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SILYEVA Larissa;马海霞;STEPHENSON Steven;
报道了采自东北亚地区的长自槭树属上几种核菌。文中对几种核菌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提供了显微结构图及与相近种的讨论。其中Eutypella albomaculata作为新种被描述。
2016年06期 v.35;No.156 651-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6 ] - 王佳宁;赵洪海;尉莹莹;李晓东;梁晨;李宝笃;
近期在山东胶南的蓝莓种植区发现一种枝枯新病害,被侵染的枝条变色坏死,甚至引起全株干枯死亡。通过组织分离法和玻璃毛细管法获得纯化菌株HMQAU140073。通过形态学观察、r DNA-ITS和EF1-α序列分析及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该病原菌为假可可毛色二胞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这是假可可毛色二胞所致蓝莓枝枯病的首次发现。
2016年06期 v.35;No.156 657-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71 ] - 查岭生;文庭池;Kevin D.Hyde;康冀川;
报道了中国虫霉目Entomophthorales真菌共计79种,隶属2科11属,并对其所涉及的寄主昆虫名称进行了规范与更新,且给出了各寄主的分类地位和中英文名称对照。
2016年06期 v.35;No.156 666-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2 ] - 曹远银;王浩;李天亚;吴限鑫;徐晓凤;王婉琳;
监测具有潜在威胁的小麦秆锈病病原菌小种动态并分析其毒力谱变化,是培育抗病品种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在小麦秆锈病鲜有发生的情况下,于2012–2013年获得小麦田间秆锈病标样11份和经有性生殖过程的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菌样22份。上述菌样经过分离、纯化,得到了53个单孢子堆菌株。利用国内最新采用的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小种与毒力鉴别寄主体系进行分析,鉴定出13个生理小种,其中34C3RTGQM和34Oro II-MRGQM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均为13.2%,首次发现了对Sr5+Sr11具有联合毒力的6个新小种,其出现频率处在1.9%–13.2%范围内。同时测定出Sr9e、Sr26、Sr31、Sr33、Sr37、Sr38、Sr47和Sr Tt3等8个抗秆锈病单基因对全部供试菌株表现抗病,余下40个单基因系则分别表现对1个以上至全部菌株感病。结论:(1)首次报道了6个对Sr5+Sr11具有危险性的联合毒力谱的新小种类型,这类毒力类型应当被密切关注;(2)明确了当前完全有效的8个抗秆锈病基因和其他部分有效的抗病基因;(3)初步说明了有性循环菌株与无性循环菌株在毒力结构上存在差异。
2016年06期 v.35;No.156 684-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3 ] - 王婷;包海鹰;图力古尔;李玉;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初始p H、碳源和氮源在固体培养条件下对粗毛纤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对以上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从中选出3个最优的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初始p H为6.5;最适碳源为木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在玉米、高粱和小麦3种基质中,对原种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高粱和玉米在接种后的第1天和第2天开始萌发,且可更好地促进粗毛纤孔菌菌丝的生长。对粗毛纤孔菌栽培料的3种配方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配方:木屑78%、稻壳2%、玉米粉17%、蔗糖1%、石灰1%、石膏1%、含水量60%–62%的比例为栽培种培养料可使粗毛纤孔菌菌丝在接种28d后长满菌袋,且生长旺盛,可较快地培育出子实体。
2016年06期 v.35;No.156 694-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75 ] - 吴茵;陈敏;郭倩;
分离纯化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芳基醇氧化酶,并探究其酶学性质。通过硫酸铵盐沉、DEAE-Sepharose Fast Flow弱阴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 S-200 High Resolution凝胶过滤层析和Source 15Q强阴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纯化的单一酶。经肽指纹图谱鉴定,确定其为芳基醇氧化酶,酶活回收率25.5%,纯化倍数38.2。结合SDS-PAGE和IEF-PAGE分析,确定其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70k Da和4.2。以藜芦醇为底物,该酶最适反应p H为6.0,最适反应温度为70℃,金属离子Zn~(2+)、Fe~(2+)和Cu~(2+)对芳基醇氧化酶的活性抑制作用明显,Km和Vmax分别为0.921mmol/L和80U/mg。
