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序言

  • 植物病原菌物学——不能抛弃的形态分类与不能拒绝的分子分析

    吕国忠;

    本期菌物学报"植物病原菌物学专刊"刊登了22篇文章,其中关于菌物种类调查、鉴定及形态描述的文章11篇,关于植物病原菌生理和遗传分化的文章5篇,关于植物病原菌侵染结构和组织学的文章2篇,关于植物病原菌致病基因克隆及功能基因分析的文章4篇。作者作了简要的启发式总结。

    2012年04期 v.31;No.130 461-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75 ]

研究论文

  • 子囊具四个孢子的皱赤壳属一新种(英文)

    曾昭清;庄文颖;Ho Wellcome H.;

    描述了分布于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丛赤壳科皱赤壳属Rugonectria一新种。对中国材料进行形态学和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它们与日本报道的栗生皱赤壳R.castaneicola较为接近,但存在形态学和DNA序列上的明显差异,代表该属一个新种。

    2012年04期 v.31;No.130 465-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1 ]
  • 斑茅上散斑壳属一新种

    王士娟;D.W.Minter;高小明;林英任;

    报道生于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枯叶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一新种,即斑茅生散斑壳Lophodermium saccharicola。对该种提供了中英文形态描述、图解和讨论。供研究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菌物标本室(AAUF)。

    2012年04期 v.31;No.130 47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8 ]
  • 中国尾孢菌属及其近似属研究XVI

    郭英兰;

    报道假尾孢属的1个新种和1个中国新记录种:生于白花银背藤Argyreia sequini上的白鹤藤生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rgyreiigena Y.L.Guo,和生于丰花草Borreria stricta上的半丰草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borreriae(Ellis&Everh.)Deighton。文中提供了各种的形态描述、绘图、讨论及新种的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2012年04期 v.31;No.130 476-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7 ]
  • 中国西南锈菌补述(英文)

    庄剑云;魏淑霞;

    补充记载了采自我国西南地区的6种锈菌。沼生橐吾Ligularia lamarum上的沼生橐吾夏孢锈菌Uredoligulariae-lamarum为新种;滇常山Clerodendrum yunnanense上的奇异无眠多胞锈菌Kuehneola peregrina、滇黔黄檀Dalbergia yunnanensis上的紫檀无眠单胞锈菌Maravalia pterocarpi、白饭树Flueggea virosa上的白饭树马氏锈菌Massee lla capparidis、单瓣狗牙花Tabernaemontana divaricata上的恩格勒柄锈菌Puccinia engleriana和酸模Rumexacetosa上的酸模单胞锈菌Uromyces acetosae为中国新记录。依据我国的标本对每个种作了描述并附有孢子形态图。引证的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2012年04期 v.31;No.130 480-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2 ]
  • 东喜马拉雅山地区木材腐朽菌研究 3. 云南老君山地区的多孔菌(英文)

    崔宝凯;戴玉成;

    在对云南老君山木材腐朽菌调查过程中,共采集到约300号标本,经鉴定共有多孔菌96种,列出了这些多孔菌的名录,并提供了每种的采集信息。其中云杉木层孔菌 Phellinus piceicola 为新种,其主要特征是担子果盖形或平伏反转,孔口和孢子较小,只生长在云杉树木上,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2012年04期 v.31;No.130 486-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0 ]
  • 中国木本植物病原木材腐朽菌研究

    戴玉成;

    简要论述了中国木本植物致病木材腐朽菌,报道危害活立木的木腐菌152种,其中49种(占总数的34%)在中国首次报道为林木病原菌。对每个种的寄主、侵染部位、腐朽类型、发生频率及分布进行了报道。它们中有135种(占总数的89%)造成木材白色腐朽,17种导致褐色腐朽;67种为常见种,33种为偶见种,52种为少见种。

