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研究论文

  • 中国羽叶楸上的羽叶楸假尾孢新种

    郭英兰;

    报道生于羽叶楸Stereospermum tetragonum上的一个假尾孢新种,羽叶楸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stereospermi sp.nov.。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显微绘图及与近似种的区别。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2017年03期 v.36;No.165 275-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4 ]
  • 丛赤壳类真菌8个新组合(英文)

    曾昭清;庄文颖;

    按现行的国际命名法规和肉座菌目名称提案委员会对属名的处理建议,对生赤壳科和丛赤壳科4个属中8个种的名称进行了命名上的订正,建立8个新组合:蜜黄枝穗霉Clonostachys mellea、平截枝穗霉C.truncata、囊胞枝穗霉C.vesiculosa、竹镰孢菌Fusarium bambusae、庐山新赤壳Neocosmospora lushanensis、平铺假赤壳Pseudocosmospora effusa、河南假赤壳P.henanensis和炭团假赤壳P.nummulariae。

    2017年03期 v.36;No.165 278-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8 ]
  • 柔膜菌科并非单系群

    任菲;庄文颖;

    对柔膜菌科部分属的18S rDNA、28S rDNA和MCM7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初步探讨了该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同属的不同种表现出较高序列相似性,聚类在一起,分别形成独立的分支,从而说明这些属的概念比较清晰。但是,柔膜菌科的参试属并没有聚类在一起,其中部分属似乎与其他科的关系更近,表明该科并非单系群。

    2017年03期 v.36;No.165 282-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2 ]
  • 内蒙古大青山土庄绣线菊根围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垂直分布特征

    刘敏;峥嵘;白淑兰;朱艳育;

    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是内蒙古大青山干旱地区重要的护土灌木,以水磨村垂直分布(海拔1 515m,1 410m,1 305m)的土庄绣线菊根围土壤和根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菌根侵染率、孢子密度、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孢子密度和菌根侵染率在海拔1 515m处显著高于海拔1 410m和1 305m处,丛枝丰度在3个海拔间无显著差异。Illumina MiSeq测序共得到71个AMF 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不同海拔优势属均为Glomus,且AMF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Margalef丰富度指数、Chao 1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海拔1 515m处显著高于海拔1 410m和1 305m处,Simpson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海拔间无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和植被盖度与孢子密度呈显著负相关;速效磷、含水量和植被盖度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负相关;海拔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Chao 1丰富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速效磷和植被盖度与其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AMF对土庄绣线菊在干旱环境中生存发挥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2017年03期 v.36;No.165 292-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8 ]
  • 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原生质体获得与再生的荧光标记评价

    张伟;杨晓野;王瑞;祝晓蕊;王新芳;梁萌;

    为了更准确快捷地评价利用酶解法酶解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菌丝产生的原生质体数量及菌丝细胞壁降解情况,采用活体荧光染料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SE),对该捕食性真菌菌丝酶解后产生的原生质体进行荧光标记,分别考察了标记浓度、标记时间、孵育温度对原生质体标记效果的影响,并观察CFSE标记后的原生质体再生情况。结果表明CFSE终浓度为10μmol/L,标记时间为15min,孵育温度为36℃,是CFSE标记捕食性真菌原生质体的理想条件,该试验同时表明CFSE不影响原生质体的再生率。CFSE作为一种活细胞示踪荧光探针,可以快速高效地标记捕食性真菌原生质体,该方法为捕食性真菌原生质体制备质量的快速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7年03期 v.36;No.165 302-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7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 粗糙脉孢菌无性产孢过程中增量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王飞;胡成成;刘波;李少杰;孙宪昀;

    无性产孢是丝状真菌主要的繁殖方式,也是病原真菌传播的基础。为了全面分析丝状真菌无性产孢的调控机制,我们以粗糙脉孢菌为模式菌株,利用RNA‐seq比较了诱导无性产孢前后的转录组变化。对诱导前后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发现,无性产孢诱导主要影响氧化还原过程与代谢过程,与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明显,无性产孢诱导阶段伴随ROS的升高。同时,与产孢相关的基因(包括调控基因和结构基因)出现特异性表达。为揭示其他诱导表达基因在无性产孢中的功能,我们对这些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无性产孢表型进行了分析,新发现6个正向影响无性产孢的基因[NCU09792、NCU05159、NCU06112、NCU05079、NCU00461、NCU07521(fwd‐2)]。这6个基因在无性产孢过程中增量表达,相应的基因突变体无性产孢量与野生菌株相比有明显降低,说明它们对无性产孢具有正调控作用。以上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粗糙脉孢菌无性产孢发育及其调控网络的认识。

