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华忠
新种贵州青霉(Penicillium guizhouanum sp.nov.)分离于贵州省发霉的竹笋,它和鲜红青霉(P.chermesinumP.Biourge)类似,但它的分生孢子结构形成缓慢,分生抱梗茎的顶端不膨大成囊状,瓶梗披针形及偶有双轮生帚状枝等特征,易于与后者相区分.本种与扁球青霉(P.oblatumJ.I.Pitt &A.D.Hocking)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如质地绳状,帚状枝单轮生或偶有双轮生,瓶梗披针形等。然而,其分生孢.梗茎的壁平滑,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这些特征是扁球青霉所不具备的.
2000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1 ] - 梁师文,王静茹,唐欣昀,林英任
生于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波罗栎(Q.dentata)上的齿裂菌属一新种,即异襄齿裂菌(Coccomycesdimorphus)。该种因子囊同时以两种状态存在而明显区别于齿裂菌属其它成员。主、副模式标本保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2000年01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8 ] - 侯成林
茶树(Camelliasinensis(Linn.)Kuntze)枝上小双梭孢盘菌属一新种,即茶小双梭孢盘菌(Bifusella camelliae).该属在阔叶树寄主上为首次报道。模式标本保藏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
2000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3 ] - 裴克全
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对两个不合格发表的毛霉种名:Mucor luteus Linnemann和MucorvariosporusSchipper进行了合格化。对变孢毛霉(Micorvariosporus)的一个新变种进行了描述。
2000年01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2 ] - 曹支敏,李振岐,庄剑云2000年01期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7 ]
- 盖京苹,刘润进
1995-1997年作者比较系统地调查研究了山东省、北京和沈阳3个区域内野生植物根围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AM)菌的资源状况,对采自50种野生植物根围的182个土样中AM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和鉴定,共分离出Acaulospora属6种,分别为附柄无柄囊霉Acaulosporaappendicula Spain,Sieverding &Schenck、膨胀无柄囊霉AcaulooporadilatataMorton、浅窝无柄囊霉A.lacunosaMorton、蜜色无柄囊霉A.melleaSpain &Schenck、细凹无柄囊霉A.scrobiculataTrappe、刺无柄囊霉A.spinosaWalker &Tmppe;Gigaspora属的一个种,珍珠巨抱囊霉GigasporamatyaritaBecker&Hall;Scutellospora属的1个种,美丽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calospora(Nicol,&Derd.)Geulemann &Trappe,其中浅窝无柄囊霉为我国的一个新记录种。
2000年01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67 ] - 阎培生,罗信昌,周启
利用RAPD技术对木耳属不同种和种内不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6个随机引物中,有10个引物可扩增出清晰、稳定的DNA带型,其中引物S4和S6与供试木耳属菌株的基因组DNA结合位点少而保守,扩增图谱具有种的特异性,可用于种的快速准确鉴定;其综随机引物的扩增DNA多态性较强,可用于种内不同菌株的鉴定;聚类分析表明,在75%相似水平下,可将供试的木耳属菌株分成四大类,其中有三大类各代表一个形态鉴定的种。研究结果表明了RAPD技术可有效地用于木耳属种或菌株的快速准确鉴定。
2000年01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5 ] |[阅读次数:105 ] - 谢丙炎,朱国仁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opsici)毒素的产生是由一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通过RAPD/BSA分析证明,用OPW12扩增得到一条约1300bp的RAPD标记带,该带与辣椒疫霉产毒共分离。纯化回收OPW12 1300DNA,共转化感受态E.coli DH5a,筛选出3个白色阳性克隆,序列分析发现该标记DNA为1291bp。这一标记DNA序列的阐明为进一分析产毒遗传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
2000年01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52 ] - 张修国,罗文富,杨艳丽,张世光,张天宇