    2012年04期 v.31;No.130 493-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1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2 ] |[阅读次数:110 ]
  • 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曹支敏;杜林;王秦虎;余仲东;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全国19个地区、不同年份的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简称MLP)36个单孢子堆菌系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5对SSR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到62个观察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5.42-9.8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7.05。供试MLP样本在5个SSR位点上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64-0.89,平均值0.79。平均观察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6和0.86,不同位点的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2.12。结果显示,中国MLP菌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MLP菌系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变化范围为0.22-0.39,平均值0.344,基因流(Nm)平均值为0.48,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出现在MLP菌系群内部(65.60%),尤其以采自天然林的菌系群最为明显,但各菌系群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34.40%)。在菌系地理群体水平上,Shannon’s信息指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Nei’s)平均值分别为1.02和0.56,平均多态性位点数(Np)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PL)分别为4.54和90.77%,反映出MLP地理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菌系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低。依据菌系地理群之间的遗传距离(0.24-2.99),将供试的13个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菌系群分为4个类群:菌群Ⅰ由北京延庆、太白山厚畛子、秦岭火地塘和四川宝兴诸菌系组成;菌群Ⅱ由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与肇东、甘肃临夏和青海诸菌系组成;菌群Ⅲ由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周至和杨凌的菌系组成;菌群Ⅳ由陕西宝鸡天台山和太白山上白云菌系组成。

    2012年04期 v.31;No.130 510-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67 ]
  • 四川石榴枯萎病的病原菌

    郑晓慧;徐彪;何平;郭维霞;周旭萍;

    2009年在四川省攀西地区的石榴上发现一种毁灭性的新病害,且有逐年加重危害的趋势,已对石榴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通过对发病植株的症状观察,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显微形态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及致病性测定,最后确定该病害是由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侵染引起的。该病害在印度和中国云南蒙自石榴产区曾有发生报道,但在四川省石榴产区为首次报道。

    2012年04期 v.31;No.130 523-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6 ]
  • 中国烟草根黑腐病菌根串珠霉菌群及rDNA-ITS序列分析

    窦彦霞;彭雄;余佳敏;高超;肖崇刚;周常勇;

    从国内不同烟区分离获得烟草根黑腐病菌根串珠霉45个野生型和11个白色变异菌株,参照Punja&Sun的分群鉴定方法,对这56个菌株进行了分群鉴定。结果表明:中国根串珠霉分离株存在明显形态变异,共划分出6个群,其中群Ⅰ、Ⅱ、Ⅲ为野生型,群Ⅳ、Ⅴ为白色变异型;另有白色变异型HLL-1?不同于其他各群,将其建为新群—群Ⅵ。统计分析发现,群Ⅰ、Ⅱ、Ⅲ、Ⅳ、Ⅴ及Ⅵ的分离频率分别占42.9%、33.9%、3.6%、16.0%、1.8%和1.8%。群Ⅰ主要分布重庆和云南,群Ⅱ在5个调查省市均有分布,群Ⅲ、群Ⅴ仅分布在贵州,群Ⅳ主要分布在重庆、河南、云南,群Ⅵ仅在河南有分布。病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白色变异株与其野生型菌株序列一致,但与GenBank中其他寄主来源的根串珠霉rDNA-ITS序列差异明显。

    2012年04期 v.31;No.130 531-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67 ]
  • 中国北方棉花主产区立枯丝核菌的融合群鉴定

    井岩;李晓妮;于金凤;

    从山东、河北、河南三省采集棉花立枯病样品和土壤200余份,经分离获得198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分离物。菌丝融合测定及5.8SrDNA-ITS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分离物分别属于多核丝核菌的AG4-HG-I和AG4-HG-III融合群以及双核丝核菌的AG-A、AG-F、AG-Fb融合群。其中AG4-HG-I是优势融合类群,占分离物总数的88.38%,其次是AG4-HG-III,占10.10%,AG-A、AG-F、AG-Fb各仅有1株。其中双核丝核菌AG-A、AG-F和AG-Fb融合群是从棉花立枯病病苗上首次分离得到的,但对棉花的致病性有待进一步测定。从各融合群中选取代表性的菌株进行5.8SrDNA-ITS区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隶属不同融合群或亚群菌株的5.8SrDNA-ITS区序列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相同融合群(亚群)不同菌株的序列具有较高一致性。对AG-4-HG-I和AG4-HG-III两个亚群的核相观察表明,其细胞核数目存在较大差异。