    2017年03期 v.36;No.165 31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5 ]
  • 顶头孢霉中己糖激酶编码基因Achka的功能研究

    苏豫;陈依军;车永胜;刘钢;

    己糖激酶在真菌中广泛存在,参与葡萄糖磷酸化等生理过程。本文从头孢菌素产生菌顶头孢霉中克隆并鉴定了一个己糖激酶编码基因,命名为Achka。通过RT‐PCR证明Achka含有4个内含子,其推测的编码蛋白含有48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3.7k Da。在顶头孢霉中敲除Achka后发现,突变株在以果糖、蔗糖或甘露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受到严重限制。我们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了Achka,并对表达的重组蛋白AcHKA进行了分离纯化。酶学动力学分析表明,AcHKA对果糖的最大反应速率要大于葡萄糖,但是却对葡萄糖有更高的亲和力。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AcHKA为己糖激酶,在顶头孢霉体内主要负责果糖、蔗糖和甘露糖等的代谢。

    2017年03期 v.36;No.165 323-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6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4 ]
  • 大蝉虫草发酵液抗真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胡凯;程文明;李春如;

    采用杯碟法对大蝉虫草摇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了抗菌实验,并利用质谱导向的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该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的活性组分进行了跟踪分离得到抗菌活性化合物,根据该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发现大蝉虫草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确定白色念珠菌为研究大蝉虫草发酵液抗菌活性的最佳指示菌;从大蝉虫草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抗真菌活性化合物为多壳球菌素。

    2017年03期 v.36;No.165 332-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0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8 ]
  • 不同化学物质对银耳孢子细胞膜通透性影响

    艾柳英;翁彩红;阮玲云;张海洋;赖春芬;陈文星;孙淑静;

    为了提高外源基因表达胞外分泌水平,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化学物质对银耳孢子转化子细胞生物量、培养液电导率及胞外漆酶酶活的影响,探索不同化学物质对银耳孢子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分别为1%、0.3%、0.2%和0.1%的二甲基亚砜、triton X‐100、氯化钾、两性霉素B均可显著提高电导率;同时银耳孢子胞外漆酶酶活分别提高至7.00U/L、6.67U/L、5.00U/L和5.00U/L,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而表面活性剂(SDS)及有机溶剂(甲苯、戊二醛)则不利于银耳孢子的生长及漆酶的分泌。该研究结果显示,添加一定的化学物质对促进目标产物的外泌有较为明显的作用,这将为银耳孢子作为生物反应器高效表达外源基因提供科学依据。

    2017年03期 v.36;No.165 339-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9 ]
  • 不同木质纤维素诱导对糙皮侧耳液体发酵产漆酶活性的影响

    韩美玲;安琪;吴雪君;郑飞;司静;

    以2株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栽培菌株为材料,研究在添加木屑、玉米芯和棉籽壳3种农林废弃物后,对其液体发酵产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糙皮侧耳菌株的漆酶活性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仅第3天和第9天差异显著(P<0.05);而不同培养基条件对漆酶活性也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P<0.001)。此外,不同菌株在产漆酶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差异也不一致。相比之下,在含棉籽壳的完全培养基中漆酶活性高于含木屑或玉米芯的完全培养基,说明棉籽壳对不同糙皮侧耳菌株产漆酶能力的诱导作用更强。

    2017年03期 v.36;No.165 349-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80 ]
  • 假芝驯化栽培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肖自添;刘明;何焕清;

    假芝是一种野生药用真菌,具有抗氧化、抑肿瘤等作用,在我国及马来西亚等地均有采集销售,但是关于其人工驯化栽培报道极少,对其生长发育特性、营养成分等均不了解。为开发利用野生假芝资源,本试验首次对采自广州市白云山内的野生假芝Amauroderma rugosum菌株进行液体菌种袋料栽培试验,并对驯化的子实体进行营养分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假芝液体菌种培养5d即可用于生产,以玉米芯、木屑等为原材料进行栽培,接种后40d出现原基,71d成熟,生物转化率为10.84%。子实体粗多糖含量达3.22g/100g、总三萜类化合物为1.00%,粗蛋白质为14.90g/100g。体外抗氧化结果显示假芝对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且清除效果优于赤灵芝和紫灵芝,是一个非常好的抗氧化材料,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2017年03期 v.36;No.165 358-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6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83 ]
  • 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研究

    张能;赵苗;谢敬宜;王银;文晓梅;贺新生;

