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英兰;
报道中国3种尾孢类真菌,其中有1个新种,即寄生在柿Diospyros kaki上的湖南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hunanensis,2个中国新记录种是生于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上的假珈蓝菜尾孢Cercospora pseudokalancho?s和生在假蒟Piper sarmentosum上的胡椒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piperina。提供了各个种的形态描述、图及与近似种区别的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2016年01期 v.35;No.151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3 ] - 杨叶;王萌;马晓燕;路斌冰;许展华;
从海南自然发病死亡的瓜实蝇上分离获得2株高毒力的真菌BC-D1和BC-212,经形态学和ITS序列鉴定结果表明,BC-D1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BC-212为溜曲霉Aspergillus tamarii。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发现:菌株BC-D1和BC-212对瓜实蝇成虫均有很高毒力,而对卵、幼虫及蛹的毒力较低。接种8d后成虫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73.5%和85.1%,卵、幼虫及蛹的死亡率均低于50%。两株菌对黄粉虫、斜纹夜蛾及蚜虫的致病率均很低。生物学特性测定,两菌株具有生长速度快、产孢量大的特性,最适合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0–35℃;在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菌落颜色存在较大差异。
2016年01期 v.35;No.151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64 ] - 熊川;李小林;李强;杨志荣;郑林用;
为了寻找四川秋季发生的羊肚菌资源,了解其产地环境及种属关系,探寻羊肚菌在秋季发生的适生条件,对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会东县和冕宁县的羊肚菌发生地开展了生境调查,共采集到11份羊肚菌标本。采用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采集的标本被鉴定为2种羊肚菌,即七妹羊肚菌Morchella septimelata(Mel-7)和Morchella sp.(Mes-16),其中,七妹羊肚菌为四川新记录种。通过生境调查发现,秋季发生的羊肚菌适生环境为山地林下陡坡,可见,四川秋季发生的羊肚菌有一定的特殊性。
2016年01期 v.35;No.151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78 ] - 陈云;曲来叶;马克明;杨曦雨;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促进植物生长及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其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重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建立克隆文库及测序的分子方法对四川省岷江干旱河谷乡土优势灌木小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var.microphylla根围AMF的群落组成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该地区乡土植被的保存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中共检测到53个AMF类群(OTUs),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划分为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的7科10属。Glomus、Diversispora与Funneliformis 3个属为小马鞍羊蹄甲根围土壤中的优势属,其中Glomus具有最高多度,其序列数及OTUs数均占总数的50%以上;Rhizophagus与Archaeospora为稀有属,其余各属为常见属。本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研究区优势灌木小马鞍羊蹄甲根围具有相对丰富的AMF类群,同时也反映了AMF在干旱河谷区可能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2016年01期 v.35;No.151 3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0 ] - 赵青;郑峥;李颖;杨宇红;李惠霞;谢丙炎;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了对四川省近年马铃薯晚疫病菌进行系统多样性分析,本研究从表现型和基因型两个方面鉴定了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群体多态性。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发现A1交配型菌株只有2份,A2型有29份,自育型12份;甲霜灵敏感菌株3株,中抗菌株22株,高抗菌株18株;共测定出11个生理小种,其中全毒力小种发生频率最高,占供试菌株的25.58%。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43份材料共发现了10种SSR基因型,5个SSR标记在该种群上共产生了16个SSR位点,每个标记平均有3.2个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46,SSR4是多态性最丰富的标记。本试验中A2菌株和自育型的基因型SSR相同,其中全毒力小种是当地的优势致病菌,该研究为今后四川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016年01期 v.35;No.151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74 ] - 汪滢;王荣;高强;程向阳;茅文俊;鲍大鹏;
通过同源基因比对,在罗伯茨绿僵菌中找到了单拷贝的嘧啶前体合成酶基因MAA_02402,命名为Mr Thi12。该基因Mr Thi12全长1 234bp,c DNA序列全长1 029bp,编码342个氨基酸。构建同源重组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进行基因敲除。突变菌株在维生素B1缺乏的培养基上,生长很慢,菌丝形态异常,多分叉,完全不能产生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但是一旦有外源维生素B1时,生长状态能完全恢复,对家蚕的致死能力没有变化。
