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 柄锈菌属中国种补充记载(英文)

    庄剑云,魏淑霞

    本文报告了柄锈菌属4个中国新记录。它们是羊角芹柄锈菌Pucciniaaegopodii(Strauss)Roehl.多夫勒柄锈菌PucciniadovrensisBlytt、大谷柄锈菌PucciniaotanianaHirats.和艾菊柄锈菌狭叶青蒿变种PucciniatanacetiDC.var.dracunculina(Fahrend)Cummins。形态特征描述是基于中国的材料。附有简要讨论和线条图。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8 ]
  • 广西孢堆黑粉菌新种(黑粉菌目)(英文)

    郭林

    本文报道寄生在白健秆[Eulaliapallens(Hash)Kuntze]植物上的广西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guangxieseL.Guo)新种,其孢子堆生在全部小穗中,外有白色包被包围。中轴单个。孢子团黑褐色,粉状。黑粉孢子近球形,卵圆形或椭圆形,6~9×5~7.5μm,黄褐色;壁厚不均匀,12μm,通常在黑粉孢子的两端色深并增厚或一边色深,密的细瘤。不育细胞6~11.5(~14)×5~11μm,黄色,光滑,短链。文中讨论了其与分布于澳大利亚的黄金茅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eulaliae(Ling)Vanky]及单序草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amauraeK.&C.Vanky)的主要区别。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3 ]
  • 小树状霉属一新种(英文)

    郭英兰,张中义

    本文报道寄生在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L.)L'HeritexVent.](桑科)上的小树状霉属一新种:构树小树状霉(DendryphiellabroussonetiaeY.L.GuoetZ.Y.Zhangsp.nov.)小树状霉属DendryphiellaBubak&Ranojevic仅报道过2种,即淡褐小树状霉D.infuscans(Thuem)M.B.Ellis和葡酒色小树状霉D.vinoisa(Berk.&Curt.)Reisinger.前者与新种的区别在于分生孢子梗具有宽的结节(7~9μm),分生孢子平滑或具小疣,短而稍宽(9~16×4~7μm);后者与新种的区别在于分生孢子模具疣,结节宽(6~11μm),分生孢子3个隔膜,明显具疣,长而宽(16~39×4~8μm)。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并附图。模式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0 ]
  • 西藏大团囊菌属及其生态分布

    徐阿生

    首次报道西藏分布的大团囊菌3个种与1个变种:Elaphoopcesgranulatusvar.granulatus,E.granulatusvar.asperulusE.tuberculatus和E.muricatus,讨论了种间和种内的一些特征分化或变异。其中,E.tuberculatus被确认为新种。这些种类均生于林下土中,与冷杉(Abies)、云杉(Picea)、栎属(Quercus)树种共生形成外生苗根,其垂直分布海拔高度可达3600m,然而西藏分布较广的松林下目前尚未发现该属种类的存在。大团囊菌种类在生态适应性上存在很宽的分布幅度,一般认为该类菌物是属于全球广布的热带、亚热带、温带直至亚高山寒温带均有分布的、典型的地下生生态类群。研究的标本全部保存于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标本室(HXZE)。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2 ]
  •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与北美种的交配关系

    秦国夫,贺伟,赵俊,田淑敏,沈瑞祥

    将中国三个未知蜜环菌生物种A、C、D的38个代表菌株与北美蜜环菌A.sinopina、A.calvescens、A.nabsnona、A.gemina、A.ostoyae、NABSX等六个种的22个代表菌株进行了配对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生物种A与北美种A.sinopina互交可育,属于同一种。中国生物种C与任一北美种都互交不育,不存在部分可育现象,为亚洲特有种。中国生物种D与欧美的A.ostoyae的两个菌株互交可育,实验证实该种另外四个欧美菌株已经失去交配能力,因此确认中国生物种D与A.ostoyae属于同种。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68 ]
  • 几种虫生真菌附着胞的荧光显微及扫描电镜观察

