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俊;戴玉成;秦国夫;魏玉莲;王汉臣;袁海生;
对湖北、西藏等地区的蜜环菌进行调查,发现了1个新蜜环菌生物种CBSP和2个互交不育子实体标本,均为四极性异宗配合。扩大了部分生物种的分布范围,试验结果显示西南地区为CBSJ的分布中心。
2008年02期 15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李静;张敬泽;吴晓鹏;单卫星;徐同;
铁皮石斛疫病2001年发现在浙江义乌栽培田间,是由疫霉菌引起的。在田间,疫霉菌侵染茎基部,引起当年移植苗根腐、植株枯萎和死亡,但侵染2-3年植株幼嫩顶部仅引起顶枯症状。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交配型的观察,以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侵染铁皮石斛的5个分离菌株被鉴定为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致病性试验表明,铁皮石斛是烟草疫霉菌的寄主。
2008年02期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7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王晓丽;李玉;
以扁绒泡菌显型原质团为材料,进行细胞核的提纯、核骨架的制备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用2mol/LNaCl+TritonX-100/NP40可得到具有复合纤维的核骨架,而用Lis+TritonX-100/NP40得到的核骨架具有核纤层,不使用RNase得到了具有网状的细胞核骨架,RNA在核骨架的结构形态中起重要作用。阐述了原质团中游离细胞核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
2008年02期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史娟;韩青梅;张宏昌;黄丽丽;贺达汉;康振生;
采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在苜蓿叶片的侵染过程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接种4h后,子囊孢子萌发产生芽管;12h后,芽管以直接侵入的方式进入表皮细胞形成侵染菌丝;24h后,表皮细胞中侵染菌丝向相邻表皮细胞扩展,同时侵入到叶肉细胞以胞内生长方式扩展;接种72h后,侵染菌丝在表皮细胞下的叶肉组织中形成初始菌落;第5d后,菌丝扩展至整个叶片组织,大量菌丝聚集形成子座组织,并进一步形成子囊盘与子囊。病菌菌丝在侵入寄主细胞初期,并不穿透寄主质膜与原生质,而是被其所包围。但随着菌丝进一步扩展,叶片组织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其中包括叶肉细胞肿胀、细胞质消解、叶绿体等细胞器解体以及寄主细胞坏死塌陷,并最终在叶表面产生典型的褐斑病症状。
2008年02期 18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5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薛小平;张深;李海涛;陈吉;黄建国;
在液体培养基中设置无磷、低磷、中磷和高磷四种磷浓度,离体培养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的3个株系Ld-01、Ld-02、Ld-03和双色蜡蘑Laccaria bicolor S238N,分别测定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量、草酸、氢离子和酸性磷酸酶分泌速率。结果表明,在中磷的条件下,外生菌根真菌的生长最好,无磷、低磷或高磷对它们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因菌种(株)不同而异。草酸、氢离子和酸性磷酸酶的分泌速率顺序为:无磷(0gNaH2PO4/L)>低磷(0.229gNaH2PO4/L)>中磷(1.147gNaH2PO4/L)>高磷(5.735gNaH2PO4/L),表现出明显的种(株)间差异,看来外源磷的供应状况可能有调节外生菌根真菌活化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作用。在缺磷和低磷条件下,外生菌根真菌具有较强的活化作用,在足磷的条件下活化作用减小,由此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磷。
2008年02期 193-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魏生龙;连海丽;于海萍;崔路山;柴洁;
1mg/mLKCl促进荷叶离褶伞菌丝生长;5或10mg/mLNaCl、5或10mg/mLMgSO4、5或10mg/mLKCl、10mg/mLH2PO4和1mg/mLCaSO4抑制菌丝生长;0.8mg/mL的MnSO4和CuSO4以及0.5mg/mLFeSO4、0.2或0.5mg/mLCoCl2和0.2、0.5或0.8mg/mLZnSO4促进菌丝生长;0.5或0.2mg/mLCuSO4、0.2或0.5mg/mLMnSO4及0.8或0.2mg/mLFeSO4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PP和维生素B1可促进菌丝生长,在含有10μg/L维生素B6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但维生素C试用浓度较低(50μg/L)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吲哚丁酸、吲哚乙酸、奈乙酸对菌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0.1、0.5或1.0μg/L赤霉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2008年02期 20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于永光;赵斌;
