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文颖;
<正>Everybody at the age of 88 years old is called 米寿("Mi-shou"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in China.May 28,2013 will be Prof.Richard P.Korf's 88th birthday.Prof.Korf first visited the Department of Mycology,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in 1981 after he attended the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in Sydney,Australia.He
2013年03期 v.32;No.135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魏江春;
讨论了菌物、真菌和地衣的概念,它们的生物多样性,地衣型真菌的系统生物学及其三大存取系统。同时,对地衣资源研究进行了展望。
2013年03期 v.32;No.135 316-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VASILYEVA Larissa;STEPHENSON Steven L.;
阐述了对真菌经典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看法。
2013年03期 v.32;No.135 32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 郑儒永;刘小勇;王亚宁;
最近在中国十个省市发现了一个新记录属——巴克斯霉属Backusella,包括一个种的两个变种,即卷曲巴克斯霉原变种B.circina var.circina和卷曲巴克斯霉改级光孢变种B. circina var. lamprospora stat. nov. ≡ B. lamprospora。文章对这两个变种提供了形态描述和线条图,还提供了属内区分所有可以承认的分类群的检索表。把这两个分类群从种级降为变种级的理由亦有所讨论。IT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卷曲巴克斯霉是一个多系类群,与放射毛霉属Actinomucor、毛霉属Mucor和根毛霉属Rhizomucor有着密切的谱系关系。这一结果暗示目前的卷曲巴克斯霉种的概念较大,可称为广义卷曲巴克斯霉B.circina s.l.;如果仅仅依靠分子数据,很有可能给出错误的分类学鉴定结果。
2013年03期 v.32;No.135 330-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4 ] - Donald H.Pfister;Katherine F.LoBuglio;
设计了用于扩增梭绒盘菌ITS rDNA片段的特异性引物。研究发现,梭绒盘菌不仅存在于被侵染植物的茎部病斑中,而且存在于寄主Medeola virginiana未被感染的叶片、茎及根部。由于寄主植物通过克隆繁殖,因此病害发生与营养体的系统性侵染有关。文中评述了寄主植物的生长模式以及该菌在其寄主群体中长期生存的状况。
2013年03期 v.32;No.135 342-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4 ] - PARSLOW Mariko;SPOONER Brian;
对侧盘菌属在英国的研究概况进行了评述,研究侧重于Otidea apophysata和O.platyspora两个具有大型子囊孢子的种。同时,对4个错误地用于大型孢子种的名称进行了订正:O. abietina(Pseudotis属的模式种)是含糊名称(nomen ambiguum);O.cochleata也为含糊名称;O. felina是O.alutacea的同物异名,并为后者指定了选模式;将O.umbrina处理为O.bufonia的同物异名。此外,确定了Otidea violacea的分类地位。
2013年03期 v.32;No.135 347-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Peter R.JOHNSTON;Duckchul PARK;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尽管Lanzia berggrenii能在寄主中形成基物子座,但与膜盘菌属的核心种关系较近,而与蜡盘菌科成员关系较远,应该归属于膜盘菌属。在广义的膜盘菌属的系统树中该种及在新西兰发现的4个新种构成一个单系群,分别命名为Hymenoscyphus haasticus,H. kiko,H.ohakune和H.waikaia。它们的共同特征:基物均为南青冈叶片,侧丝顶端分枝形成类似囊层被的结构,覆盖于子实层上部。Lanzia berggrenii var.metrosideri应为膜盘菌属中一个独立的种,即Hymenoscyphus metrosideri。
2013年03期 v.32;No.135 366-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9 ] - Hans-Otto BARAL;Ricardo GALN;Gonzalo PLATAS;Raúl TENA;
