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悼文

  • 深切缅怀恩师臧穆研究员

    刘培贵;王鸣;杨祝良;张力;

    <正>国际著名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我们的尊者恩师臧穆先生,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于2011年11月10日7时许在昆明逝世,享年81岁。先生的一生,是勤劳奉献的一生,他善于独立思考,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广识同行,为我国真菌学研究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

    2012年01期 v.31;No.127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研究论文

  • 辽宁省土壤中暗色丝孢菌初查

    张伟;刘保友;吴悦明;张天宇;

    从辽宁省不同生态环境中采集土壤样品28份,采用土壤平板法和稀释平板法,从中分离出45个暗色丝孢菌分离物。经鉴定分属于18属,26种。其中,海芋平脐蠕孢Bipolaris alocasiae、长梗腐质霉Humicola longistipes为新种;其他24种为国内已知种。研究过的标本(干制培养物)及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馆(HMAS)。

    2012年01期 v.31;No.12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5 ]
  • 吉林松辽平原暨西部草原湿地土壤中的暗色丝孢菌

    张伟;刘保友;张天宇;

    从吉林松辽平原暨西部草原湿地不同生态环境中采集土壤样品42份,采用土壤平板法和稀释法,从中分离出116个暗色丝孢菌分离物,经鉴定分属于25属,46种。其中,倒卵平脐蠕孢Bipolaris obovoidea为新种;二色单格孢Monodictys bicolorata、刚毛黑团孢Periconia hispidula和草色串孢小四变型Torula herbarum f.quaternella为中国新记录种。研究过的标本(干制培养物)及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等模式标本(干制培养物)存放在中国科学院真菌标本室(HMAS)。

    2012年01期 v.31;No.127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4 ]
  • 云南热带地区土壤中的暗色丝孢菌初查

    许俊杰;张天宇;

    从云南西双版纳及河口热带雨林、植物园、荒坡和农田中采集混合土壤样品30余份,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土壤颗粒法从中分离获得暗色丝孢菌分离物53个,经形态鉴定分属于29属37种。其中4个为中国新记录种:尼尔布洛孢Bloxamia nilagirica、不规头梗孢Cephaliophora irregularis、单梗粘孢Haplographium delicatum和不列颠黑团孢Periconia britannica,对它们进行了描述和必要的讨论。研究过的标本(干制培养物)及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2012年01期 v.31;No.127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6 ]
  • 进境美国加州脐橙中丁香疫霉Phytophthora syringae的截获

    罗加凤;刘跃庭;廖芳;胡晓红;刘鹏;黄国明;

    从产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新鲜脐橙样品中发现多个腐烂病果,通过分离培养得到3个疑似丁香疫霉Phytophthora syringae菌株,对3个菌株进行形态学研究、致病性测定和分子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病菌在V8A培养基上菌落稀疏、平铺,呈星状,菌丝紧贴培养基生长或埋于基质内生长;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菊花花瓣状,菌丝致密,乳白色;游动孢子囊和菌丝膨大体在无菌水和土壤浸出液中黑暗条件下48h后产生;菌株为同宗配合,卵孢子在带有新鲜脐橙果实组织或杜鹃叶片的V8A培养基中大量产生;创伤接种脐橙果实,7d后接种脐橙出现典型的褐腐症状;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测序,Blastn分析表明序列与GenBank中P.syringae序列相似性为99%。依据上述研究结果,将分离获得的3株菌鉴定为丁香疫霉Phytophthora syringae,系国内首次截获的一种植物检疫性真菌病害。

    2012年01期 v.31;No.127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97 ]
  • 山东省玉米纹枯菌融合群类型及遗传多样性

    周善跃;纪震;赵川德;刘颖;李宝笃;

    从山东省14个县市区采集的玉米纹枯病标本上分离获得103个玉米纹枯菌菌株。核荧光染色确定菌丝细胞核的数目,以及利用配对培养法确定不同菌株细胞是否融合。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多核丝核菌的AG-1-IA、AG-1-IB、AG-1-IC、AG-3、AG-4-HG-I、AG-5和WAG-Z融合群和双核丝核菌的AG-Ba融合群,其中AG-1-IA类型菌株数量占菌株总数的60.19%,为优势融合群。通过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标记技术进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获得45个ISSR分子标记,其中91.1%的片段具有多态性,表明种群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将103个菌株分成6个遗传聚类群,遗传聚类群的菌株组成说明遗传群组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和菌株融合群类型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012年01期 v.31;No.127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56 ]
  • 河北省马铃薯早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

