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悦丽;吴悦明;张天宇;
从海南省不同生境中采集土壤样品48份,采用土壤平板法和稀释法,从中分离出61个暗色丝孢菌分离物,经鉴定分属于21属中的35种。其中,多变粘鞭霉Gliomastix variabilis和枝梗假葡萄孢Pseudobotrytis ramosa为新种;螺旋丝头束霉Cephalotrichum heliciforme为一新名称;疹梗孢属Ardhachandra和脊孢疹梗孢A.cristaspora及淡褐节球孢Nodulisporium hinnuleum为中国新记录。模式和所有研究过的其他标本(干制培养物)及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存放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2014年05期 v.33;No.143 945-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范宇光;图力古尔;
结合形态和分子数据对产自我国热带地区的新种海南丝盖伞Inocybe hainanensis进行了描述,其主要特征是子实体小、菌柄淡紫色,侧生囊状体壁稍厚,无柄生囊状体。讨论了海南丝盖伞和热带亚洲及邻近地区相似种在形态上的区别和联系。利用自测nLSU序列和下载序列对该新种及其他具厚壁侧囊体、紫色菌柄的丝盖伞之间进行了系统学分析,发现海南丝盖伞与产自南温带(澳大利亚)的I.violaceucaulis亲缘关系最近。
2014年05期 v.33;No.143 95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贾泽峰;Klaus KALB;
报道了文字衣属Graphis 2个新种和2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种疣体文字衣Graphis verrucata和魏氏文字衣G.weii分别采自四川和海南;新记录种钝盘文字衣Graphis cognata采自海南和浙江,树突文字衣G.dendrogramma采自福建。文中对新种提供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图片。
2014年05期 v.33;No.143 961-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海蛟;何双辉;
报道了多孔菌3个中国新记录种,其中包括1个新组合种:胭脂红栓孔菌。褐白革孔菌Coriolopsis brunneoleuca采自广西、海南和云南省,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子实体盖形,菌盖表面浅黄褐色至黄褐色,被绒毛,骨架菌丝和缠绕菌丝有拟糊精反应;婆罗洲榆孔菌Elmerina borneensis采自福建和海南省,子实体平伏,子实层中较多大的菌丝钉,担子纵分隔;胭脂红栓孔菌Trametes coccinea采自吉林省,子实体橘黄色、浅红褐色、红色至砖红色,孔口小。文中对这3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并且提供了红色栓孔菌种类(即红孔菌属种类)的检索表。
2014年05期 v.33;No.143 967-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邹庆甲;王树桐;梁魁景;王亚南;胡同乐;韩之琪;曹克强;
为了解引起河北省苹果再植病害的病原菌,在河北省10个地区苹果园中采集土壤样品,在实验室进行病原菌的诱集分离培养,根据形态和分子特征对主要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在分离得到的293株真菌中,有116株镰孢菌,为分离频率最高的真菌。在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对供试镰孢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在基于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与翻译延长因子1α(EF‐1α)序列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代表菌株分别与GenBank登记的所属菌株聚于同一群。研究结果明确了河北省苹果再植病害的疑似致病镰孢菌,包括: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木贼镰孢F.equiseti、锐顶镰孢F.acuminat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和茄腐镰孢F.solani。
2014年05期 v.33;No.143 976-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陈影;姚方杰;张友民;方明;
在木耳栽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数量分类学中的Q型聚类分析法对20个木耳菌株进行分类研究,并对14个农艺性状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Q型聚类将20个木耳菌株在欧氏距离6.29处依据子实体朵型性状分为簇生型菌株和菊花型菌株两大类群,菊花型类群在欧式距离4.79处依据生育期性状的原基发生类型划分为分散型和集中型两个亚群;R型聚类表明菌丝体性状(1个)、生育期性状(2个)、子实体性状(8个)等11个农艺性状间相关性较强;主成分分析中,发现子实体背面皱褶、耳片数、原基发生时间、子实体朵型、干耳背面颜色等5个性状是14个农艺性状的第1主成分,贡献率高达62.26%,把第1主成分命名为朵型‐生育期构成因子,作为种质评价的指标。
2014年05期 v.33;No.143 984-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陈熠;李增平;张树珍;张伟;