土小平盘菌复合群原产澳大利亚,其中两个土生种在西班牙报道,很可能是在18世纪中叶引入西班牙。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序列分析的结果,建立一个新组合和一个新种,分别定名为Phaeohelotium undulatum comb.nov.和Phaeoh.succineoguttulatum sp.nov.。对其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图示,ITS rDNA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它们以100%的支持率与Phaeohelotium monticola聚类在同一个分支。文中提供了该复合群Phaeohelotium属5个土生种的分种检索表,并对它们的生态习性与世界分布进行了深入讨论。
2013年03期 v.32;No.135 386-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6 ] - 庄文颖;
对我国盾盘菌属馆藏标本和近年来采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学研究表明,中国已知该属31种。描述了3个新种,命名为柯氏盾盘菌、长孢盾盘菌和假小孢盾盘菌,对新种与其相近种的区别进行了讨论;根据前人的形态描述,对S. erinaceus,S.olivascens和S. lusatiae在中国的分布提出了质疑;根据对相关馆藏标本的观察,指出S. barlae、S. superba和S. vitreola在我国的报道系基于错误鉴定,它们应从中国物种名录中排除。文中提供了该属中国已知种的分种检索表。
2013年03期 v.32;No.135 429-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Tsuyoshi HOSOYA;Yukiko SAITO;Yukio HARADA;Kazuaki TANAKA;Yan-Jie ZHAO;Makoto KAKISHIMA;
对日本新记录种Stamnaria americana进行了描述和图示。尽管低温适宜该种子囊孢子的萌发,它在20℃生长最好。DNA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其分类地位应该从柔膜菌科转入锤舌菌科。
2013年03期 v.32;No.135 448-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ITURRIAGA Teresa;MARDONES Melissa;
从El Avila国家公园热带云雾森林中发现了绿散胞盘菌属的一个新种。它以其小型的子囊和子囊孢子、椭圆-S型-棒状的子囊孢子以及覆盖于外囊盘被菌丝表面的绿褐色胶化层为显著特征,并与该属已知种相区别。
2013年03期 v.32;No.135 457-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2 ] - Shaun R.PENNYCOOK;
Fries 1818年所著Observationes Mycologicae(cancellans issue再版)中,发表了虫草属Cordyceps及该属13个新组合(11个种,2个变种)。而在这部著作的原始版本中,它们是以Cordylia nom.illegit.和Cordylia属的13个组合记载的。17个在原始版本中缺失的名称,再版时处理为7个新种、5个新组合、2个不合法名称和3个裸名。
2013年03期 v.32;No.135 462-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8 ] - Nuttika SUWANNASAI;Cherdchai PHOSRI;Ek SANGVICHIEN;Prakitsin SIHANONTH;Nutthaporn RUCHIKACHORN;Margaret A.WHALLEY;Yi-Jian YAO;Anthony J.S.WHALLEY;
与肉质真菌相比,大多数炭角菌科真菌的子实体结构和质地使其在自然环境中保持长久,不易腐变,这有利于记录该科采集物的分布信息,基于过去长达25年对该科的深厚工作积累,使我们有可能对其进行地理分布的研究。
2013年03期 v.32;No.135 469-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3 ] - Yuuri HIROOKA;Amy Y.ROSSMAN;Wen-Ying ZHUANG;Catalina SALGADO-SALAZAR;Priscila CHAVERRI;
对包含亚洲、欧洲、北美洲山毛榉病害病原菌在内的Neonectria coccinea复合群中物种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以及物种概念进行了探讨。Neonectria faginata(曾处理为Neo.coccinea var.faginata)与狭义的Neo.coccinea和Neo.punicea有明显区别。系统树显示5个分支与Neo.coccinea群的关系较为接近,由于缺乏显著的形态差异,它们始终没有在物种的等级上区分。根据形态学、系统发育、寄主专化性和地理因素,采用多基因act、ITS、LSU、rpb1、tef1和tub序列分析的方法,对亚洲、欧洲、北美洲的相关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代表4个独立的物种,即Neo.coccinea,Neo.faginata,Neo.microconidia和Neo.punicea,对每个种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图示。并为Sphaeria coccinea和Neonectria coccinea var.faginata指定了附加模式。
2013年03期 v.32;No.135 485-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9 ] - C.S.HERRERA;A.Y.ROSSMAN;G.J.SAMUELS;Christian LECHAT;P.CHAVERRI;