    2012年04期 v.31;No.130 540-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66 ]
  • 冠盘二胞Marssonina coronaria侵染不同抗性苹果叶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赵晶;朱刚;黄园;张荣;胡小平;孙广宇;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从组织细胞学水平系统研究了冠盘二胞Marssonina coronaria在苹果抗、感病品种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后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冠盘二胞的侵入和定殖过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孢子萌发与芽管形成、附着胞形成、侵入细胞角质层、在叶肉细胞内产生吸器、菌丝在叶肉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分生孢子盘形成。随着菌丝扩展,受侵寄主细胞出现细胞壁加厚,细胞壁降解,质壁分离,叶绿体内淀粉粒、嗜饿颗粒积累,叶绿体基粒片层瓦解,线粒体空泡化等现象。在不同抗性的苹果品种上,分生孢子萌发率差别不明显,但芽管分枝率、附着胞形成率和侵入后病菌在不同抗性品种叶片组织内的发育进程具有显著差异。在抗病品种上,病菌侵入时间,角质层下菌丝、叶肉细胞内吸器、分生孢子盘的形成时间推迟,芽管分枝少,胞内吸器少,菌丝生长缓慢,菌丝周围沉积有大量电子致密物。苹果不同品种对冠盘二胞的抗病性表现在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两个方面。

    2012年04期 v.31;No.130 548-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87 ]
  • 小麦条锈菌冬孢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

    姚娟妮;张宏昌;赵杰;韩青梅;成玉林;黄丽丽;康振生;

    采用冷冻切片技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个体发生过程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由排列在冬孢子堆基部的双核产孢细胞产生。在发育初期,产孢细胞一端产生突起形成冬孢子芽,随后冬孢子芽经延伸并形成隔膜,依次分化形成冬孢子原基、柄细胞和冬孢子原体。冬孢子原体经有丝分裂后产生隔膜发育形成双核双细胞冬孢子。成熟的冬孢子表面光滑,具有明显加厚的细胞壁,双核融合,原生质密度增加,富含脂肪粒和糖原类物质。在部分冬孢子堆周围还可观察到莲花状包被结构。

    2012年04期 v.31;No.130 560-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79 ]
  • 稻曲病两个白化菌株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

    金菊;陈宏明;许伟;杨炳辉;胡东维;

    为了筛选带有自然标记的稻曲病菌菌株,2010年从浙江省象山县和陕西省勉县采集和分离到2个稻曲病白化菌株,ZJa0201和SXa0101。它们在PS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约为其他稻曲病菌株的3倍,未见产生厚垣孢子;在PS培养基上只能产生少量分生孢子。rDNA-ITS和rDNA-IGS序列分析表明,两个白化菌株也与稻曲病菌已知所有菌株的ITS序列同源性高于99.6%;rDNA-IGS序列也属于最为常见的类型,含有2个77bp的重复单元序列。由此推断,这两个白化菌株属于稻曲病菌产孢退化的突变体。白化菌株在PSA上培养30d后,菌落上可形成不成熟的类菌核组织,紫外线照射能够促进类菌核的形成;该菌核体积较小不成熟,不能萌发产生子囊孢子。

    2012年04期 v.31;No.130 567-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61 ]
  • 马铃薯干腐病菌硫色镰孢的生物学特性

    杨志敏;毕阳;李永才;王毅;杨浚文;王蒂;

    从碳源、氮源、酸碱度及生长温度等方面对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硫色镰孢Fusarium sulphure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不同发育阶段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存在差异。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最佳碳源为葡萄糖、麦芽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pH8为最佳;在液体培养基中,菌丝体生长以麦芽糖为最佳碳源,以硝酸钠为最佳氮源,pH6为最佳;在分生孢子萌发阶段,在以羧甲基纤维素钠、蛋白胨和谷氨酸为碳、氮源的营养液中,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最适pH6-8。该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min。

    2012年04期 v.31;No.130 574-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51 ]
  • 尖镰孢古巴专化型4号小种T-DNA插入突变体Focr4-1562及其基因敲除子的生物学表型研究