    张福光;杨志辉;朱杰华;张宏磊;魏巍;

    通过对2009-2010年河北省145株及外省30株马铃薯早疫病菌对代森锰锌的敏感性、产孢量两个表型性状和AFLP基因型的测定,揭示了河北省早疫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毒力测定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对代森锰锌均表现敏感,其EC50范围介于1.04-4.86μg/mL之间,平均为2.93μg/mL。被测河北省47株早疫病菌产孢量平均为85个孢子/mm2,大大高于30个对照菌株的产孢量,对照菌株的平均产孢量为50个孢子/mm2,菌株间产孢量存在明显差异。AFLP聚类分析揭示出了马铃薯早疫病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每个菌株都具有独特的AFLP基因型。早疫病菌AFLP基因型与地理来源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与菌株产孢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与代森锰锌敏感性无相关性。

    2012年01期 v.31;No.127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58 ]
  • 中国锈革菌属研究1.采自广东和安徽的三个中国新记录种(英文)

    何双辉;李海蛟;

    报道了锈革菌属Hymenochaete3个中国新记录种。贝尔泰罗锈革菌H.berteroi和极薄锈革菌H.tenuis采自广东省,塔斯马尼亚锈革菌H.tasmanica采自安徽省。贝尔泰罗锈革菌的主要特点是菌丝近念珠状,具刚毛状菌丝,且孢子较小;极薄锈革菌属于裸刚毛组,子实体薄且孢子窄椭圆形或短圆柱形;塔斯马尼亚锈革菌菌肉分层且子实层中存在树状侧丝。文中对这3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2012年01期 v.31;No.127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2 ]
  • 采自长白山的盔孢菌属真菌新记录

    图力古尔;张惠;

    报道采自吉林省长白山地区的盔孢菌属Galerina中国新记录真菌4种,即头囊盔孢菌Galerina oregonensis、盖条盔孢菌Galerina pistillicystis、滑孢盔孢菌Galerina stagnina和矮盔孢菌Galerina uncialis,并提供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线条图。研究标本存放在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2012年01期 v.31;No.127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79 ]
  • 丛枝菌根真菌四个中国新记录种(英文)

    蔡邦平;董怡然;郭良栋;陈俊愉;张启翔;

    从梅和滨海植物根区土壤中分离得到丛枝菌根真菌4个中国新记录,即沙生球囊霉Glomus arenarium、莫顿球囊霉G.mortonii、三壁球囊霉G.trimurales和苍耳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xanthium。对其形态特征进行重新描述和图解。这4个种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和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标本馆中。

    2012年01期 v.31;No.127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68 ]
  • 新番茄粉孢菌Oidium neolycopersici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刘淑艳;刘微;姜文涛;

    新番茄粉孢菌Oidium neolycopersici是近几年引起番茄白粉病的主要病原菌。在国内首次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番茄粉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25℃,最适相对湿度范围为80%-100%,在水滴中不能萌发;该菌对光照条件和酸碱度的要求不严格,在pH3-12时其萌发率均能达到90%以上;在碳氮源利用方面,该菌分生孢子对各种碳源均能利用,以甘露糖和半乳糖效果最好;氮源以硝态氮(硝酸钾)为佳,铵态氮、有机态氮对其萌发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萌发的致死温度为44℃10min。

    2012年01期 v.31;No.127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49 ]
  • 青岛崂山的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及其寄主多样性

    孔涛;梁晨;李宝笃;初佳佳;

    2005-2007年从青岛崂山的16科30属35种植物上采集了143份白粉菌样品,经形态鉴定分属于7属22种。其中40份样品中检测到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其寄主植物属于8科14属15种,其寄主真菌属于7属10种白粉菌。统计分析发现,多孢穆氏节丝壳上白粉寄生孢的发生率和重寄生强度均为最高;群落组成分析发现,棕丝单囊壳为白粉寄生孢寄主真菌中的优势种,其重要值为89.22%;菊科为白粉寄生孢寄主植物中的优势科,其重要值为97.85%。