对Corallomycetella属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该属包括子实体为红色、在自然和培养条件下产生菌索的丛赤壳类真菌。根据对近期采集的标本的观察和多基因系统树分析的结果,广义的Corallomycetella repens形成2个分支,它们与生物地理因素相关联。狭义的Corallomycetella repens限于来自亚洲的标本,而C.elegans来自非洲和美洲。Corallomycetella属成熟的子囊孢子表面具有纤细条纹,此特征过去曾被忽略,C.jatrophae与广义的Neonectria属关系接近,而与C.repens和C.elegans关系较远;因而建立新属Corallonectria,其子囊壳表面细粉状,无性型为束丝结构并与镰孢菌相似。
2013年03期 v.32;No.135 518-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6 ] - 杨祝良;冯邦;
作者对国产类脐菇属Omphalotus(含亮菌属Lampteromyces)标本进行了研究,报道4种,即鞭囊类脐菇O.flagelliformis、日本类脐菇O.guepiniformis、莽山类脐菇O.mangensis和亮耳菌Lampteromyces luminescens,其中鞭囊类脐菇为新种。作者对亮耳菌的模式标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与日本类脐菇即使不是同一物种也是很近缘的,但由于没有亮耳菌模式产地或其附近地区的更多标本用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的比较,故不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利用新近采自我国东北的标本,作者对日本类脐菇的显微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发现日本类脐菇、莽山类脐菇和亮耳菌都具有厚壁担孢子,厚壁担孢子的孢子壁外表在显微镜下看上去粗糙至不平滑,这可能是因为孢子壁不同区域的密度不同所致。云南桩菇Paxillus yunnanensis曾被猜测为类脐菇属的物种,作者对该种的模式标本进行了研究,发现模式标本具有巨大的褶缘囊状体,应是假白蘑属Tricholomopsis的成员。
2013年03期 v.32;No.135 54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7 ] - 魏铁铮;姚一建;
报道了产自我国云南的丝膜菌属一新种:柯夫丝膜菌Cortinarius korfii。该新种主要特征为菌盖表面橄榄褐色并具小鳞片,菌褶蓝紫色,菌柄表面具绒毛,子实体在紫外光下有显著的荧光反应。详细描述了这一新种,并与其相似种进行了比较。
2013年03期 v.32;No.135 557-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5 ] - 刘超洋;庄文颖;
在使用rRNA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过程中,不同位点间进化速度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系统误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以52个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rRNA二级结构特征构建分区策略,探讨不同分区策略对贝叶斯分析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结构分区的最优核酸替代模型及其参数与分区类型密切相关。与传统的贝叶斯方法相比,使用结构环的分区策略对结果没有显著影响,而引入臂元素的方法却导致更高的边际似然值和支持率。此外,不考虑结构特征,简单的增加子分区数量的分区策略尽管也能导致贝叶斯因素值的增加,却没有提高解决亲缘关系的能力,说明一个合理的分区策略应该基于生物学功能(或二级结构特征)而非纯数学因素。
2013年03期 v.32;No.135 563-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正>1 Manuscript should be submitted in word format through the website http:$$$$ioumals.im.ac.cn/jwxtcn or by email to jwxt@im.ac.cn.The template of manuscript can be downloaded from the website homepage.There is no firmly established length,but entire paper(including tables and figures)exceeding 20 pages is discouraged.First name(s)in full and surname(s)(in
2013年03期 v.32;No.135 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正>1刊物简介《菌物学报》(曾用名《真菌学报》、《菌物系统》)1982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菌物学学术期刊,报道菌物(真菌、粘菌、卵菌等)学研究领域最新成果。主要刊登菌物系统分类学、菌物分子与细胞生物学、菌物区系地理学、菌物多样性及资源开发利用、
2013年03期 v.32;No.135 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