报道了从海南岛常见植物根围土壤中分离获得的巨孢霉目丛枝菌根真菌23种,分别属于Gigaspora、Scutellospora、Dentiscutata、Racocetra、Quatunica、Cetraspora等6个属,其中Dentiscutata hawaiiensis和Dentiscutata nigerita为中国新记录种。
2014年05期 v.33;No.143 997-1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接伟光;李瑾;蔡柏岩;
研究硫素对不同大豆品种成熟期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探索有利于提高3个特定大豆品种根围土壤和根系AM真菌多样性的最佳施硫量,为提高大豆产量和改善大豆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盆栽,选用黑农44(HN44)、黑农48(HN48)、黑农37(HN37)3个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设4个硫素处理S1(对照),S2(0.02g/kg),S3(0.04g/kg)和S4(0.06g/kg)。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3个大豆品种根围土壤和根系中AM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在S2处理下HN37和HN44根围土壤和根系AM真菌多样性最高,而在S3处理下HN48根围土壤和根系AM真菌多样性最高;DGGE图谱中各样品优势种群变化显著,球囊霉属Glomus和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真菌为3个大豆品种根围土壤和根系中AM真菌的优势菌群。由此可见,硫素对不同大豆品种根围土壤和根系AM真菌群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适量施硫能够提高大豆根围土壤和根系中AM真菌的多样性,不施或过高施硫反而抑制AM真菌的多样性。
2014年05期 v.33;No.143 1005-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雪娇;李云飞;孙娟娟;宗凯;余晓峰;郑海松;姚剑;
针对红脂大小蠹危害程度不同的3个地区的球孢白僵菌种群,利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分析了各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19条引物中筛选出10条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ISSR引物用于扩增分析。68株球孢白僵菌的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973,Shannon指数(Is)为0.4488。旬邑、宜君、古交3地白僵菌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525,基因流(Nm)为9.0255;而来源于土壤、红脂大小蠹、蛀屑和树皮的白僵菌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1449,基因流为2.9508。各球孢白僵菌种群表现出不同的多样性水平,旬邑种群和红脂大小蠹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地理分布种群间的差异不如分离基质种群间的差异明显,地理分布种群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而分离基质种群间的基因流较低,遗传分化明显。
2014年05期 v.33;No.143 1015-1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军;魏江春;
文章论述了荒漠地衣与"沙漠生物地毯工程"。在沙坡头结皮微型生物中发现了23种地衣,其中两个新种已发表,一属6种为中国新记录。对于在腾格里沙漠东南角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固沙防护体系建成后的生态演替进行了分析。由于人工植被为形成结皮的微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而导致微型生物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在水分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漫长生态演替过程中,具有抽水机效应的人工植被使沙土深层水分消耗殆尽,从而导致人工植被自身逐年衰退。然而,与此相反的是无抽水机效应而具有固沙、固碳和抗旱功能的结皮微型生物却逐年形成并发育。这一结果为借助于结皮微型生物的接种技术在干旱沙漠构建"沙漠生物地毯工程"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了优化"沙漠生物地毯工程"利用荒漠地衣耐旱基因以构建转基因草地植物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该研究是"沙漠生物地毯工程"基础研究的组成部分。
2014年05期 v.33;No.143 1025-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程向阳;王莹;鲍大鹏;谭琦;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是真菌氮素同化代谢和谷氨酸合成中的关键酶,采用3’RACE和5’RACE实验技术,克隆获得刺芹侧耳(杏鲍菇)谷氨酰胺合成酶编码基因(PE‐GS)全长序列,长度为1 271bp,具有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编码353个氨基酸残基。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刺芹侧耳PE‐GS与糙皮侧耳GS在分子进化关系上相近。通过real time RT‐PCR方法对PE‐GS基因在刺芹侧耳基质菌丝体和子实体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刺芹侧耳PE‐GS基因在子实体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这暗示刺芹侧耳PE‐GS基因在子实体的氮素代谢中可能承担重要功能。