2016年06期 v.35;No.156 705-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4 ] - 陈同洋;秦鹏钧;孙慧;梁伟鸿;姜学军;胡风庆;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抗生素滥用等降低人体免疫力的因素越来越多,使得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本研究通过使用程序性坏死的选择性抑制剂Necrostatin-1,初步探索了细胞自噬和程序性死亡在巨噬细胞抗白色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参与了白色念珠菌侵染巨噬细胞的过程,而Necrostatin-1可能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自噬促进IL-6的表达,并抑制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进而对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天然免疫反应产生影响。细胞自噬在抗真菌感染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而程序性坏死在抗真菌感染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同时Necrostatin-1在巨噬细胞抗白色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白色念珠菌侵染机理的探索具有一定的意义。
2016年06期 v.35;No.156 714-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0 ] - 冯杰;冯娜;贾薇;杨焱;张劲松;
以沪农灵芝1号为供试菌株,葡萄糖作为碳源,用硫酸铵、氯化铵、鱼粉蛋白胨、胰蛋白胨和酵母粉作为氮源,研究不同种类氮源对灵芝菌丝体液态深层发酵过程的影响。首先,确定了N-10酵母自溶粉作为发酵的氮源,降低了发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次,考察N-10酵母自溶粉不同浓度对灵芝菌丝体发酵合成灵芝三萜过程中菌丝体的生物量、葡萄糖消耗、灵芝三萜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确定了N-10酵母自溶粉的适宜添加浓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对4因素最佳水平范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N-10酵母自溶粉、磷酸二氢钾和七水硫酸镁的含量分别为31.06g/L、2.76g/L、1.77g/L和1.99g/L时,灵芝三萜的理论产量为21.166g/kg干菌丝体,实际发酵产量提高到21.153g/kg干菌丝体。与原工艺相比,新工艺的灵芝三萜产量提高了6.22%。
2016年06期 v.35;No.156 72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82 ] - 张忠;周帅;刘艳芳;张劲松;朱丽娜;冯娜;唐庆九;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从蛹虫草子实体粗提物中分离制备高纯度虫草素和N6-(2-羟乙基)-腺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目标产物在溶剂体系中的分配系数,优化HSCCC分离虫草素和N6-(2-羟乙基)-腺苷的溶剂体系,确定了以乙酸乙酯-正丁醇-1.5%氨水(1:4:5,V/V/V)为HSCCC的两相溶剂体系,并运用此溶剂体系,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主机转速850r/min,流动相流速为1.5m 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条件下进行分离制备,在250min内从200mg蛹虫草子实体粗提物中一步分离得到10.8mg纯度99%的虫草素和6.1mg纯度98%的N6-(2-羟乙基)-腺苷。该方法简便、快速,为虫草素和N6-(2-羟乙基)-腺苷的大量制备建立了基础。
2016年06期 v.35;No.156 742-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0 ] - 张冬雪;王晓玲;刘高强;
灵芝β-葡聚糖是灵芝多糖中生物活性较高的一类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灵芝液体发酵β-葡聚糖的3个关键参数为:可溶性淀粉(A)40g/L,蛋白胨(B)8g/L,K2HPO4(C)1.5g/L。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对各参数及其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因素及AB、AC的交互作用对β-葡聚糖得率的影响均为极显著水平(P<0.01)。建立的预测灵芝β-葡聚糖发酵的多项式模型为:Yβ-葡聚糖=8.68+0.22A-0.13B+0.096C+0.13AB+0.16AC+0.045BC-1.17A2-0.81B2-1.06C2。经响应面最优分析,获得3个关键因素的最佳水平为:可溶性淀粉40.47g/L,蛋白胨7.86g/L,K2HPO4 1.53g/L,在该条件下,灵芝菌体β-葡聚糖得率可达8.68mg/g。
2016年06期 v.35;No.156 750-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6 ] - 王术荣;董旭辉;常明昌;李玉;
通过检测家兔红细胞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血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参数研究黑木耳对高脂血症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而为其药用功能方面提供食用安全性的新量化依据。4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控制组、高胆固醇模型组、黑木耳低剂量组、黑木耳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高胆固醇模型组建模后,每4周检测一次血液流变学参数,持续检测20周。通过不同取血次数之间数据比较和组间数据比较,结果表明在饲喂黑木耳后家兔红细胞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血细胞压积这些血液流变学参数都显著减低了(P<0.05),并且发现中剂量组为成年雄新西兰鼠的最佳剂量。食用黑木耳预防高血脂症有一定的剂量依赖,黑木耳中剂量组能较好地改善高脂血症。
2016年06期 v.35;No.156 734-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