    2012年01期 v.31;No.127 7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1 ]
  • 金针菇子实体富硒栽培特性及HPLC-ICP-MS法对硒的分布研究

    李华为;铁梅;张崴;张莹;赵迪;

    以金针菇子实体为富硒载体,比较研究其富硒及生长特性,同时采用高灵敏度分离和超痕量元素分析技术(HPLC-ICP-MS)分离检测其含硒生物大分子化合物,确定其分子量及硒含量。结果表明:金针菇子实体对硒的富集能力与培养基中硒浓度有关。样品中的硒浓度与培养基中硒浓度呈正相关性,同一培养基子实体中硒的分布为:菌冠>菌柄>菌根;培养基中硒浓度小于30mg/kg时对金针菇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富硒系数在2.8-9.9之间;培养基中硒浓度在40-200mg/kg范围时,对金针菇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高于200mg/kg时,不适于富硒金针菇的培养。对富硒金针菇子实体以Tris-HCl浸提,采用体积排阻色谱法(SEC-HPLC)根据蛋白分子量标样检测浸提液中可溶性生物大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在25kDa以下;同时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机(SEC-HPLC-ICP-MS)将不同分子量的含硒化合物中的硒进行高温电离检测各形态硒化合物中硒的含量在68.74-2,986.00μg/kg之间,占浸提液中硒含量的71.87%;其中硒蛋白含硒量占4.88%。因此,以金针菇为载体进行硒的生物有机化不仅成本低,含硒量高,而且硒的主要存在形态安全无毒、人体利用率高。

    2012年01期 v.31;No.127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84 ]
  • SDE-GC-MS法分析三种虫生真菌菌丝中挥发性成分

    李康乐;包佳源;陆瑞利;张龙娃;张德龙;胡丰林;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DE-GC-MS)的方法分析了蝉拟青霉、拟细羽束梗孢、根足被毛孢菌丝的挥发性成分,从中分别鉴定出44、28和19种化合物,它们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醇类、烷烃类、酯类和醛类。成分比较发现,3种虫生真菌挥发性物质中有3种主要共有成分,分别为丁羟基甲苯、1-辛烯-3-醇、苯乙醛。除共有成分外,它们各自都有大量特有成分,其中蝉拟青霉主要有5-甲基-2-呋喃-乙酸酯、反式-2,4-癸二烯醛、长叶烯等;拟细羽束梗孢主要有5-羟基-2-癸烯酸-δ-内酯、2,4-二甲基-恶唑、苯酚、β-榄香烯等;根足被毛孢主要有3,4,5-三甲基-苯甲醛、1,3-二甲基-3,4,5,6-四氢化-2(1H)嘧啶、顺式-2-羟基-1-(羟甲基)-9-十八碳一烯酸乙酯。

    2012年01期 v.31;No.127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1 ]
  • 毛栓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及单核菌株产漆酶特性

    李江;袁月祥;闫志英;刘晓风;廖银章;李娜;

    毛栓菌Trametes hirsuta能有效地降解木质素,在生物燃料、制浆和饲料工业等方面具有很高应用价值。为了获得遗传性能稳定的T.hirsuta单核菌株,研究了其菌丝生长培养基的类型、菌丝生长时间(菌龄)、酶解时间、原生质体纯化离心速度和原生质体再生培养基类型对T.hirsuta YJ-9-1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采用DAPI染色和锁状联合缺失的观察,从再生株中筛选单核菌株并考察其产酶特性。结果表明:采用YGM菌丝生长培养基、88h菌龄、1h酶解时间、4,000r/min原生质体纯化离心速度以及YGMS再生培养基,最终可获得密度大约为5.0×106个/mL的原生质体悬浮液和9.1%的再生率;从200株再生菌株中筛选出了3株单核菌株,其中一株单核菌株D-2-1的漆酶产量比原菌T.hirsuta YJ-9-1明显提高,在第12天其漆酶酶活为771.67U/L,是原菌的1.51倍。

    2012年01期 v.31;No.127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67 ]
  • 红菇属两种凝集素的分离纯化与比较研究

    张国庆;陈青君;赵爽;王守现;王贺祥;

