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应高;潘欣;杨静;骆军;叶华智;
根据子囊果的形态及埋生位置和松针上线纹的特征,鉴定出四川二郎山华山松Pinus armandii上散斑壳属一新种,即二郎山散斑壳Lophodermium erlangshanense。对该新种进行了形态学特征的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并附有形态结构图。模式标本存于四川农业大学林木真菌标本室(FMSAU)。
2009年04期 v.28 473-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悦明;张天宇;王洪凤;
从山西省不同地区采集混合土壤样品45份,从中分离获得49个暗色丝孢菌分离物,经鉴定分属于27属中的36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草原链格孢Alternaria pratensis;1个中国新记录属,锥梗围瓶孢属Chaetopsina;5个中国新记录种:锥梗围瓶孢Chaetopsina fulva、长椭暗双孢Cordana oblongispora、短小腐质霉Humicola brevis、伦德伯格小粘束霉Leptographium lundbergii和亚简黑乌霉Memnoiella subsimplex;其余30个为中国已知种。除对新种进行拉丁文描述和图示外,对中国新记录种也作了简要描述和描绘,对30个国内已报道种则只作分布和生境的引证。所有研究过的标本(干制培养物)与活菌种均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2009年04期 v.28 476-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刁立功;金静;罗丽;
从山东省渤海、黄海海域检查到4种海壳目真菌,分别为Aniptodera chesapeakensis、Ligninco lalaevis、Nais inornata、Natantispora retorquens,子囊孢子均为椭圆形、双胞、无色。本文对这4个种的形态学进行了描述和讨论。研究标本和菌种保存于青岛农业大学真菌学标本室(MHQAU)。
2009年04期 v.28 483-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2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华;黄丽丽;谢芳芹;康振生;
苹果盘二孢Marssonina coronaria引起的褐斑病是造成我国苹果树早期落叶的主要原因,由于该病菌分离培养困难,阻碍了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而影响了对其防治机理和流行规律的研究。本研究应用4种培养基质,探索了3种方法对苹果盘二孢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分离到病原菌,但组织块分离法和分生孢子团分离法成功率仅有10%左右,而单孢分离法污染少,成功率高达到90%以上,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大小和产孢情况差异也很大,培养1个月(25℃)后PDA上菌落黑褐色隆起,表面蚯蚓粪状,无气生菌丝,无子实体和基内菌丝;10%V8培养基上菌落中央隆起,黑褐色,表面生少量气生菌丝,边缘放射状,基内菌丝深褐色,有子实体;苹果叶片葡萄糖琼脂培养基(LDA)上菌落平坦,黄褐色,表面生茂密的金黄色气生菌丝,基内菌丝深褐色,有子实体;苹果叶片煎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LEDA)上菌落有明显的不规则隆起,黄褐色至黑褐色,表面生少许气生菌丝,菌落生长缓慢,无基内菌丝,分生孢子盘菌落表面生,菌落直径仅2mm左右,而在其他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可达6-8mm,说明培养基质、分离方法均对苹果盘二孢的分离培养和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2009年04期 v.28 490-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陆宁海;王建锋;詹刚明;黄丽丽;康振生;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上最重要的流行性病害之一,可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陇南地区是我国小麦条锈菌主要越夏易变区和新小种发源地,了解该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区域内条锈菌遗传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TP-M13-SSR荧光标记技术对11个种群330个小麦条锈菌分离株基因组DNA进行了SSR标记分析。不同海拔区域的条锈菌遗传多样性有明显的差异,高山区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半山区次之,川道区相对比较低。不同生态区域内,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分化程度不同,高山区和半山区遗传分化程度大,基因流小,川道区群体遗传分化程度比较小,基因流大。来自不同海拔区域的菌系具有相同的基因型,这一结果从分子水平证明了在陇南地区小麦条锈菌在山区与川地之间存在广泛的菌源交流,可就地完成周年循环。
2009年04期 v.28 496-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杜少康;陈双林;林岱;吴鸣谦;王梅霞;
