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菲;庄文颖;
在对我国柔膜菌科真菌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中国新记录属,即拟薄盘菌属Cenangiopsis。研究结果表明,该属的2个种在我国分布,其中青海拟薄盘菌C.qinghaiensis为一新种,悬钩子生拟薄盘菌C.rubicola为中国新记录种。对两个种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与图解。
2016年03期 v.35;No.153 24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3 ] - 路丹丹;王士娟;彭凡;林英任;
报道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一新种,即发生在海南省五指山景区乌心楠Phoebe tavoyana死叶上的五指山散斑壳Lophodermium wuzhishanense。文中提供了该种的描述、子实体的外表与内部结构的照片及点线合成图和讨论。
2016年03期 v.35;No.153 246-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1 ] - 司静;戴玉成;
对中国西南部的东喜马拉雅山地区进行了16次野外考察,共采集孔状木生真菌标本约2 440号。本文是对这些标本研究的总结。报道该地区多孔菌391种,给出了每种的寄主和生长基质。灰皮多孔菌Polyporus cuticulatus为新种,对该种进行了描述和绘图,并提供了ITS和LSU序列。
2016年03期 v.35;No.153 252-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7 ] - 王术荣;王德利;王琦;常明昌;李玉;
通过对西藏东南高寒森林地区3个样地的9个样方两年内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了大型真菌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类型和大型真菌发生的其他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基于不同样方物种种类的样方层序聚类分析表明大型真菌的物种发生受植被类型影响较大。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急尖长苞冷杉林内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大于青冈树和落叶松混交林,后者大于青冈林。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大型真菌物种发生和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型真菌物种的发生受不同环境因子的驱动,其发生是植被类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6年03期 v.35;No.153 279-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4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88 ] - 盖雪鸽;邢晓科;郭顺星;
研究了广西雅长自然保护区和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共3个产地的兰科植物羊耳蒜属长茎羊耳蒜Liparis viridiflora的菌根真菌类群区系组成。根内菌根真菌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序列(rDNA-ITS)采用PCR技术扩增、克隆、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长茎羊耳蒜根内所检测到的真菌大部分为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真菌;根据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分析,所有真菌可归为12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胶膜菌科有7个OTUs,达到总数的90.6%,为优势类群。菌根真菌多样性及区系组成在3个不同产地样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菌根真菌可能和兰科植物的生境适应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016年03期 v.35;No.153 290-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4 ] - 吴婧波;詹儒林;柳凤;赵艳龙;何衍彪;常金梅;
芒果畸形病是芒果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由镰孢菌侵染引起,其中以Fusarium mangiferae为主要致病菌。该病害诊断困难,且难于有效控制,因此,一旦发生则对芒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研究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从50条已知引物中筛选得到一条目的引物UBC 888,该引物可稳定扩增出大小为479bp的F.mangiferae特异性条带(Gen Bank Accession No.KJ526382)。根据获得的特异性片段序列设计引物,成功地将ISSR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并获得一对SCAR特异性引物(W342,W1772)和一段大小为1 376bp的特异性扩增片段(Gen Bank Accession No.KJ526383)。通过优化特异性引物扩增条件,获得最适退火温度,构建芒果畸形病病原菌F.mangiferae的快速分子检测技术。此技术操作简单,特异性强,可检测真菌DNA的含量最低为10pg,适用于F.mangiferae和田间带菌芒果组织高灵敏度快速检测,为芒果畸形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预防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2016年03期 v.35;No.153 298-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8 ] - 丁晓莉;陈万平;陈福生;
以红色红曲菌Monascus ruber M7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核型进行分析,并将桔霉素与色素合成基因簇定位于染色体。通过原生质体制备,以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核型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Southern杂交将桔霉素与色素合成基因簇定位于染色体。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红色红曲菌M7包含大小依次为4.9,4.3,3.7,3.4,3.0,2.3,2.1Mb的7条(I-VII)染色体,基因组大小约为23.7Mb。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桔霉素合成基因簇位于第IV条染色体上,色素合成基因簇位于第V条染色体上。
2016年03期 v.35;No.153 309-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4 ] - 黄家福;黄轶群;赖亚栋;欧一新;陈金妹;张秀芬;潘裕添;
本文采用MTS[3-(4,5-dimethylthiazol-2-yl)-5-(3-carboxymethoxyphenyl)-2(4-sulfophenyl)-2H-tetrazolium]法检测灰树花多糖(GFP)对人胃正常粘膜上皮细胞(human gastric epithelial cell,GES-1)细胞增殖影响;使用毛细管对单层融合的GES-1细胞进行划痕,模拟胃粘膜创伤,观察并计算GFP作用后GES-1细胞创伤区域迁移及修复损伤的面积;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方法测定培养基上清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转移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_1,TGF-β_1)和三叶因子2(trefoil factors 2,TFF2)的含量变化;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其m RNA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GFP通过上调EGF、TFF2,下调TGF-β_1表达而促进GES-1细胞增殖,促进其向创伤区域迁移,可以完全覆盖创伤区域达到修复胃粘膜作用。
2016年03期 v.35;No.153 326-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5 ] - 梁倩倩;魏生龙;席亚丽;焦扬;
为了对荷叶离褶伞产漆酶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最陡爬坡实验(PB)对培养基8因素进行筛选,获得影响产漆酶的3个显著性因素:葡萄糖、pH和KH_2PO_4;通过中心组合(CCD)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了最优发酵条件:葡萄糖20.09g/L、酪蛋白1.5g/L、酵母提取物1.5g/L、MgSO_4 3g/L、CuSO_4 3.75mg/L、KH_2PO_4 3.97g/L、pH 4.98、VB1 0.1g/L、愈创木酚12mg/L,该条件下,漆酶酶活为829.83U/m L,较未优化对照提高46.6%。
2016年03期 v.35;No.153 335-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6 ] - 曹文娟;袁海生;
采用壳聚糖交联法和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交联法固定化桦褶孔菌产生的漆酶,探讨最佳固定化条件,固定化漆酶的温度、pH稳定性及操作稳定性,并以两种固定化酶分别对4种染料进行了降解。结果表明:(1)壳聚糖交联法固定化漆酶的最佳条件为:壳聚糖2.5%,戊二醛7%,交联时间2h,固定化时间5h,给酶量1g壳聚糖小球:1mL酶液(1U/mL),固定化效率56%;(2)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交联法固定化漆酶的最佳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4%,壳聚糖浓度0.7%,氯化钙浓度5%,戊二醛浓度0.6%,给酶量4mL 4%海藻酸钠:1mL酶液(1U/mL),固定化效率高达86%;(3)固定化的漆酶相比游离漆酶有更好的温度和pH稳定性;(4)比较两种固定化漆酶,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交联法固定化酶的温度及酸度稳定性要优于壳聚糖固定化酶,但可重复操作性要弱于后者,两者重复使用8次后的剩余酶活比率分别为71%及64%;(5)两种固定化酶对所选的4种不同结构的合成染料均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其中壳聚糖固定化酶对茜素红的降解效果及重复使用性极佳,重复降解40mg/L的茜素红10次,降解率仍保持在100%。
2016年03期 v.35;No.153 343-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