    以加入6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的培养基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进行培养的方法,研究其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以平板进行培养,测量和计算菌丝平均生长速率和生长促进率,绘制生长曲线获取菌丝生长最佳耐受浓度;采用定性方法对气生菌丝浓密、菌核大小和数量进行描述,获得菌核生成最佳耐受浓度。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内梯棱羊肚菌对Cr~(6+)、Mn~(2+)、Pb~(2+)、Mo~(6+)、Cu~(2+)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这些重金属离子促进了羊肚菌菌丝生长,而对Cd~(2+)耐受性差,低浓度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丝生长最适浓度分别为Cr~(6+)100.0mg/L、Mn~(2+)100.0mg/L、Cd~(2+)5.0mg/L、Pb~(2+)50.0mg/L、Mo~(6+)20.0mg/L、Cu~(2+)100.0mg/L,促进菌核生成最适浓度分别为Cr~(6+)50.0mg/L、Mn~(2+)100.0mg/L、Cd~(2+)5.0mg/L、Pb~(2+)20.0mg/L、Mo~(6+)10.0mg/L、Cu~(2+)100.0mg/L。Cd~(2+)抑制菌丝生长临界浓度为介于20.0mg/L与50.0mg/L之间。

    2017年03期 v.36;No.165 36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66 ]
  • 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的毒理研究

    张赫男;杨焱;张劲松;唐庆九;刘艳芳;汪雯翰;吴迪;

    本文主要研究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的毒理学并评价其安全性。利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对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的毒性进行考察。试验结果显示,小鼠对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最大耐受量大于12g/kg;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在有或无S9的条件下,对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a、TA98、TA100及TA102均无潜在致突变性;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中均呈阴性反应,不同剂量的样品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该结果表明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基本无毒性,属实际无毒物质。本研究为桑黄纤孔菌子实体粉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7年03期 v.36;No.165 376-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8 ]
  • 大鼠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模型中局部与全身免疫机制的研究

    马麟娟;兰义兵;李娟清;曲凡;周坚红;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妇女常见病及多发病,白假丝酵母(白色念珠菌)是其主要致病菌。我们通过在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雌激素建立大鼠的假发情模型,然后在大鼠阴道内接种白假丝酵母(白色念珠菌)SC5314悬液,建立大鼠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模型。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血浆中及阴道局部白细胞介素‐2(IL2)、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Toll样受体‐4(TLR4)的值,探讨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免疫发病机制。我们发现大鼠血清中只有TLR4在第2周出现显著性上升,而在阴道灌洗液中,IL2在第3周显著下降,TLR4在第2和第3周显著上升,MBL在第1至第3周均显著下降。由此我们推断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发病过程中,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VVC和RVVC的发生密切相关。

    2017年03期 v.36;No.165 385-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1 ]

  • 《菌物学报》征稿简则

    <正>《菌物学报》(曾用名《真菌学报》、《菌物系统》)1982年创刊,现为月刊,每月22日出版,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菌物学学术期刊,报道菌物(真菌、粘菌、卵菌等)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也是国际菌物学界信赖的刊物,已被国内外多家权威检索系统收录。1.征稿范围:主要刊登菌物系统学、分子生物学、生理与代谢、细胞生物学、区系地理学、菌物多样性及资源开发利

    2017年03期 v.36;No.165 393-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正>Manuscript should be submitted in word format through the website http://journals-myco.im.ac.cn or by email to jwxt@im.ac.cn.The template of manuscript can be downloaded from the website homepage.There is no firmly established length,but entire paper(including tables and figures)exceeding 20 pages is discouraged.First name(s)in full and surname(s)(in capitals)of author(s),and complete addresses with superscript numbers should

    2017年03期 v.36;No.165 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菌物学报2012年·2013年·2015年·2016年先后获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正>~~

    2017年03期 v.36;No.165 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菌物学报》“菌根真菌专刊”征稿通知

    <正>真菌与植物关系密切、共同发展、协同进化,在自然界长期演化过程中,真菌与植物逐渐建立了共生关系。业已证实,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建立的共生体是生物圈内典型的互惠共生关系。菌根真菌几乎涉及真菌界所有门类。其中,丛枝菌根真菌(AMF)属于专性活体营养的共生真菌,已分离鉴定近300种,隶属球囊菌门1纲4目11科25属;外生菌根真菌隶属担子菌门、子囊菌门、接合菌门和无性态真菌,全球约5 000~6 000种,

    2017年03期 v.36;No.165 397-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菌物学报》“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专刊”征稿通知

    <正>内生真菌是一类生长在健康植物组织内、但不引起明显外观病症的微生物,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比较特殊的一类群体。关于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自上世纪90年代从短叶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出能够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后,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中寻找抗肿瘤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药用植物的内生真菌实际上为人们开辟了微生物资

    2017年03期 v.36;No.165 399-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