从220个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 DNAs)随机引物中所选出的多态扩增性强的21个引物对来源不同的刀个烟草黑胫病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构建。选用引物对受试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共产生243条DNA标记图带,其中191条为多态性图带,多态检测率为78.6%。利用UPGMA(UnweigthtePair-group MethodWithArithmetic Average)软件对受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状图,受试对个菌株被划分为5个遗传聚类组即(Ⅰ、Ⅱ、Ⅲ、Ⅳ、Ⅴ)。结果证明供试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虽各自的遗传背景差异显著,但其亲缘关系相近,遗传聚类组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未有明显的相关性。
2000年01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82 ] - 冯洁,孙文姬,石磊岩,马存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棉花枯萎菌3个生理小种(3、7、8号)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对采自我国11个省(自治区)的26个代表菌株及国外3个不同生理小种对照菌株进行RAPD-PCR增,共产生了140个RAPD分子标记,其中87.8%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并寻找到了我国3、7、8号小种的特异条带,为确立我国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在国际上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可靠的分子证据。
2000年01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43 ] - 陈作红,张志光,张天晓
本文对采自湖南莽山的26种鹅膏菌属(Amanita)真菌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较好的6个引物,每个引物能产生1~10条DNA条带,获得的RAPD谱带清晰并呈现多态性OPG15、OPH04两个引物扩增的RAPD谱带能将26种鹅膏菌完全区分开来,通过6个引物的RAPD分析获得的平均相似性系数表明种与种之间的相关系数在20-60%之间,平均链锁聚类分析可将26种鹅膏菌分为二大类,且一些具菌环和苞状菌托的种类聚在一起,与形态分类基本相吻合。
2000年01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2 ] |[阅读次数:57 ] - 刘作易,梁宗琦,刘爱英,喻子牛
通过电镜扫描观察,清楚地显示了靖蜒拟青霉(Paecilomyces odonatae Liu,Liang&Liu)的两种类型产孢结构,即拟青霉型椭圆形分生抱子的链状排列和校顶孢霉型柱状分生抱子头状排列。同时将椭圆形分生孢子和柱状分生孢子进行单孢分离,对各单孢株作了培养特征观察,形态学观察和DNA随机片段扩增分析。结果表明,在形态学上两种孢子单孢子株之间的培养特征和显微特征均无明显差异,同时具有相同的DNA随机扩增片段电泳谱。
2000年01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3 ] - 李增智,黄勃,李春如,樊美珍
从青海的冬虫夏草子实体上分离出中国被毛孢[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并利用RAPD-PCR技术,筛选出8种引物,获得了冬虫夏草和中国被毛抱相应的基因组DNA指纹图谱,两者相似率高达96%,从而表明冬虫夏草的无性型为中国被毛孢。
2000年01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9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8 ] |[阅读次数:250 ] - 白逢彦,贾建华
根据酵母属(Saccharomyces MeyenexReess)分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酿酒酵母(S.cerevisiaeMeyenexHansen)菌株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在表型性状,包括形态、对6种糖类化合物的发酵反应、对18种碳源和3种氨源化合物的同化反应、在无维生素培养基中和在35℃及37℃下的生长情况、对放线菌素酮的抗性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发酵反应的异同为主将所研究的40株酿酒酵母菌分成了4组。其中两组26株与该种的最新标准描述相符,而另两组14株在蔗糖的发酵和同化及麦芽糖的同华能力上与标准描述不符。进一步的脉冲电泳核型比较分析表明,在生理生化性状上可以清楚分开的4个组,在脉冲电泳核型上却没有相应的区别。典型的酿酒酵母菌株有12-15条染色体DNA带,大小范围为225-2,200Kb。在个别生理生化性状上与酿酒酵母的标准描述不符的两组菌,却具有与典型酿酒酵母菌株相同的脉冲电泳核型,证实它们应属于这个种。而菌株AS2.1421虽然其表型性状与酿酒酵母的标准描述完全相符,却具有与典型酿酒酵母菌株差异明显的脉冲电泳核型。该株菌染色体DNA分子的大小范围与酿酒酵母?