    吴飞宏;曾涛;陈汉清;曾会才;彭明;

    尖镰孢古巴专化型4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race4(Focr4)是引起毁灭性土传病害香蕉枯萎病的危害性最大的小种,至今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对已获得的野生型菌株Focr4-193-6经基因T-DNA插入引起致病性严重减弱的突变体Focr4-1562及其插入失活基因的敲除子△Focr4-1562的生物学表型进行了研究。玻璃纸穿透试验、活体叶片接种及根部接种致病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插入突变体和敲除子不能穿透玻璃纸生长,叶片接种和根部接种未见有明显病斑和球茎维管束变褐症状;野生型菌株则能穿透玻璃纸生长,叶片接种部位表现明显症状,被接种根部和球茎的维管束表现变褐症状。T-DNA插入突变体Focr4-1562和其基因敲除子△Focr4-1562的致病性表型一致,初步鉴定为致病性严重减弱。营养生长及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型、插入突变体及其敲除子的最适生长温度均在28℃,最适的生长pH值为7.0-8.0之间,插入突变体及其敲除子的孢子形态与野生型Focr4-193-6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敲除子△Focr4-1562的产孢量降低,插入突变体及其敲除子对细胞壁降解酶的抗性大大增强,说明被敲除的致病相关基因与Focr4-193-6分生孢子产生及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012年04期 v.31;No.130 584-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7 ]
  • 尖镰孢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致病相关基因敲除突变体△Focr1-328的生物学特性

    唐改娟;曾涛;曾会才;林妃;郭刚;彭明;

    由尖镰孢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f.sp.cubenserace1(Focr1)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是粉蕉类香蕉品种(AAB)不能规模化种植的最主要因素,其致病机理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本实验室前期通过T-DNA插入获得Focr1致病性丧失突变体Focr1-328,从Focr1全基因组序列中定位了因T-DNA插入失活的基因,并从野生型菌株Focr1-N2中敲除了该致病相关基因,获得了敲除突变体△Focr1-328。为了明确该致病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活体叶片、活体根部、孢子悬浮液等接种方法对敲除突变体△Focr1-328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研究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Focr1-N2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菌丝和分生孢子形态上的差异;在不同碳、氮源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及形态差异;在培养不同时间后菌体生物量、pH值、OD值的变化差异及玻璃纸穿透能力的差异等。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4种接种方法都未见△Focr1-328发病症状,表明其丧失了致病力;表型测定结果显示:在PDA培养基上,△Focr1-328的生长速率、分生孢子产量、分生孢子萌发率、培养不同时间的菌丝干重均明显低于野生型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的培养液中,△Focr1-328的pH值、OD值均极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Focr1-N2;敲除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在不同碳、氮源上生长差异显著,最适碳源分别为山梨醇和麦芽糖,最适氮源均为硝酸钠;突变体菌株不能穿透玻璃纸生长,而野生型可以。上述实验结果表明:T-DNA插入失活的致病相关基因与菌株的碳源利用、产酸调控及菌丝穿透能力有关。

    2012年04期 v.31;No.130 593-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3 ]
  • 陇南越夏区自生麦苗条形柄锈菌毒性表型及分子基因型分析

    詹刚明;王付平;王建锋;黄丽丽;康振生;

    为了解陇南地区越夏自生麦苗上条形柄锈菌的毒性组成及群体遗传结构,将采自天水、陇南及定西的自生麦苗上的39个单孢子堆菌系采用中、美鉴别寄主毒性分析法和TP-M13-SSR荧光标记技术,进行毒性鉴定并对其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鉴别寄主上供试菌系被区分为9个致病类型,在美国鉴别寄主上则得到24个毒性类型,在中美鉴别寄主上共得到30个毒性表型。通过中国鉴别寄主鉴定的CYR32、CYR33为优势小种,毒性比率分别达到35.9%和30.8%。SSR标记将这些菌系划分为36个基因型,毒性分析与SSR标记聚类分析分别将供试菌系聚类为6个类群,毒性数据与分子数据相关性低(r=0.043)。两种分析显示分别存在地理来源不同但毒性表型或分子基因型相同(相似性达100%)的菌系,并且Nm=2.59。上述结果表明自生麦苗上条形柄锈菌群体的表型和基因型多样性都非常丰富,群体间存在频繁基因交流,这为秋苗发病储备了较高多样性的菌源。可为小麦条锈病的综合治理及越夏区小麦品种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2012年04期 v.31;No.130 608-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8 ]
  • 新月旋孢腔菌胞内漆酶的活性测定及漆酶基因ClLac1克隆