    樊美珍,黄勃,王建林,王滨

    本研究通过对细脚拟青霉、蝉拟青霉、玫烟色拟青霉、金龟子绿僵菌和莱氏野村菌在疏水表面产生附着胞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明确五种虫生真菌均可产生附着胞,细脚拟青霉和金龟子绿僵菌产生单附着胞和复合附着胞两种形态,均呈椭圆至长椭圆形,如遇到不适合浸染的部位,则重新产生芽管向前延伸直至找到适合入侵的部位。蝉拟青霉分生孢子多在顶端发芽成人字形,末端形成椭圆形附着胞,该拟青霉再生附着胞能力强。金龟子绿僵菌和莱氏野村菌附着胞表面有较厚的粘液层,而三种拟青霉附着胞表面均未见有粘液层。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1 ] |[阅读次数:90 ]
  • 分离自云南省的本森顿酵母属菌株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英文)

    白逢彦,高岛昌子,中濑崇

    从采自云南省的一份水稻茎杆样品上分离出一株产生掷孢子的酵母菌CH2.310o化学分类学研究表明该株菌的主要泛酮类型为Q-9,其全细胞水解液中不存在木糖,故被归入本森顿酵母属(BensingtoniaIngold)中。在该属中与CH2.310在形态和生理生化性状上最相近的种为大和本森顿酵母(B.yamatoana),但因CH2.310能在无外源维生素培养基中生长并不可同化D-葡糖醛酸而与该种的原始描述不符。基于小亚基rDNA(SSUrDNA)全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在所有已描述的本森顿酵母属的种中,CH2.310与大和本森顿酵母的模式菌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进一步的DNA-DNA同源性研究证实CH2.310属于大和本森顿酵母。CH2.310为首次分离自日本以外的大和本森顿酵母菌株。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0 ]
  • 小克银汉霉核糖体DNA PCR扩增产物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型性(英文)

    黄河,毛伟敏,郑儒永

    应用一对寡核苷酸引物ITS1与ITS4对核DNAG+C百分数小于30%的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属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区(YTS)进行了扩增。测试的属于10个种和变种的22株菌都得到了扩增产物。在同属不同种之间扩增的ITS片段长度有巨大差别。据此可分为三组。这三组所含分类群数及其DNA长度分别为;第一组4种1变种,小于764碱基对(bp);第二组2种,765~824bp;第三组2种1变种,大于825bp。所研究的许多种中,特别是第三组,单凭其PCR产物的长度就能区分开来。但在第一、二组就需借助限制性内切酶的分析才能予以区分。我们选用了RsaI,TaqI;Tru9I,和HinfI4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所有扩增产物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型性(RFLPs)的分析。在雅致小克银汉霉(Celegans)、巴西玉蕊小克银汉霉(Cbertholletiae)、和布拉氏霉(Cblakesleeana)各种的限制性酶切图谱,种内非常一致而种与种之间有差别。反之,在某些种其限制性酶切图谱不仅种间互不相同,在种内不同株之间也出现1~3种酶切图型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综合各种资料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本研究肯定了PCR-RFLP在区分小克银汉霉种和变种上的意义,并发现种内个体的差异。这在我们后来所进行的序列分析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82 ]
  • 苎麻疫霉雄器侧生性状的遗传研究

    高智谋,郑小波,陆家云

    在来自江苏、江西棉花、芒麻和构树的12个些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菌株中均观察到侧生雄器,其比率为4.0%~16.5%。在以菌株JS-5和PM-8(雄器侧生比率分别为16.5%和9.5%)为亲本所建立的连续2~3代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中,雄器侧生性状可以遗传,但单孢株间雄器侧生比率有一定差异,其分布范围分别为9.0%~34.0%和2.5%~15.5%。进一步诱导菌株JS-5的单游动孢子株的卵孢子萌发,分别对具侧生雄器和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卵孢子)进行单孢分离,检测雄器位置性状在由上述不同来源卵孢子萌发所形成的单卵孢株后代的遗传与变异。结果表明,无论是由具侧生雄器的藏卵器中的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还是由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中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其有性器官均具有雄器侧生与雄器围生两种类型,但侧生比率在各代菌株间有很大差异。S1代单卵孢株的雄器侧生比率分布范围为1.0%~79.0%,其中具侧生雄器的藏卵器中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雄器侧生比率较高(分布范围7.0%~79.0%,平均33.6%),而来自具围生雄器的藏卵器中的卵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卵孢株雄器侧生比率较低(分布范围1.0%~32.0%,平均11.52%)。S2代单卵孢株的雄器侧生比率为10%~9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1 ]
  • 香菇亲本菌株及其杂交后代的RAPD分析