设计在不同pH水平(4.3、5.1、5.8、6.8)下两种VA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和Gigaspora margarita对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进行单接种、混合接种及无接种对照的盆栽实验。对紫云英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根部侵染率、SDH和ALP酶活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紫云英的生长效应与VA菌根真菌的侵染率及两种酶活成明显相关性。土壤pH升高,单接种Glomus mosseae和混合接种的侵染率也随之升高,而单接种Gigaspora margarita的侵染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本实验设计了特异性扩增Glomus mosseae和Gigaspora margarita的引物gm1和gig1,在混合接种实验中,nested PCR扩增结果显示:在低pH水平下(4.3-5.1)大多数根段为Gigaspora margarita所侵染,在高pH水平下(5.8-6.8)Glomus mosseae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但并没有检测到两种VA真菌存在于同一条侵染根段;对比单接种实验,在低pH水平下,Glomus mosseae显著抑制了Gigaspora margarita的侵染,而在高pH水平下Gigaspora margarita明显促进Glomus mosseae的侵染。
2008年02期 209-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付少彬;魏江春;
以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中的19种各类生物作为代表,从具有进化速率不同区段结构的核糖体核酸基因大亚基全序列的C3、C9及C11三个高度保守区段中鉴定出了4条真菌所共有的核苷酸序列,亦即真菌界所特有的核苷酸序列。从其保守区段C5中鉴定出了1条子囊菌门所特有的保守序列;从保守区段C7中鉴定出了1条担子菌门所特有的保守序列。研究结果为各类真菌起源于一个共同祖先提供了分子证据。用于研究的美味石耳的核糖体核酸基因大亚基全序列是由本实验室所提供;其他18种核糖体核酸基因大亚基全序列来自GenBank。
2008年02期 217-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左登平;李春如;黄勃;何亚琼;樊美珍;李增智;
采用PCR技术,以rDNA-ITS区为分子指标,对台湾虫草Cordyceps formosana及其无性型黄山被毛孢Hirsutel lahuangshanensis进行测序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确定两者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两者的序列完全相同,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黄山被毛孢是台湾虫草的无性阶段。系统进化树显示台湾虫草的无性型归为被毛孢属较为合理。
2008年02期 224-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汤洪敏;虞泓;吴刚;崔光芬;
以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子实体为外类群,对大白口蘑T.giganteum野生子实体及其组织分离菌丝进行ITS序列测序,通过DNAStar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白口蘑ITS序列长度为589bp,松口蘑ITS序列长度为601bp,ITS1和ITS2呈现不同程度的种间多态性;ITS序列测定证实了大白口蘑野生子实体及其组织分离菌丝的同质性,并且ITS区序列在大白口蘑种内不同菌株间的变异程度很小,表明使用通用引物ITS4和ITS5,通过PCR扩增测序即可用于大白口蘑的种质鉴定。
2008年02期 230-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尹军华;张平;龚庆芳;陈作红;
对亚稀褶黑菇和稀褶黑菇的ITS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比较,首次报道了亚稀褶黑菇的ITS1和5.8S区域。在ITS区域中,不同采集地的亚稀褶黑菇与稀褶黑菇的5.8SrDNA具有100%的同源性,而两侧ITS之间表现出种内和种间的多态性,种内的差异均不超过5%,种间的差异达10%左右。ITS序列分析方法可以作为两者的鉴定方法。关键词:rDNA,多态性,红菇属,鉴定方法
2008年02期 237-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唐利华;肖扬;边银丙;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来自全国的黑木耳34个主要栽培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初步构建其标准化DNA指纹图谱;在ISSR指纹分析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并将黑木耳两个栽培菌株173和186中扩增获得的ISSR特异性DNA带转化为可以直接用于菌株快速鉴定的SCAR标记。研究表明,我国黑木耳栽培菌株遗传背景差异不大,存在同物异名现象,而采用ISSR指纹及其SCAR标记鉴定黑木耳栽培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02期 243-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8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8 ] |[阅读次数:0 ] - 张美彦;谭琦;陈明杰;潘迎捷;
以香菇保藏菌种庆元135以及庆元出菇的135新鲜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菌丝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分别获得58和83个原生质体单核体;经交配型鉴定后,用已获得的135特异SCAR引物对单核进行PCR扩增,统计SCAR条带的分布。结果显示: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A1B1和A2B2两种交配型,而特异条带仅存在于后者中,证明135特异SCAR标记是稳定遗传的,也为鉴定以带标记核为亲本之一的杂交后代提供了依据,这就进一步拓宽了分子标记应用于菌株鉴定的适用范围。
2008年02期 252-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赵培宝;周庆新;任爱芝;李多川;
建立并优化了农杆菌介导转化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获得T-DNA插入突变体的体系,在镰孢菌孢子浓度106个/mL、农杆菌OD600=0.15-0.20、乙酰丁香酮浓度为200μmol/mL的条件下共培养36h转化率最高,可达60-120个/106个孢子。共获得转化子1000多个,连续转接5代能够稳定遗传。PCR验证潮霉素B抗性基因已整合进转化子基因组DNA中,部分转化子表现为生长和形态异常。该转化体系的建立为研究该菌的致病机制和功能基因分析奠定了基础。
2008年02期 258-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段会军;张彩英;李喜焕;郭小敏;马峙英;