    李志勇;刘磊;曹志艳;董立;董志平;

    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与植物病原菌致病性、黑色素合成及降解木质素等方面相关。为明确漆酶在新月旋孢腔菌的催化作用及其催化活性,以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简称ABTS)为底物,利用分光光度计在420nm下测定胞内漆酶活力,结果表明酶活测定最佳反应条件为缓冲液pH2.8、Cu2+浓度500μmol/L和0.6mmol/LABTS。根据漆酶Cu2+结合保守结构域设计了1条引物,对新月旋孢腔菌漆酶基因进行克隆,并通过RACE技术克隆了其全长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1,803bp,编码600个氨基酸,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新月旋孢腔菌漆酶基因与其他植物病原菌漆酶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新月旋孢腔菌漆酶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4个铜离子结合位点保守域及8个潜在N-糖基化位点,并且氮端存在信号肽序列。在新月旋孢腔菌漆酶基因启动子区发现1个金属响应原件(MRE)、1个压力响应原件(STRE)、2个CreA结合位点和4个氮因子结合位点。

    2012年04期 v.31;No.130 623-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8 ]
  • 向日葵黑茎病菌的快速分子检测

    宋娜;陈卫民;杨家荣;胡小平;

    从新疆采集的向日葵黑茎病罹病植株的茎秆、叶片和花盘共分离获得20个真菌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证明分离物XJ011和XJ111是引起该病害的病原物。采用ITS通用引物ITS1/ITS4对XJ011和XJ111菌株的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将该菌鉴定为麦氏茎点霉Phoma macdonaldii。同时,在rDNA-ITS的多态性丰富区域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320FOR/320REV,建立了P.macdonaldii病菌的快速分子检测体系,能特异性检测出向日葵黑茎病菌,灵敏度可达到1fg。

    2012年04期 v.31;No.130 630-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59 ]

简报

  • 我国黑痣菌属Phyllachora三个新记录种(英文)

    兰建强;鲁海菊;吴佳;李晓玲;张陶;孔聪聪;康振生;

    报道我国黑痣菌属3个新记录种,它们是酸模芒黑痣菌Phyllachora centothecae,库尔格黑痣菌P. coorgiana和马唐生黑痣菌 P. digitariicola,其寄主分别是酸模芒,薏苡和马唐,采自江西、安徽、海南、陕西和云南省。对这3个种进行了描述和图解。研究标本保藏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真菌标本室(HMUABO)和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2012年04期 v.31;No.130 639-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黑痣菌属Phyllachora三个中国新记录(英文)

    吴佳;兰建强;鲁海菊;弓立伟;张陶;孔聪聪;康振生;

    报道我国黑痣菌属3个新记录。它们是野黍黑痣菌哥伦比亚变种Phyllachora eriochloae var. colombiensis,野黍黑痣菌原变种 Phyllachora eriochloae var. eriochloae 和禾黑痣菌狗牙根生变种 Phyllachora graminis var. cynodonticola,其寄主分别是云南省的禾本科植物、画眉草属植物和狗牙根。对这些分类单元进行了描述与图解。所有研究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2012年04期 v.31;No.130 642-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昆明美人蕉黑斑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傅本重;王政又;伍建榕;赵瑞琳;张俊忠;韩长志;

    美人蕉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和生物资源。为了明确美人蕉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并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指导,调查了昆明市美人蕉黑斑病的发生情况,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物进行了分离和纯化,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将昆明美人蕉黑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2012年04期 v.31;No.130 645-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