    林范学,林芳灿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源于两个香菇(Lentinulaedodes)双核菌株的孢子单核体、原生质体单核体及其杂交后代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9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16条DNA片段,其中82.5%具有多态性。综合分析9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可将所有供试亲本单核体清楚地分开,且早核体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其来源及遗传背景相吻合。此外,用两个双核亲本菌株的各4个不同交配型的孢子单核体两两支配所得的所有杂交组合,也均可与双核亲本菌株明确地区分开来。因此,在杂交育种中,RAPD分析可为亲本的选配及杂种的鉴定提供可靠依据。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58 ]
  • 酿酒酵母染色体DNA样品制备和CHEF分析

    边银丙,翁曼丽,罗信昌,金德敏,周启,王斌

    等高锁状均匀电场(contolllsclampedhomogeneouselectncfield,CHED电泳技术与分子杂交、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artificialchromosome,YAC)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真菌电泳核型、染色体作图和染色体DNA长度多型性(chromosomalDNAlellgthpolymorphism,CLP...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0 ]
  • 小麦纹枯病菌侵染过程的组织学研究

    刘雪梅,肖建国

    本文报道了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cerealis)侵染小麦的过程。病菌在穿透寄主之前产生侵染垫、菌丝圈以及形态简单的单附着胞等侵染结构。由侵染垫基部菌丝或附着胞产生的侵染菌丝直接或通过气孔侵入寄主,也可见菌丝直接侵入寄主;菌丝侵入寄主表皮后;迅速在受侵细胞内呈网状扩展,并直接穿透毗邻细胞壁,向其它细胞纵横扩展。受病组织出现细胞变形、变空;接近菌丝的质膜发生质壁分离,质膜断裂:叶绿体变形、变小或接近消失,类囊体被破坏,叶绿体内嗜饿颗料减少或无;线粒体解体等系列组织病变。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71 ]
  • Ca~(2+)参与水霉菌丝细胞壁修饰的证据

    窦洁,袁生,陆玲,薛绍白

    以细胞壁崩溃酶-Driselase短时间处理水霉(Saprolegniaferax)菌丝,pH5.0时可使原生质从菌丝亚顶端喷出,pH6.0~8.0时则不导致该现象发生;适当浓度EGTA的存在,可提高pH5.0时酶解引起的原生质喷出频率、使pH6.0~8.0时生长菌丝的顶端原生质也喷出、并且喷出多发生在菌丝最顶端。外加CaCl2不抑制菌丝顶端原生质的喷出,排除了Ca2+抑制酶活性的可能。随后的跟踪观察显示,长时间以缺Ca2+培养介质培养菌丝,同样能够导致菌丝顶端原生质喷出。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培养介质中Ca2+和H+对菌丝完整性的维持起调节作用,细胞壁上的Ca2+可能参与了水霉菌丝细胞壁物理特性的修饰。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曲霉种间原生质体融合子生物学性状研究

    王建华,赵学慧

    对曲霉亲株及其各种融合子的普通遗传性状作了比较研究。这些性状包括:孢子大小、孢子DNA含量、孢子红外光谱吸收特征、菌株营养体分泌产物的紫外吸收特征等。发现这些指标尤其是孢子红外光谱吸收特征能够反应曲霉各菌株之间的遗传基础的差异。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6 ]
  • 粉被虫草N~6-(2-羟乙基)腺苷高产菌株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郝玉有,刘爱英,梁宗琦

    在粉被虫草(CordycepspruinosaPetch)无性型─-粉被马利娅霉(MariannaeaPruinosaLiang)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前期研究基础上,报道了通过原生质体诱变培育高产N6-(2-羟乙基)腺苷菌株的研究结果。粉被马利娅霉Cp-14单孢子株经15W紫外灯照射后,获得一高产突变株MpM-135。经多代移植后,此突变株比出发菌株Cp-14的N6-(2-羟乙基)腺苷含量提高了14.8%。实验还表明,粉被虫草无性型菌丝提取物对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抗紫外辐射效果与菌丝所含N6-(2-羟乙基)腺苷含量有正相关性。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90 ]
  • 带有木糖还原酶基因和木糖醇脱氢酶基因的重组酿酒酵母的构建