为了解我国特有植物银杏的叶部组织中内生真菌菌群的多样性和演替变化,分别于春、夏、秋季从江苏和山东两省的五个主要银杏栽培地采集健康叶片进行了内生真菌的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出的1971株内生真菌可归于32属,以交链孢属Alternaria(18.01%)、叶点霉属Phyllosticta(14.66%)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14.56%)为优势菌群。在内生真菌的类群及组成上存在着部位、地区以及季节的差异性,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反映出所获得的银杏叶部内生真菌菌群具有不同的丰富度及均匀度,同时有一定的相似性。
2009年04期 v.28 504-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下载次数:1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6 ] |[阅读次数:0 ] - 蔡柏岩;葛菁萍;接伟光;阎秀峰;
从东北林业大学林场采集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根系及根围土壤,采用Nested-PCR技术扩增黄檗菌根及根围土壤AM真菌18SrDNA NS31/Glol区域,利用该产物进行DGGE分析,并结合DNA测序、系统发育分析及DGGE图谱分析技术对黄檗AM真菌菌群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ested-PCR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可有效地从微量DNA中扩增出约230bp的目的片段;黄檗根系及根围土壤具有不同的DGGE指纹图谱特征,DGGE带谱在条带的数量、亮度、优势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全部序列可分为3类菌群,即球囊霉属Glomus、盾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及植物病原菌黄杨亚赤壳Hyponectria buxi,其中Glomus sp.(EF177624)和Glomus sp.(DQ085205)分别为黄檗根系和根围土壤样品中最具优势的AM真菌。
2009年04期 v.28 512-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陈名君;刘玉军;周娜;樊美珍;李增智;黄勃;
对麻姑山马尾松纯林的虫生真菌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了3科6属14种。该林区虫生真菌群落的主要成分是环链棒束孢、球孢白僵菌和粉棒束孢,虫生菌种类较少,较为单一。对3种优势虫生真菌环链棒束孢、球孢白僵菌和粉棒束孢的营养、时间及营养-时间二维生态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链棒束孢与粉棒束孢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最大,与球孢白僵菌时间生态重叠度最大。而球孢白僵菌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时间生态位宽度和营养-时间二维生态位宽度都为最大。球孢白僵菌在自然界中发生时间长,分布范围广,寄主昆虫丰富,生存能力强的实际情况也支持这一分析结果。
2009年04期 v.28 52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吴兴亮;李泰辉;宋斌;
报道了广西国家级花坪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201种,隶属105属45科;其中食用菌50种,药用菌38种,毒菌13种,菌根菌59种和木腐菌48种。保护区的大型真菌按植被类型分为5种群落类型:常绿阔叶林型、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型、亚热带中山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型、灌丛型和竹林型;按垂直分布带分为3种林带型:低山林带型、中山林带型和山顶林带型。
2009年04期 v.28 528-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韩珊;朱天辉;
寄生隐丛赤壳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经液体培养,石油醚萃取其发酵液获得对板栗带叶嫩枝具有致萎活性的粗提物,以氯仿:石油醚:甲醇(6:2:2)作洗脱剂,粗提物经硅胶色谱分离,共得到3组纯组份,其中第1组份(Cp-I)对板栗幼苗致萎活性较高。质谱、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测定表明Cp-I分子量为278,化学式为C16H22O4。
2009年04期 v.28 535-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红梅;尚晓冬;谭琦;潘迎捷;陈明杰;
本文选用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24号(广杏)为自交材料,对其自交S1代群体的质量性状(颜色、畸形、生长特性)和数量性状(形状、产量、大小、数目)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交后代的出菇率为70%,自交导致后代群体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和平均产量都低于亲本,16%的后代菌株单产高于亲本,最高单产达204.0g,高出亲本45.7%。木屑培养基上菌丝日均生长速度与产量无显著相关性(R=-0.028)。均菇数目与单产成显著正相关性(R=0.543)。大部分菌株(52%)菌盖颜色为亲本颜色(灰色),自交后代出现20%非亲本形状(棒状)菌株,畸形菇占19%。后代群体盖径、柄径、柄长的变异程度相当,差异性不显著。可根据育种目标对自交子代的较优菌株进行定向选择利用。
2009年04期 v.28 541-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肖扬;陈隆钟;吴茜;边银丙;
