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英任,李增智,许早时,王静茹,余盛明
报道我国齿裂菌属的 5个分类单元,其中多角齿裂菌 Coccomyces muttangularis Y. R.Lin & Z. Z. Li sp. nov,中国齿裂菌 C sinensis Y. R Lin & Z. Z. Li sp. nov.和山矾齿裂菌 Csymploci Y.R Lin & z.z.Li sp.nov.是新种,辐射状齿裂菌Cradiatus Sherw为中国新记录。提供了新种的拉丁文简介、汉文描述和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存放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2001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臧穆
近来在川、滇採 到和鉴定了担子菌的三个新种:金囊体刺管牛肝菌Tubosaeta aureocystis M.Zang(牛肝菌科 Boletaceae)、石栎假脐菇 Tubaria lithocarpicola M. Zang(锈伞科 Crepidotaceae)和竹生墨伞 Coprinus bambusicola M. Zang(伞菌科 Agaricaceae)。刺管牛肝菌属 Tubosaeta为典型热带属,为我国新记录。
2001年01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庄剑云,魏淑霞
本文报告了采自湖南张家界黄丹木姜子 Litsea elongata(Wall. ex Nees) Benth·& Hook f上的柄锈菌属一新种,即王氏柄锈菌Puccinia wangiana J.Y.Zhuang & S.X.Wer文中对新种作了拉丁文描述并附了孢子形态的线条图,讨论了新种与近似种的主要区别。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2001年01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戴玉成,张小青,周彤燊
本文报道了产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多孔菌一新种,版纳嗜蓝孢层孔菌 Fomitiporia bannaensis Y.C. Dai,该菌具有平伏的子实体较小的担孢子及大量的子实层刚毛这些特征很容易使该新种区别于同属的其它种,对与其它近似种的不同也进行了讨论锈革孔菌科的另外两种悦目小集毛菌Coltriciella ablectabilis(Lloyd) Kotl, Pouzar& Ryvarden和杜氏齿革菌 Hydnochaete duportii Pat.被报道为中国新记录种,并根据我国的材料对这两种进行了详细描述。三个种被重新进行了组合它们是 Fomitiporia sonora(Glib.)Y.C. Dai, Fomitiporia sublaevigata(Cleland & Rodway) Y.C. Dai和 Onnia flaovida(Berk.) Y.C. Dai.
2001年01期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宋斌,李泰辉,沈亚恒
针壳炱属一新种:猴欢喜生针壳炱 Irenopsis sloaneicola B.Song,T H Li & Y HShen。它寄生在杜英科植物Sloanea sinensjs(Hance) Hemsl.上。模式标本保存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
2001年01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毅,郭英兰
本文报道9种尾孢菌,其中有2个新种:蟹甲草尾孢 Cercospora cacaliae Y. L. Guo & Y.Jiang和菜蓟尾孢Cercospora cynarae Y. L. Guo & Y. Jiang,中国新记录种有迪氏尾孢Cercosporademetrioniana G. Winter,田菁生尾孢 Cercospora glothidiicola Tracy & Earle,甘草尾孢 Cercosporaglycyrrhizae (Savulescu & Sandu)Chupp,野桐尾孢Cercospora malloti Ellis & Evsrh,木薯尾孢Cercospora manihobae Viegas,补骨脂尾孢 Cercospora psoraleae-bituminosae Savul.& Sandu和香豆尾孢Cercospora traversiana Sacc。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描述并附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2001年01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春如,樊美珍,黄勃,李增智
报道长座虫草 Cordyceps longissima Kobayasi的无性型为长座被毛孢新种Hirsutella longissima Sp. nov.。用子囊孢子分离得到的无性型与子座柄部粘片所见的被毛孢相同;用分离菌在米饭培养基上人工诱发出的子座与天然子座相似,这表明长座被毛孢为长座虫草的无性型。
2001年01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刘伟成,白容霖