    汪天虹,MerjaPentil ,李波

    采用双载体系统,将携带有瑞氏木霉木糖醇脱氢酶基因的表达质粒pAJ401-Xdh1转化已带有树干毕赤氏酵母木糖还原酶基因的重组酿酒酵母H475,构建了同时带有毕赤氏酵母木糖还原酶基因和瑞氏木霉木糖醇脱氢酶基因的重组酿酒酵母HX1。研究了重组酿酒酵母HX1对木糖的转化利用情况。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86 ]
  • 黄曲霉毒素B_1的免疫检测Ⅰ.抗原的制备

    陈福生,罗信昌,周启,李根久

    黄曲毒素B1(aflatoxinB1,简称AFB1)抗原的制备是AFB1免疫检测研究的第一步。研究了回流温度和时间对黄曲霉毒素B1肟(aflatoxinB1oxime,简称AFB1O)产生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得到85℃,回流2hAFB1O的产率最高,为8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AFB1O与载体蛋白─-牛血清蛋白(BSA)反应的起始摩尔比对产物摩尔比的影响,随着反应起始摩尔比的增加,产物的摩尔比也稍有增加,但是增加幅度不显著,而AFB1O的利用率则随着起始摩尔比的增加而减少。选择20∶1为AFB1O与牛血清蛋白BSA的反应起始摩尔比,得到摩尔比为6.3∶1的AFB1O与BSA的连接物。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59 ]
  • 木腐菌对三种合成染料的脱色作用的研究

    王太宇,乔宝义

    利用多聚染料PolyR为指示剂,从300多株木腐菌中筛选到一株具有较强脱色力的木腐菌A3(Flammulasp.)。该菌可以使三种合成染料快速脱色:20h内使15mg/L的结晶紫和灿烂绿脱色,4h左右使相同浓度的橙黄Ⅱ脱色,脱色率均达99%以上。脱色最佳培养条件是: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酒石酸铵,pH4.0温度30℃。通气对脱色十分有利。预加染料对脱色无明显影响,说明染料不是诱导底物。染料对菌体生长及脱色有抑制作用,并且在培养出菌丝之前加入比培养出之后加入的抑制作用强。在酚及腈类化合物中,NaCN和苯酚对脱色的抑制作用较明显。除Hg~(2+)和Ag~+离子之外,其它金属离子对脱色的抑制不明显。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48 ]
  • 被孢霉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的初步研究

    鲍时翔,黄惠琴,朱法科,林炜铁,姚汝华

    花生四烯酸不仅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维持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是人体前列腺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花生四烯酸在保护皮肤、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胎儿发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50 ]
  • 金耳多糖的提取及其性能研究

    李卫旗,陈云龙,皇甫宏

    金耳(Tre。ilaaurantialba)又称黄木耳,为野生珍稀的食、药用菌,自然分布于我国西藏、云南等地,是滋补养身、防御疾病的保健上品(刘正南,1991)。金耳的这些营养保健特性,与其富含的多糖成分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我国在云南、浙江等地已研究成功人工规模栽培金耳...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41 ]
  • 抗反刍动物消化食线虫冥菌株的体外筛选

    秦泽荣,谬作清,周虎,张向利,王金洛

    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在植保和昆虫防治上曾取得过一定的效果(S叫re,1986;张克勤等,1989)。在线虫的天敌中,以捕食线虫真菌和线虫内寄生真菌最为引人注目。早在1888年就有人从马粪堆中分离到了食线虫真菌。迄今,已发现百多种真菌具有捕杀线虫的能力(l.ulu。netal...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6 ]
  • 陕西农田土壤中VA菌根真菌资源及生态分布

    贺学礼,李生秀

    VA菌根真菌广泛分布于各种生态环境中,绝大多数植物都能不同程度地受其侵染。由于VA菌根真菌能显著促进作物对磷等矿质元素的吸收,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应用潜能,近年来对其研究倍受关注。种质资源调查是VA菌根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仅对少数地区...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91 ]
  • 原生质体灭活供体在食用菌融合中的应用初探

    梁枝荣,张喜群,王澄澈

    原生质体融合是进行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手段,可是亲本菌株遗传标记的诱变筛选既费时费力,又会带来一些不良突变;远缘融合中细胞核的不亲和性,以及融合率普遍较低等问题阻碍了原生质体融合发展。国内外已有关于利用灭活原生质体作为供体与带有遗传标记的受体进行融合的...

    1999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4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