2014年05期 v.33;No.143 1036-1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桑石磊;谭玉梅;刘永翔;刘作易;
为了分离和鉴定冠突散囊菌野生型与veA基因缺失菌株的差异表达蛋白,寻找并比较与veA基因相关的产孢蛋白,为进一步研究丝状真菌产孢机理打下基础。经veA基因缺失,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差异表达蛋白,经凝胶银染显色后,Bio‐Rad凝胶扫描仪扫描,Imagemaster图像软件分析,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所获肽序列与生物信息数据库匹配,在NCBI及Uniprot数据库中查找蛋白质信息,并归纳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型菌株中出现表达上调的蛋白点77个,veA缺失型菌株中出现表达上调的蛋白点有116个,得到鉴定的30个功能各异的蛋白点,其中大多数蛋白与代谢相关。
2014年05期 v.33;No.143 1045-1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琪;程显好;郭文娟;刘凤红;王朝霞;
研究探讨锌离子胁迫下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金属硫蛋白的产生及性质。蛹虫草菌丝体以15g/L Zn2+在10L发酵罐中诱导培养56h后收集,产率为每升发酵液收集12.021g菌丝体(干重),细胞破碎取上清液通过两次凝胶柱层析,冷冻干燥得到蛹虫草金属硫蛋白纯品。利用Bradford法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用银饱和分析法结合原子吸收光谱(AAS)测定MT含量,发酵终点处金属硫蛋白含量为12.876mg/g菌丝体(湿重)。用电喷雾质谱法测得金属硫蛋白的分子量为7 390Da,用Ellman’s方法和火焰原子吸收法分别测得每分子蛋白质含有14个巯基、结合5个Zn原子。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每分子蛋白质共含57个氨基酸,其中含有13个半胱氨酸,疏水氨基酸占29.8%,且含有组氨酸。以上表明,研究中的蛹虫草金属硫蛋白与哺乳动物金属硫蛋白结构差异较大,但与酵母菌金属硫蛋白结构组成类似。
2014年05期 v.33;No.143 1054-1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志刚;汤玮婧;魏爱云;胡小平;范三红;
以已公布的114种真菌线粒体基因组数据为依据,对cob内含子及其编码的Ⅱ型LAGLIDADG归巢内切酶进行全面分析,以揭示其进化规律。在cob内含子中共发现27个Ⅱ型LAGLIDADG归巢内切酶基因,其中18个位于S433内含子插入位点,其余9个散布在另外8个插入位点。结合Pfam数据,将Ⅱ型LAGLIDADG归巢内切酶分成10个主要类群,其中4个类群存在不同生物界物种间的水平迁移。S433位点的18个归巢内切酶均属于类群1,它们与宿主内含子可能从共同祖先垂直遗传而来,并在传递过程中伴有水平迁移;其他归巢内切酶及宿主内含子则应是水平迁移的结果。类群1中的归巢内切酶可分为两个亚类,两亚类识别的靶序列存在明显差异;保守模体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它们大多数具有潜在内切酶活性。全面呈现了真菌线粒体cob内含子及其编码的Ⅱ型LAGLIDADG归巢内切酶的存在状态和进化模式,为归巢内切酶的改造和设计提供了新素材。
2014年05期 v.33;No.143 1063-1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孟兰;赵妍;陈明杰;汪虹;
木聚糖酶是半纤维素酶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分解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秸秆中的半纤维素。研究探讨木聚糖酶相关基因及其功能,为进一步探讨木聚糖酶与草菇生物转化率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构建了草菇2个木聚糖酶基因xyn1和xynII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然后从生物转化率不同的草菇菌株分别提取各自的RNA,反转录为cD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xyn1和xynII基因的转录表达情况;最后应用DNS法对这些菌株中的木聚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xyn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草腐菌相似性较高,而xynII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木腐菌遗传差异较小。在木聚糖酶活性测定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中,不同菌株的木聚糖酶活性趋势与xynII的转录表达趋势相似,均呈现依次递减。草菇的木聚糖酶活性与其生物转化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推测草菇不同菌株木聚糖酶活性差异可能表现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
2014年05期 v.33;No.143 1074-1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丽薇;王国平;唐婷;邢旺兴;郑威;王靖;章初龙;