本文报道了寄生在问荆 Equisetum arvense L.上的柱盘孢属一新种:问荆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equieti sp. nov,此为柱盘孢菌在木贼科( Equisetaceae)植物上的首次记载。模式标本存放在解放军农牧大学真菌标本室。
2001年01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逢彦,梁慧燕,贾建华
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 (Castellani )Berkhout和麦芽糖假丝酵母C. maltosaKomagata, Nakase & Katsuya是两种可利用烃类作为碳和能量来源的酵母菌,前者还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引起系统感染。这两种假丝酵母菌在形态和生理生化性状上非常相似,用常规分类方法不易准确地鉴别。本研究对C. tropicalis和C maltosa的模式菌株以及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GMCC)保藏的归于这两个种名下的其它菌株进行了脉冲电泳核型比较分析。发现这两个表型相似的种具有明显不同的染色体DNA分子带型,而同一种内的不同菌株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分子核型。C.tropicalis的特异染色体DNA分子带谱为2条8.5—1.2 Mb的带, 4条2.3-3.4 Mb的带。 C maltosa的特异带谱为: 3~4条分子量在1.1-1.3Mb范围内的带, 1条约为2.2Mb的带以及2-3条大小为3.2-3.5Mb的带。 C tropicalis与C maltosa在染色体DNA分子带型上的差异与二者在可溶性淀粉的同化能力和40℃下的生长能力上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前者可同化可溶性
2001年01期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明春,刘莉,张丽,胡国武,邢来君
γ-亚麻酸(GLA,C18:3△6,9,12)是由△6-脂肪酸脱氢酶以亚油酸(LA,C18:2△9,12)为底物,在C6位脱氢形成的。由于在人体中,γ-亚麻酸是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类和白三烯类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物,而深黄被孢霉是目前用于微生物发酵生产γ-亚麻酸的主要菌株。本文根据脂肪酸脱氢酶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从丝状真菌深黄被孢霉中克隆了编码△6-脂肪酸脱氢酶的cDNA,全长为1374个核苷酸,编码457 个氨基酸,但与其他位点的脂肪酸脱氢酶不同的是, △6-脂肪酸脱氢酶在其序列的 N 端特有细胞色素 b5(Cytb5)区。这是国际上对深黄被孢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首次报道。
2001年01期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张克勤,龚跃武,吴颖运,纪开芳,李国红
采用小室培养法对食线虫丝孢菌节丛孢及其相关属的分生孢子发育类型进行了研究。报道了21个种的发育类型并描述了节从孢属部分代表种的详细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节丛孢属分生孢子的发育类型为全壁芽生合轴式产孢,单顶孢属和隔指孢属的发育类型为全壁芽生式产孢。此发育学的研究结果不赞成小属分类观,支持了大属分类观,为这类群菌的分类和以此为基础的属征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1年01期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黄勃,李振刚,樊美珍,李增智
对来自不同地理来源和不同寄主的 13株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ninosus和其他3种拟青霉及1株球孢白僵菌进行RAPD分析,从RAPD扩增结果可知粉拟青霉种内具丰富的遗传多样型。RAPD扩增指纹图谱能有效地分辨不同菌株的基因型,可用于监测生防效果的菌株示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间的遗传差异要明显大于种内的差异。菌株间差异是和地理来源相关,而和寄主不相关。
2001年01期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徐均焕,冯明光
用荧光染色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0~30℃)和湿度(51~100%RH)组合条件下飞虱虫疠 霉 Pandora delphacis分生孢子的存活率。在无放回抽样观察中,孢子弹射后第24 h的存活 率在51%、74%、85%、90%、95%和100%RH与不同温度的组合中分别为42~81%、69~89%、70~ 95%、 67~100%、 76~100%和 56~100%。存放4个月后,不同温度下的孢子存活率在 51%、 74%、 85%和 90%RH下分别为 55~74%、 52~87%、 38~73%和 1~65%。而在≥95% RH下孢子存活率 24h 后锐减,至第7 d几乎全部失活。以上结果表明,弹射后的飞虱虫疠霉孢子在头24 h的存活 易受低湿影响,但存活下来的孢子能继续在低湿下存活较久;饱和或接近饱和的高湿度最不 利孢子长久存活。
