillium sp.AS1618显著提高玉米幼苗的株高。与不接菌对照相比,在正常水分下接种4种内生真菌对玉米幼苗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而在干旱胁迫下接种Chaetomium sp.AS1221显著提高玉米幼苗的地上生物量,接种Chaetomium sp.AS1221和Penicillium sp.AS1618显著增加玉米幼苗的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下,接种Chaetomium sp.AS1221和Penicillium sp.AS1618的玉米幼苗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接种Alternaria sp.AS1113。与不接菌对照相比,在正常水分下接种Alternaria sp.AS1113显著降低玉米幼苗叶的可溶性糖含量,接种Colletotrichum sp.AS1716和Penicillium sp.AS1618显著降低玉米幼苗叶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而在干旱胁迫下接种4种内生真菌对玉米幼苗根系和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和POD活性均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内生真菌Chaetomium sp.AS1221和Penicillium sp.AS1618对促进玉米幼苗的抗旱能力效果好于Alternaria sp.AS1113和Colletotrichum sp.AS1716。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56-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72 ]
  • 高温胁迫对刺芹侧耳菌丝生长及其抗棘孢木霉能力的影响

    刘秀明;邬向丽;陈强;仇志恒;张金霞;黄晨阳;

    耐高温性是食用菌抗逆性评价的重要指标。选取5个刺芹侧耳菌株为材料,通过观测常温培养和高温胁迫后恢复培养菌落的生长速率、生长势、恢复生长时间、菌丝显微形态特征以及受棘孢木霉侵染情况,研究高温胁迫对刺芹侧耳菌丝生长及其抗棘孢木霉侵染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刺芹侧耳不同菌株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存在差异。供试PDA培养的菌丝经高温胁迫(37℃,2d)后,菌丝恢复生长时间2–3d,生长势变壮或无变化,顶端菌丝细胞长度、直径、菌丝体分支频率和菌丝生长速率等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菌丝生长速率变化与其抗棘孢木霉能力的下降呈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模拟生产试验发现,长满菌丝的菌棒经高温胁迫(35℃,7d)后,接种棘孢木霉菌丝的侵染率变为100%,接种棘孢木霉孢子的侵染率变为30%;未经高温胁迫的菌棒,接种棘孢木霉孢子/菌丝,未发生侵染。本研究表明,高温胁迫导致刺芹侧耳菌丝抗棘孢木霉侵染能力的下降。本研究将为科学指导食用菌菌种繁育、菌棒生产提供数据支撑,为食用菌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66-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5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81 ]
  • 野生型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JY2746对合成染料脱色性能的评价(英文)

    孟丽;李玉;

    随着我国印染工业的不断发展,人工合成染料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现急需开发一种成本低廉、脱色效果显著的方法治理水污染问题。本研究发现糙皮侧耳的胞外粗酶液对5种合成染料均具有良好的脱色作用,其中对结晶紫、酸性品红和考马斯亮蓝G-250(浓度为40mg/L)的最高脱色率可分别达到100%、98.67%和92.5%。糙皮侧耳在液体发酵过程中主要产生3种酶类,即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他们分别在第12天,第7天和第8天酶活达到最高,并且第12天产生的粗酶液对染料的脱色效果最好,根据酶活高峰形成时间与脱色率之间的关系,推测糙皮侧耳分泌的漆酶对染料起主要降解作用,而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起辅助作用。本研究发现发酵粗酶液较纯化的酶类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因此糙皮侧耳发酵液中提取的粗酶液在染料废水脱色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75-1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7 ]

  • 深切缅怀恩师刘波教授(1927-2017)

    范黎;

    <正>国际著名真菌系统分类学家、中国药用真菌研究之先驱、山西省现代食用菌研究及产业开创者、中国共产党党员、山西大学教授、我们的恩师刘波先生,因病于2017年7月13日15时许在太原逝世,享年90岁。先生于1927年3月31日生于天津市武清县,幼时随父母移居北京。1952年7月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现山西大学)生物系,9月被

    2017年11期 v.36;No.173 1433-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 ]
  • 《菌物学报》征稿简则

    <正>《菌物学报》(曾用名《真菌学报》、《菌物系统》)1982年创刊,现为月刊,每月22日出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菌物学学术期刊,报道菌物(真菌、粘菌、卵菌等)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也是国际菌物学界信赖的刊物,已被国内外多家权威检索系统收录。1.征稿范围:主要刊登菌物系统学、分子生物学、生理与代谢、细胞生物学、区系地理学、菌物多样性及资源开发利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83-1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正>Manuscript should be submitted in word format through the website http://journals-myco.im.ac.cn or by email to jwxt@im.ac.cn.The template of manuscript can be downloaded from the website homepage.There is no firmly established length,but entire paper(including tables and figures)exceeding 20 pages is discouraged.First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祝贺《菌物学报》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正>2017年10月31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经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菌物学报》的影响因子稳步上升,扩展影响因子达到1.282,核心影响因子达到0.882,凭借较高的影响因子和学术影响力成功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2017年《菌物学报》编委会会议纪要

    <正>2017年11月11日初冬时节,我们在五彩斑斓、层林尽染的泰山脚下,召开了《菌物学报》第九届编辑委员会换届以来的第一次全体会议。此次编委会由山东农业大学倾情承办,并得到主办单位中国菌物学会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31位编委会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同期参加2017年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的部分理事也列席了本次会议。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87-1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菌物学报专刊介绍

    <正>~~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菌物学报》“酵母菌专刊”征稿通知

    <正>酵母菌是一类主要以单细胞形式存在的真菌,有些只能在有氧环境下生存,而许多则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其中的酿酒酵母是人类文明史中被应用得最早的真菌,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发酵食品和饮料的生产,同时也是真核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有些酵母菌却是人体常见病原菌,可引起浅部和深部感染,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分类学上酵母菌主要分为两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酵母菌专刊

    <正>专刊主题特约编辑白逢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何秀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出版日期2018年11月22日一、专刊主题范围1)酵母菌系统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2)功能型酵母研究3)致病酵母菌及其致病机制研究4)酵母菌分子遗传、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5)酵母菌生物技术及其应用(食用、药用、饲料用)6)酵母菌代谢工程及合成生物学研究二、投稿要求1.投稿方式:请通过《菌物学报》远程投稿系统在线投稿,本刊网址为http://journals-myco.im.ac.cn,

    2017年11期 v.36;No.173 1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