从无花果Ficus carica叶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ZJWCF255,通过形态学和ITS rDNA序列分析将菌种鉴定为炭角菌属Xylaria sp.,其发酵液经活性跟踪分离,采用硅胶柱层析及HPLC等方法获得4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化合物1–4分别鉴定为cytochalasin C、D、Q、R。Cytochalasin Q(3)对11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对蔓枯病菌的抑制率最强,EC50值为0.04μg/mL。该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SMMC‐772、MCF‐7、MGC80‐3具有较强体外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7.24±2.55)、(7.75±1.37)、(10.30±1.34)μg/mL。首次报道了cytochalasin Q(3)的抗菌活性及对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植物内生真菌是获得抗菌与抗肿瘤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2014年05期 v.33;No.143 1084-1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波涛;杨晓莉;李赛飞;赵东;文华安;徐威;宝丽;
菌株L342分离自中国四川省的废弃白蚁巢,rDNA序列分析表明L342为蚁巢膝束霉Geniculisynnema termiticola。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其PDB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和中等强度的DPPH清除能力。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等分离方法,从G.termiticola的PDB发酵粗提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3,4‐Dihydro‐6,8‐dihydroxy‐3‐methylisocoumarin(1),regiolone(2),(3S,4S)‐3,4,6,8‐tetradydroxy‐3,4‐Dihydronaphthalen‐1(2H)‐one(3),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4),cerebroside A(5),and cerebroside C(6)。其中化合物4-6具有中等强度的铁离子还原能力,化合物4还具有一定的HeLa细胞毒活性(IC50=98.3μmol/L)。G.termiticola发酵产物具有产生有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食品。
2014年05期 v.33;No.143 1094-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邵倩;杨焱;李婷婷;冯杰;刘艳芳;颜梦秋;谭琦;
利用液体发酵、木屑固体发酵和米饭固体发酵3种方式培养鲍姆纤孔菌(桑黄)菌丝体,对菌丝体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抗肿瘤和抗衰老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屑固体发酵、液体发酵和米饭固体发酵的菌丝体醇提物清除H2O2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78.28±0.32、27.73±0.57和7.84±0.37;米饭培养的桑黄菌丝体醇提物在低浓度500μg/mL下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到达80%,在相同的浓度下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表现出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木屑以及米饭培养方法得到的菌丝体对PC12神经细胞损伤修复均有较好的效果,液体培养的桑黄菌丝体表现的修复作用较低;液体发酵培养的菌丝体醇提物浓度在100μg/mL时,对肿瘤细胞HepG2的抑制率达70%,高于其他两种培养方法的抑制作用。
2014年05期 v.33;No.143 1103-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薛莉;
探讨银耳提取物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50%乙醇经口灌胃造成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成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银耳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3个剂量组分别为225、450、1 350mg/kg BW),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甘油三酯(TG)的含量,并取肝脏作病理切片,观察肝脏的脂肪病变情况。结果显示银耳提取物3个剂量组肝组织MDA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组GSH含量虽有所升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高剂量组TG含量低于模型组(P<0.01),且肝细胞脂肪变性均比模型组明显减轻(P<0.01)。结果提示银耳提取物对酒精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2014年05期 v.33;No.143 1112-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