2016年01期 v.35;No.151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7 ] - 唐川;吴迪;杨焱;刘艳芳;周帅;颜梦秋;唐传红;
采收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 7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子实体,经热水浸提后分别采用20%、50%、70%的乙醇终浓度进行分级沉淀,获得21个多糖组分,对它们的结构特征及体外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猴头菌发育过程中,多糖总得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5阶段达到最大值0.92%。20%醇沉的多糖含量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第5阶段达到最大值42.87%,其大分子量多糖(1 000–5 000k Da)所占比例最高。50%、70%醇沉多糖均为小分子量多糖,约为10–40k Da。获得的猴头菌多糖组分中,单糖组成多以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为主(相对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另外,第1阶段20%、70%醇沉多糖还含有少量的核糖,第7阶段20%醇沉多糖含有一定量的鼠李糖;7个时期50%醇沉多糖均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醛酸。所得多糖样品均具有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其中20%醇沉多糖的活性优于50%和70%醇沉多糖,在50μg/m L时就表现出显著的体外免疫活性。此外,在第5阶段即中菌刺期产生的多糖活性最优,说明在此阶段采摘可以获得最佳的猴头菌多糖原材料。本研究为猴头菌生长发育过程中活性多糖的动态形成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16年01期 v.35;No.151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0 ] - 王金艳;王晨光;张劲松;朱丽娜;刘艳芳;周帅;张忠;唐庆九;
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同时对灵芝孢子粉中的15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Ultimate AQ-C18(4.6mm×250mm,5?m)色谱柱,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m L/min,检测波长259nm,柱温30℃,进样量10μL。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高,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好,适用于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的测定分析。运用建立的方法对不同破壁时间、不同采收时期龙泉、奉化、大别山、黄山4个产区的灵芝孢子粉中的15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破壁处理对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提取率的影响不大,不同产地的灵芝孢子粉中核苷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且孢子粉中的核苷含量随着产粉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加。各待测样品中均含有胞嘧啶、尿苷、腺嘌呤、鸟苷、腺苷等成分,其中尿苷、鸟苷、腺苷3种核苷的含量占总量的比例在待测样品中均达到70%以上,为灵芝孢子粉中的主要核苷类成分。
2016年01期 v.35;No.151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10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88 ] - 高慧娟;袁承玲;赵丽;张芬琴;魏生龙;
为了优化富硒荷叶离褶伞菌丝体胞内粗多糖发酵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考察灭菌条件、培养时间、硒添加量和硒添加时间对富硒荷叶离褶伞菌丝体胞内粗多糖的影响,并通过Box-Ben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121℃、20min条件下对培养基和Na2Se O3溶液分别灭菌后混合,在发酵至第129h,发酵液中添加4μg/m L Na2Se O3,继续发酵至第244h,发酵产生的富硒荷叶离褶伞菌丝体胞内粗多糖含量为349.8mg/100m L。
2016年01期 v.35;No.151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14 ] - 谭云;黎继烈;王卫;罗倩;朱晓媛;
构建了重组毕赤酵母产青霉素G酰化酶的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实验考察了分批发酵过程中甘油消耗、甲醇浓度、菌体浓度、溶氧、补料时间对青霉素G酰化酶活力的影响。应用Matlab软件,对菌体生长、基质消耗和产物生成方程进行最优参数估算和非线性拟合,得到相应的动力学模型。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能较好地拟合,表明所建模型能较好反映重组毕赤酵母产青霉素G酰化酶的分批发酵过程。
2016年01期 v.35;No.151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6 ] - 曹静;王晓玲;刘高强;周国英;
采用乙醇-酶预处理体系,结合水提法较系统地研究了灵芝子实体中β-葡聚糖的提取技术。结果表明,乙醇-酶体系预处理的关键参数为:乙醇质量分数60%(V/V),加酶量1.5%(M/V,g/m L)、酶解温度45℃、酶解p H8.0;在乙醇-酶体系预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nhnken试验设计与响应面分析法对灵芝子实体中β-葡聚糖的热水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水提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3个因素及水提温度与水料比二者的交互作用对β-葡聚糖的提取有显著影响。经优化后获得3个核心因素的最佳水平为: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5h、水料比35:1。在乙醇-酶预处理结合水提取条件下,灵芝子实体中β-葡聚糖的提取得率可达0.412mg/g,是传统无水乙醇回流预处理结合水提法提取β-葡聚糖得率的2.1倍。本研究为灵芝β-葡聚糖的进一步提取放大试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2016年01期 v.35;No.151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