采用数据库搜索及ISSR-抑制PCR法开发香菇微卫星标记。由数据库搜索法开发出21对引物,11对有多态性,各位点平均产生3.3个等位基因;通过ISSR-抑制PCR法开发出8对引物,5对具多态性,各位点平均产生3个等位基因。结果表明,在香菇SSR开发中,两种方法均是行之有效的。
2009年04期 v.28 548-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荣;岳海梅;孙广宇;
本研究采用引物对OPA2-1L/OPA2-1R对供试小孢子链格孢菌株OPA2-1区段进行扩增,所有菌株都可获得PCR产物。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不同小孢子链格孢种OPA2-1核苷酸序列存在明显差异。利用邻近结合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被分为8个组,梨黑斑链格孢Alternaria gaisen、长柄链格孢A.longipes、树状链格孢A.arborescens明显被归于不同分支,显示OPA2-1核苷酸序列对这些种均具有区分能力;链格孢A.alternata的一些不同分离物被聚在不同组中,说明链格孢A.alternata存在明显遗传差异,可能为一个复合体。OPA2-1核苷酸序列富于变化,可作为小孢子链格孢系统发育研究的一种有用的手段。
2009年04期 v.28 553-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叶明;李世艳;郝伟伟;杨柳;庄文颖;
对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胞内多糖的热水浸提工艺进行研究,并研究了该多糖的抑菌活性以及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亚硝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金顶侧耳胞内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60℃,液料比100:1,时间4h,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可达17.65%。该多糖对埃希氏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亚硝基有较强的清除作用,说明该多糖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
2009年04期 v.28 558-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申进文;余海尤;霍云凤;王斌;
对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和菌丝体的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二者多糖含量分别为2.63%和2.12%。运用DEAE Sephacel和Sephadex G-200柱层析技术从子实体中纯化出B1、B2、B31和B32四种多糖组分,分别占子实体多糖总量的50.20%、32.25%、4.48%和6.61%;从菌丝体中纯化出M1、M2和M3三种多糖组分,分别占菌丝体多糖总量的48.23%、31.85%和10.91%。生物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七种纯化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性由强到弱依次为B1>M1>M2>B2>M3>B32>B31;B2和M2具有在体外抑制人体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肝癌SMMC772l细胞株生长的作用;B31、B32和M3具有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而且对健康小鼠的血糖值并无影响。
2009年04期 v.28 564-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威威;江正强;王瑞君;
研究了绵毛嗜热丝孢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 W205胞外木聚糖酶的纯化与性质。粗酶液经硫酸铵沉淀和Q-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即可得到电泳纯木聚糖酶,回收率为46.6%,比酶活为1396.9U/mg。该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pH7.0和75℃,pH稳定范围为5.5-10.8,70℃处理30min残存酶活在70%以上。薄层层析结果显示该酶水解桦木木聚糖的主要产物是木二糖和木三糖,并且能够通过转糖苷作用将木三糖转化为木二糖。该木聚糖酶易于纯化并且具有较宽的pH稳定性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具有较大的潜在工业应用价值。
2009年04期 v.28 571-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段传人;朱丽平;姚月良;