2001年01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永军,裴炎,方卫国,杨星勇,王中康
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为研究对象,利用紫外线诱变芽生孢子和低水活度条件胁迫筛选,选育出突变株Bb07240、Pf01120和Pf01160,它们在低水活度(或相对湿度)下的生长和萌发均明显优于其相应的初始菌株。生物测定表明,突变株对桃蚜的毒力明显高于其初始菌株。
2001年01期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许谦,冯明光
在萨氏营养液(SDB)中加入用 0.1%蔗糖脂肪酸酯-15(SE15)乳化的0.50%芝麻油,可使在SDB中生长慢而结块的新蚜虫疠霉、安徽虫瘟霉、飞虱虫疠毒和根虫瘟霉等四种虫霉的五个菌株形成均匀分散的菌丝体和能稳定转接的菌液。在SDB中加入乳化芝麻油 ( 0.25%~1.5%)、菜籽油( 0.50%~1.5%)和色拉油( 80%花生油和 20%菜籽油,0.75%~1.5%),能明显提高新蚜虫疠霉F98018的生物量;而在SDB中加入0.50%乳化芝麻油,可使液培菌丝产孢量增加近一倍;在SDB中加入的三种植物油(0.75%),在F98018生长4d后,含量分别下降了85%~94%,但其中脂肪酸相对组成基本不变,表明该菌生长能充分利用植物油中各脂肪酸。用萨氏培养基( SDAY)、加入 0.50%乳化芝麻油的 SDAY( OS-SDAY)和牛奶蛋黄培养基(SEMA)培养安徽虫瘟霉F97028和新蚜虫疠霉F98028,两菌株在SEMA上生长最快;在OS-SDAY以较慢速度正常生长;而在SDAY上,两菌株或不能生长,或在第二次培养时出现明显退化。用SEMA和OS-SDAY在3℃下来保存上述四种虫霉的七个菌株,在OS-SDAY上?
2001年01期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游春平,郑小波
5株杂交个体(携带对甲霜灵和地茂散的抗性标记)的游动孢子分别与其野生型亲本AP 14和PK9(对甲霜灵和地茂散均敏感)按1:1、1:9和1:49比例混合涂布在10%V6培养基平板上或接种在苹果片上生长4~5d,并诱导产生孢子囊和释放游动孢子,经单孢分离建立单孢无性系,在含甲霜灵或地茂散的培养基上检测杂交个体的单孢后代所占的百分率。结果是,在V6培养基平板上混合生长的30个组合中,仅3个组合杂交个体的单孢后代在其单孢无性系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野生型亲本,其余组合均符合其各自的期望值;在苹果片上混合接种的30个组合,杂交个体与野生型亲本的单孢后代所占比例均符合其各自的期望值。进一步测定2个杂交个体(APK-9和APK-24)分别与其野生型亲本以1:1的比例混合后在V6培养基平板上和苹果片上连续3个产孢循环过程中两者比例的变化,结果是,在杂交个体与野生型亲本AP14的组合中,杂交个体的后代所占的百分率由第一个产孢循环的49.1%~54.2%至第三个产孢循环下降为1.8%~6.2%:而在与另一野生型亲本PK9的组合中,杂交个体的后代所占的百分率从第一个产孢循环的44.4%~54.2%至第3个产孢循环上升为72.1
2001年01期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明,潘迎捷,马桂荣,陈咏萱
选用香菇的杂交菌株农1与野生株Q进行正反双单杂交,得到6个杂交后代。结果表 明:3个正交菌株与3个反交菌株在酯酶同工酶与DNA水平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而对杀菌 剂和温度的敏感性显示了明显的遗传差异,且农艺性状遗传差异也十分显著。正反杂交菌株在 核基因相同情况下的遗传差异应主要归于细胞质差异。本研究表明,香菇双单杂交后代是同质 异核体。
2001年01期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代江红,林芳灿
应用体细胞不亲和性反应、交配型因子分析和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研究了一个分布于方圆约1km的6根倒木上的18个香菇野生菌株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该群体大多数菌株间配对(80.4%)体细胞不亲和,而同一倒木菌株间配对的体细胞亲和率达 62.5%。不同倒木菌株间未发现体细胞亲和的配对。该群体存在 11个特异的A因子和7个特异的B因子。同一倒木的菌株有的交配型因子相同,有的则不同。不同倒木的菌株大多数交配型因子不同,未发现交配型因子完全相同的菌株。RAPD分析显示,体细胞亲和的菌株,交配型因子完全相同的菌株,在基于DNA相似系数的遗传相关聚类中,首先聚为小类。总起来看,在自然群体中,香菇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与其空间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菌株间的异质性相应增高。
2001年01期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闫培生,李桂舫,蒋家惠,黄健
大球盖菇原生质体再生条件及单核化特性结果。原生质体再生速度极快,涂布平板3d后肉眼即可见明显的再生菌落形成,在PGPM再生培养基上再生率为0.97~2.0%,渗稳剂种类对再生率无明显影响,但可影响再生菌落形态,液体预培养1~2d,再生率明显下降;大球盖菇原生质体单核化率高达77.6%,且再生双核体和再生单核体在形成再生菌落时无时间差,其生长速度亦无快慢之分,液体预培养可显著减少单核化率,再生单核体中存在亲本两种交配型,但二者的比率不为1。