2000年01期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65 ] - 李明春,岳慧琴,邢来君
利用等强度均一电场(Contour-clamped Homogeneous Electric Field,CHEF)凝胶电泳技术比较了三种被孢霉菌株及两株诱变菌株的电泳核型。结果显示深黄被孢霉AS3.3410(Mortierella isabellina AS3.3410)及其诱变株M(6-22)、MH(23)具有相同的染色体DNA分子的数目和大小,而与拉曼被抱霉AS3.3413(M.ramanniana AS3.3413)和葡酒色被孢霉AS3.3414(Mvinacea AS3.3414)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三种被抱霉明显的染色体带数分别为15条,10条和11条,分离的染色体DNA大小范围大约为390kb-2660Kb,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21640Kb、15040Kb、19670Kb。
2000年01期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60 ] - 边银丙,罗信昌,王斌,金德敏,周启
采用等高锁状均质电场(CHEF)凝胶电泳技术,对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电泳核型进行分析,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ivisiae)菌株YPH755和祭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菌株AS2.214的染色体DNA大小作为分子量标记,估计黑木耳基因组中至少包含9条DNA分子量在850kb至5800kb之间的染色体,多数染色体DNA分子量在1000kb至3400kb之间,基因组大小在22Mb以上。
2000年01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55 ] - 程东升,山口岳广,王志娟,潘学仁
木蹄层孔菌(Fjomes fomentarius)在中国东北和日本存在子实体形态不同、寄主范围明显有别的两个类型:小型和大型。用多位点分析方法研究了两者间的遗传分化状况。从两类41个菌株的4种酶系统中检测出9个基因位点,其中8个位点上的绝大多数酶谱型都不为两者所共有,显示两个类型间的基因交流已极少发生。根据酶谱型频率得出两者间的遗传距离D=0.965,属于典型的种间遗传分化。上述酶基因分化证据结合子实体形态的显著差异,提示两类木蹄层孔菌是各自独立的种。两个类型的群体在遗传多样性参数上无显著差异,可能暗示两者在起源演化上的同步性。酯酶系统有2个位点上的酶谱为不同类型所特有且稳定而清晰,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两类木蹄层孔菌的无子实体鉴定。
2000年01期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4 ] - 边银丙,罗信昌,周启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Hook)Underw)10个栽培菌株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0个供试菌株的幼龄菌丝(7d)中仅检测到25条酶带,各个菌株分别具有2~3条酶带,10个菌株仅有2种酶谱类型;老龄菌丝(72d)中共检测到44条酶带,各个菌株分别具有3~6条酶带,10菌株共有8种酶谱类型。研究表明,木耳双核体菌丝中某些酯酶同工酶基因位点在一定的发育时期才开始表达,老龄菌丝酯酶同工酶酶谱在木耳菌株鉴别和遗传育种研究中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2000年01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70 ] - 刘润进,李敏,孟祥霞,刘新,李晓林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真菌:GigasporaroseaNicol.&Schenck、Glomus mosseae(Nicol.& Gerd.)Gerdemann &Trappe和Glomus versiforme (Karsten)Bereh对玉米和棉花植株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AM真菌在正常供水和干旱条件下均能显著提高玉米和棉花植株叶片和根内玉米素、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含量,并降低脱落酸的含量。在植物体内含磷量、生长量及其生长发育阶段等一致、仅存在接种与不接种唯一差异条件下,供试AM真菌同样能改变玉米和棉花植株内源激素的平衡状况。接种处理植株的脱落酸含量与气孔阻力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玉米和棉花植株抗旱性和生长状况的改善与AM真菌改变内源激素的平衡状况有关。接种AM真菌的植株表现较强的抗旱性;其生长量也显著大于不接种的对照。GI.versiforme的效应最大。
2000年01期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0 ] |[阅读次数:65 ] - 陆玲,蒋爱芹,袁生,潘宁,黄为一,樊庆笙
TFP(10-100μmol/L)可引起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胞外Ca2+内流,TFP浓度不同,促进Ca2+内流程度也不一样,50μmol/LTFP的促进作用最大。并且TFP浓度越大,Ca2+内流出现峰值也越早,10、20、50、100μmol/LTFP处理后,胞内总钙出现峰值时间分别为45、45、30、15分钟。胞外H+浓度也会对TFP引起的Ca2+内流产生不同影响,缓冲液的pH值为6.0时最有利于TFP引起胞内Ca2+含量增加,碱性条件下TFP的效果最不明显。由TFP引起的Ca2+内流增加要比单一地增加外钙浓度效果好得多,TFP在10μmol/L浓度的外钙条件下引起的胞内钙含量数值比1000μmol/L的外钙条件而无TFPT所引起的胞内钙含量还要高53.9%。缓冲液中加入0.8%的钙离子通道阻断剂LaC13或溶液中无葡萄糖的存在,TFP的促进作用消失,说明TFP促进Ca2+内流是通过钙离子通道来完成的并需要能量参与。