    以红菇属大白菇Russula delica和美丽红菇Russula lepida子实体为材料,利用离子交换柱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的手段,分离获得新的凝集素RDL和RLL。结合凝胶过滤层析和SDS-PAGE的手段,确定RDL和RLL分别是分子量为60kDa和32kDa的双亚基蛋白,其N-末端部分氨基酸序列分别为GLKLAKQFAL和VWYIVAIKTDVPRTT。性质研究表明,RDL在20-70℃、低于25mmol/L HCl或12.5mmol/L NaOH下稳定,其凝集活性可以被邻硝基苯酚-β-D呋喃型半乳糖苷(25mmol/L)和菊糖(50mmol/L)所抑制;RDL具有抑制人肝癌Hep G2和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以及HIV-1反转录酶(RT)的活性,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88μmol/L、0.52μmol/L和0.26μmol/L。RLL在20-70℃、低于12.5mmol/L HCl或NaOH下稳定,其凝集活性可以被菊糖(25mmol/L)和邻硝基苯酚-β-D呋喃型半乳糖苷(100mmol/L)所抑制;RDL具有抑制人肝癌Hep G2和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活性,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60μmol/L和0.90μmol/L,但不具有抑制HIV-1RT的活性。

    2012年01期 v.31;No.127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0 ]
  • 香菇中镉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何旭孔;邢增涛;邵毅;赵晓燕;诸益民;赵明文;

    为了解影响香菇镉富集的一些因素,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潮次的香菇以及香菇不同形态部分中的镉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香菇、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潮次香菇中的镉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此外,香菇的不同形态部分中镉的含量也不一样,其镉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菌褶>菌盖>菌柄。

    2012年01期 v.31;No.127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63 ]
  • 金针菇固体发酵菌丝体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

    王雅琪;杨晓丽;宝丽;高昊;姚新生;刘宏伟;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等分离方法对金针菇大米发酵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鉴定了4个倍半萜,包括1个新的桉叶烷型倍半萜,3个侧柏烷型倍半萜,分别是flamvelutpenol A(1),aquaticol(2),enokipodin C(3),limacellone(4)。并通过与Rh2(OCOCF3)4络合的方法确定了新化合物flamvelutpenol A(1)和limacellone(4)的绝对构型。其中化合物3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值分别为12.5mg/L,25mg/L。且化合物1-4均是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2012年01期 v.31;No.127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86 ]

刊物公告

  • 欢迎订阅2012年《食用菌学报》

    <正>《食用菌学报》系由国家科委批准,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主要为食用菌教学和科研人员、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及供销外贸系统和领导机关的专业干部提供食用菌遗传育种、种质资源、设施栽培、菇房管理、病虫防治、生理生化及产后加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2年01期 v.31;No.127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简报

  • 维罗纳霉属和沃德霉属三个新记录种

    潘好芹;夏海波;张天宇;

    从采自黄河源头地区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3个中国新记录种——嗜粪维罗纳霉Veronaea coprophila、沃德霉Wardomyces anomalus和土生沃德霉Wardomyces humicola,并对三者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绘图。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和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2012年01期 v.31;No.127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2 ]
  • 中国热带地区的三个多孔菌新记录种(英文)

    袁海生;秦问敏;底明晓;

    木生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有机体,对物质循环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近些年作者对中国热带地区的木生真菌进行了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在对采集自中国海南省和云南省的木生真菌进行鉴定研究时,发现3个多孔菌:硬脆容氏孔菌Junghuhnia crustacea、热带针层孔菌Phellinus tropicalis和布兰切特多孔菌Polyporus blanchettianus,它们分别属于皱孔菌科、锈革孔菌科和多孔菌科,为中国木生真菌新记录种。根据采集的标本,对每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及显微结构绘图。

    2012年01期 v.31;No.127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7 ]
  • 草菇聚酮合酶编码基因vv-alb的克隆及其表达的初步分析

    林楠;茅文俊;汪虹;冯爱萍;鲍大鹏;

    聚酮化合物(polyketides)是一类庞大的次级代谢家族,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是介导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酶。通过巢氏简并PCR与染色体步行的方法,获得了草菇中的编码PKS的基因vv-alb的全长序列,并通过荧光实时定量RT-PCR方法对vv-alb基因在草菇不同生长阶段与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PKS在草菇和其他食用真菌生物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12年01期 v.31;No.127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