2001年01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梁枝荣,安沫平,通占元
具有双重营养缺陷型的裂褶菌单核体突变菌株的原生质体经过灭活处理后作为供体与同样带有营养缺陷型标记的风尾菇单核体原生质体融合,得到大量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差异较大的多核体和双核体融合子.这些融合子主要显示了供体菌株的特性,数次转接后,有的融合子从多核体转变成双核体,有的融合子完全恢复了供体亲本双核体的遗传特性,同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值得继续探讨的新的生理特性,如菌丝体在木屑 皮以及废棉培养料上生长速度较快,在平板培养基和木屑培养料上均较早较快地形成原基和子实体等.结果表明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是一种效率较高的融合方式,可以作为食用菌育种的一种有效途经.
2001年01期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刘润进,李敏,王维华
一般说来,从枝菌根(AM)真菌大多数是从植物根系根毛区(成熟区)侵入和扩展的,在显微镜下往往看不到根尖分生区和根冠表皮细胞被AM真菌侵染的特征。这就很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似乎AM真菌不能侵染根尖分生区和根冠表皮细胞,即它们对AM真菌是免疫的。然而笔者多次于显微镜下看到AM真菌侵染根尖分生区和根冠表皮细胞,并形成典型的泡囊、丛枝、菌丝等结构。这一现象导致作者在温室盆栽和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玫瑰红巨孢囊霉( Gigaspora rosea Nicol & Schenck)、珠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 Becker & Hall)、根内球囊霉(Glomus omtraradices schenck & Smith、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 (Nicol & Gerd.) Gerdemann & Trappe)、地表球囊霉( Glomus versiforme( Karsten)Berch)和弯丝硬囊霉( Sclerocystis sinuosa Gerdemann & Bakhi)对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和白
2001年01期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陆凡,郑小波,范永坚,张文荟,王法明
用标准菌株对1997~1999年在江苏省吴江市,宜兴市、通州市、高邮市和赣榆县采集的325个猪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的可育性和交配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江苏省稻瘟病菌菌株的育性较低,可交配率为22.77%,可育率仅为7.08%。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采集的猪瘟病菌茵株的性亲和力和交配型有较大的差异,三年的交配率分别为26.61%、8.26%和33.64%;温州地区和赣榆地区菌株的交配率相对较高,分别为26.15%和25.42%,宜兴地区菌株的交配率较低,只有15.38%。江苏省稻瘟病菌菌株的交配型在不同年份亦出现很大差别,1997年29个可交配菌株中有21个菌株表现为MAT1-2 交配型,而1999年36个可交配茵株均为MAT1-1交配型。用江苏省稻瘟病菌的可育菌株进行互交,25个组合中只有6个组合能产生子囊壳和子囊,但均不产生子囊孢子,提示江苏省稻瘟病菌在田间产生健康有性后代的几率不大。对杂交后代的遗传学分析表明,菌株的交配型是受单基因控制的。
2001年01期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莫明和,毕廷菊,张克勤
从采自西藏海拔在3640~4300米地区的125份土样中共检测到食线虫真菌4个属,共28种。其中纤细梗虫霉Stylopage araea ,滑丝梗虫霉Stylopoge leiohypha和印度单顶孢Monacrosporium indicum为中国新记录。
2001年01期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国柱,张天宇2001年01期 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袁毅,陈宗泽,殷勤燕2001年01期 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胜兰,陈健斌2001年01期 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锦堂,郭顺星,范黎,娜仁2001年01期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王政逸,李德葆2001年01期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6 ] |[阅读次数:0 ]
- 郭良栋2001年01期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49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4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