利用RAPD、I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50个西瓜枯萎病菌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1个RAPD引物、21个ISSR引物和21对AFLP引物分别对供试菌株扩增出113、134和389条带,三种分子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比较一致,均可揭示西瓜枯萎病菌的遗传变异特点。三种分子标记产生的聚类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RAPD类群与生理小种和地理来源之间均不存在明显关系;而AFLP和ISSR类群与生理小种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关系不明显。
2008年02期 26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0 ] - 史先敏;张劲松;凌霞芬;唐庆九;杨焱;贾薇;潘迎捷;
利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研究从同一灵芝子实体不同部位组织分离获得的菌株三萜化合物的差异。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获得不同菌株,在A、B、C、D四种培养基上进行出菇试验,运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获得各子实体三萜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计算图谱间的相似度,分析三萜指纹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子实体不同部位分离获得的四个菌株在同一培养基相同条件下培养获得的灵芝子实体的三萜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同一部位分离获得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相同培养条件下获得的子实体,其粗三萜HPLC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6;不同的组织分离部位和不同的培养基对灵芝菌株三萜指纹图谱的影响均不显著。18号菌株在C培养基上培养获得的子实体三萜含量最高,上层菌肉为最优组织分离部位,C培养基为最优培养基。灵芝的三萜组成不受生长环境的影响,而生长环境会对其三萜化合物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首次应用HPLC指纹图谱方法对灵芝组织分离获得的菌株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
2008年02期 27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昝立峰;图力古尔;包海鹰;李玉;
从紫红丝膜菌子实体粗提物中分离得到棕榈酸、麦角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大黄素甲醚、1-羟基-3-甲基-2-异丙基-6,8-二甲氧基蒽醌5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气质联机分析,黄色油状物鉴定出9个化合物,主要为具有香气成分的不饱和脂肪醛类化合物,紫色粉末物鉴定出5个化合物,主要为开链饱和烷烃类化合物。
2008年02期 284-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赵凯;王飞娟;潘薛波;朱诚;
红托竹荪菌托经热水提取、酒精沉淀、脱蛋白后的粗多糖,其得率远大于其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其他部位及香菇子实体。菌托粗多糖进一步用DEAE纤维素柱和Sephadex G-75分离纯化,得到两个组分DRVP1与DRVP2,对分离得到的主要多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红外光谱(IR)等进行结构分析。DRVP1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1.47×104,红外光谱数据显示为β-型甘露糖苷。体外试验表明,红托竹荪菌托多糖的组分DRVP1对小鼠S180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08年02期 28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10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0 ] - 王剑锋;王璋;饶军;李江;白涛;
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WZFF.W-Y11漆酶粗酶液经过丙酮分级沉淀、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得到了三种电泳纯的漆酶同工酶,总酶活回收率达到65.5%,其中LacA平均纯化了29.2倍,LacB纯化了5.1倍,LacC纯化了18.5倍;三种同工酶的分子量分别为LacA:68.7kDa、LacB:80.2kDa、LacC:77.2kDa。LacA、LacC氧化愈创木酚的Km大于氧化ABTS的Km,最适作用温度在45-70℃,最适反应pH3.0-5.5,65℃时LacC比LacA稳定,LacC在pH3.5-6.0稳定,LacA在pH5.0-9.0稳定,Al3+对LacA、LacC的酶活有促进作用,Cl-、Fe3+、Hg2+抑制LacA、LacC的酶活,Cu2+抑制LacC的酶活,而对LacA的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2008年02期 297-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闫世梁;李培睿;李宗义;李宗伟;秦广雍;
考察了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1126发酵培养中漆酶酶活和pH的变化,同时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钠及苯酚添加量对漆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加入0.8%羧甲基纤维素钠、100mg/L苯酚时,均能明显提高漆酶的活力。以漆酶/HBT介质体系对靛蓝废水进行脱色,反应100min后,脱色率达90.8%。使用漆酶处理靛蓝废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8年02期 309-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