朱红栓菌Trametes cinnabarina、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是产生木质素降解酶能力强的菌株。对三种白腐菌及其组合菌种产生木质素降解酶能力和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方式为液体振荡培养;最佳培养基为酵母膏液体培养基。在产漆酶(laccases,lacs)方面,Pleurotus ostreatus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的组合菌种的酶活最强,在第6天出现峰值,酶活达到450U/L;在产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s,mnps)方面,Trametes cinnabarina和Pleurotus ostreatus的组合菌种的酶活最强,在第10天出现峰值,酶活达到1050U/L;在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s,lips)方面,Trametes cinnabarina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的组合菌种的酶活最强,在第8天出现产酶峰值,酶活达到2990U/L。筛选结果表明,组合菌种比单菌种产生的三种主要木质素降解酶的活性强,这为白腐菌高效产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并为白腐菌研究领域的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2009年04期 v.28 57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胡开辉;黄桂英;颜松;庄燕煌;危秀芬;朱海潇;
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比较最适温度和低温胁迫条件下斑玉蕈菌丝体蛋白质组的变化,寻找与低温胁迫紧密相关的差异蛋白,图谱分析有26个差异表达的蛋白,MALDI-TOF-MS/MS鉴定和数据库检索有14个蛋白得到初步鉴定,其中肌动蛋白、微管蛋白是细胞骨架的重要成分;蛋白酶体和乙酰乳酸合酶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ATP合成酶、转醛醇酶、甲酸脱氢酶、1,5-二磷酸羧化酶参与细胞内的物质与能量代谢;鸟苷酸结合蛋白、14-3-3蛋白参与信号转导调控;新生多肽相关复合物可能参与细胞分化、发育的调控。说明斑玉蕈在低温胁迫下的调控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多蛋白和酶参与的过程。通过酶活测定发现,低温胁迫下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都在最初的9h内上升较快,且均高于对照,之后开始逐渐下降,丙二醛(MDA)含量也在12h内保持上升,之后略有下降,说明低温胁迫下斑玉蕈细胞膜受到一定伤害,但斑玉蕈对一定范围内的低温有很强的适应性。
2009年04期 v.28 584-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谢辉;陈双林;
本文研究了分离自杜仲叶片的内生真菌球毛壳菌菌株No.173发酵液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铁氰化钾还原力测定法、β-胡萝卜素/亚油酸模型和光照核黄素体系评价了发酵液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并采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杜仲内生球毛壳菌发酵液提取物总多酚含量。结果表明,其抗氧化能力与Vc基本相当;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优于芦丁;多酚含量为255.53±1.38mg/g,是其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
2009年04期 v.28 591-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吕国英;潘慧娟;吴永志;范雷法;
分别测定了蛹虫草无性型菌丝体不同溶剂提取液在不同抗氧化模型中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各种提取液对二苯基苦味酰基苯肼自由基(·DPPH)和羟自由基(·OH)均有显著的清除作用:在50mg/mL时,去离子水、70%乙醇和70%丙酮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9.2%、83.6%和75.9%;70%乙醇提取物在30mg/mL时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100%;在50mg/mL时70%丙酮和去离子水提取物的·O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5.6%和89.6%。在一定浓度下,各提取液对邻苯三酚自氧化也均有抑制作用;不同溶剂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强弱为:70%乙醇>去离子水>70%丙酮。各种提取物的抗氧化组分不同,提取物浓度与抗氧化性成正相关。
2009年04期 v.28 597-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叶波平;张少华;刘冰;贾阳阳;许婷婷;李萍;
Nectria sp.JZ6是从浙贝母新鲜鳞茎中首次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其发酵液具有抑菌活性。为建立该真菌稳定分泌抑菌活性成分的发酵体系,本研究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发酵培养基的配方并初步优化了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于改良查氏培养基(8%葡萄糖,0.5%蛋白胨,0.05%KCl,0.1%K2HPO4,0.15%MgSO4,pH6.5)中,28℃、150r/min振荡培养6d后获得的发酵液抑菌活性比优化前提高了26%。该发酵液经100℃水浴30min不失活,在pH1-5时抑菌活性相对稳定,其后逐渐减弱,并在pH9.0及以上时丧失。Nectriasp.JZ6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浸膏抑菌活性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625、0.625、1.25、1.25和1.25mg/mL。
2009年04期 v.28 603-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