2000年01期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0 ] - 黄遵锡,慕跃林,张克昌
黑曲霉G2.1.1.1.4菌株在产生植酸酶时受无机磷的反馈阻遏,并且植酸酶的产生与淀粉酶的产生存在相互抑制。对植酸酶固体发酵进行调控和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发酵条件,提高了植酸酶产量。最适发酵条件下,植酸酶(PhytA)的产量可达62.1u/g.干基。
2000年01期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53 ] - 方靖,刘稳,高培基
研究了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AS 5.391产纤维二糖脱氢酶的条件。该酶是诱导酶,棉花是最好的诱导底物。培养基中加入琥珀酸钠缓冲液和土温80利于酶的合成。而木素相关物质黎芦醇或愈创木酚对酶的生成没有影响。该酶在pH3.5~10.5和45℃以下保持稳定,其最适作用温度为30℃,最适pH为45。Zn(2+)和Ag+对该酶活性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而叠氮化钠和氰化钾对酶活力没有影响。
2000年01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5 ] - 陈红歌,朱静,梁改芹,严自正,贾新成,张树政
由凝胶电泳酶谱检测到黑曲霉149发酵液中存在两型木聚糖酶,依次为X-Ⅰ和X-Ⅱ.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及DEAE-SephadexA50柱层析分别将X-Ⅰ、X-Ⅱ纯化到凝胶电泳均一。由SDS一凝胶电泳和浓度梯度凝胶电泳测得X-Ⅰ和X-Ⅱ的分子量分别为37kDa,76kDa,24kDa和23kDa,X-Ⅰ具有亚基。二者的含糖量分别为276%和7.3%。X-Ⅰ和X-Ⅱ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0℃和55℃,pH为46和5.2。在pH4.6~9.2和pH4.0~10.0之间X-Ⅰ、X-Ⅱ活力稳定。50℃保温24h,X-Ⅰ活力仍为100%,而X-Ⅱ的活力已降为2.8%。HgCl2和AgNO3显著抑制X-Ⅰ、X-Ⅱ的活力。X-Ⅰ与X-Ⅱ水解不同来源的木聚糖,其产物有所不同。
2000年01期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59 ] - 李平,宛晓春,陶文沂,丁霄霖
对黑曲霉原生质体进行紫外、LiCl复合诱变,观察诱变后原生质体再生菌落,发现了抱子颜色变异较大的菌株,且其变化与酶产量相关。经发酵筛选,获得卜葡萄糖昔酶活较高菌株,其酶活由出发菌株的10u/ml提高到14.7u/ml。再对高产突变株进行氮离子注入,酶活又提高20%(达17u/ml)。
2000年01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48 ] - 李聪,陈远腾,林南英,汪汉卿,刘为忠,谢金伦
本文报道人工培养的一株菌寄生菌属Hypongcessp.真菌菌体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分析结果,证明该菌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为醌类光敏色素,还含有较丰富的甘露醇和长链烷烃及其衍生物,是一株优良的具有实用开发价值的菌种。
2000年01期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48 ] - 应盛华,冯明光2000年01期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44 ]
- 尚晓冬,郑小波,陆家云2000年01期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5 ]
- 袁红旭,商鸿生2000年01期 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8 ]
- 刘亚光,杨庆凯,李海英,张佰茹2000年01期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37 ]
- 黄遵锡,慕跃林,张克昌2000年01期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0 ]
- 檀根甲,陈莉,胡道平,杨勇
不同生境下菌核萌发率和影响因子的作用,以及菌核的地下侵染试验结果表明:菌核的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分别组建了菌核萌发率与温度的定量关系式;菌核可多次萌发,室内保存11年的浪渣菌核仍有12%的萌发率。首次报道了不同生境下菌核能在土层下侵染水稻表现典型病斑。菌核多次萌发特性和地下侵染能力使防治增加困难。
2000年01期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50 ] - 刘铁志2000年01期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0 ]
- 汪天虹,吴静,邹玉霞
瑞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并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一种丝状真菌。从瑞氏木霉的转化系统、基因克隆、基因表达调控、过量产生同源和异源重组蛋白等方面对瑞氏木霉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2000年01期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8 ] |[阅读次数:6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