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双林,李玉
在近年来对中国绒泡菌属粘菌的分类学研究中,观察到许多不寻常和有趣的标本,其中一些与目前已知的绒泡菌均不吻合,形态学研究表明它们是新种。本文报告了3个产自我国东北的绒泡菌属新种,它们是:产自吉林省的环柄绒泡菌Physarumannulipes和青灰绒泡菌Physarumcaesium及产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木生绒泡菌Physarumxylophilum。环柄绒泡菌的孢囊柄具有环带,较为特殊;青灰绒泡菌的囊被有一粉状物质层,但其中的钙含量远低于其它大多数绒泡菌;木生绒泡菌的球形白色的孢囊有柄、群生、直立,具纵皱的柄褐色而不透明,囊基盘状,石灰结较小、多角形或伸长,孢子匀生小疣但一侧色浅。文中对它们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讨论,并附有扫描电镜下的特征照片,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5 ] - 李春杰,袁自清
本文报道了采自我国新疆天山西部寄生于菊科(Compositae)植物兰花岩参(Cicerbitaazurea(Ldb.)Beauv.)上的盘霜霉菌新种———岩参盘霜霉(BremiacicerbitaeC.J.LietZ.Q.Yuansp.nov.)。对该种的形态作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并附有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于新疆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HMAAC001154)。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刘铁志,朱月
本文报道了中国白粉菌科Erysiphaceae的四个新记录种和变种,即:ErysiphecatalpaeSimon.,E.thesiJunel,E.ulmariaeDesm.和MicrosphaeradiffusaCooke&Peckvar.thermopsidis(Jacz.)T.Z.Liucomb.nov.。最后的变种同时是新组合。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51 ] - 王幼珊,张美庆,王克宁,邢礼军
本文报道了采自我国山东、福建、广西和海南四省土壤中的四种AM真菌新记录种:1.两型球囊霉GlomusdimorphicumBoyetchko&Tewari;2.多产球囊霉GlomusfecundisporumSchenck&Smith;3.亮色盾巨孢囊霉ScutelosporafulgidaKoske&Walker;4.网纹盾巨孢囊霉Scutelosporareticulata(Koske,Miler&Walker)Walker&Sanders。文中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和生境状况。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17 ] - 张宏,张中义
报道枝孢菌属CladosporiumLink二新种:马兜铃枝孢C.aristolochiaeH.ZhangetZ.Y.Zhangsp.nov.寄生在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的南川马兜铃AristolochiakwargsiensisChunetHowexC.F.Liang叶上,结香枝孢CladosporiumedgeworthiaeH.Zhang,etZ.Y.Zhangsp.nov.寄生在瑞香科Thymelaeaceae的结香EdgeworthiachrysanthaLindl.叶上。枝孢菌属真菌在马兜铃科是首次报道,瑞香科上的荛花异孢HeterosporiumwikstroemiaeSawada(裸名),其分生孢子圆柱形,0-3个隔膜,表面粗糙,14~44×5~6μm,比本种大而宽,易于区别。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并附图。模式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7 ] - 李向前,黄永青,程东升
对采自北京东灵山地区、黑龙江带岭地区、以及帽儿山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5个蜜环菌子实体进行了极性测试和生物种测定。配对培养结果表明15个子实体中共存在着四个生物种,分别命名为ChBSI、ChBSI、ChBSⅢ和ChBSⅣ。除生物种ChBSⅢ的极性不清楚外,其它生物种都是四极性异宗配合的真菌。东灵山菌株中的两个生物种是ChBSⅡ和ChBSⅣ,带岭菌株中的两个生物种是ChBSI和ChBSⅢ,帽儿山菌株是生物种ChBSⅠ。经过中国生物种与欧洲生物种的配对培养,发现生物种ChBSⅣ与Armilariagalica融合。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50 ] - 韩建荣
本文对4种羊肚菌在固体发酵条件下的菌丝生物量和降解淀粉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羊肚菌(Morchelaesculenta)、尖顶羊肚菌(M.conica)、黑脉羊肚菌(M.angusticeps)和皱柄羊肚菌(M.crasipes)在玉米粉培养基或马铃薯粉培养基上进行固体发酵时,菌丝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差异;但α淀粉酶活力、淀粉降解率差异显著。4种羊肚菌中,尖顶羊肚菌的降解淀粉能力最强。在培养基中添加Ca2+和氮源以及将发酵时间从15天延长到25天均能显著提高羊肚菌的菌丝生物量、α淀粉酶活力和淀粉降解率。在添加10%黄豆粉、0.1%Ca(Cl)2,25℃发酵25天的玉米粉和马铃薯粉的发酵产物中,尖顶羊肚菌对玉米淀粉的降解率可达到74.2%,对马铃薯淀粉的降解率可达到79.8%。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91 ] - 李学梅,林建平,刘茉娥,岑沛霖
采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米根霉(Rhizopusoryzae),菌体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菌丝膜,有利于氧气和其它营养物质的传递;三相流化床生物反应器结构简单、动力消耗低、反应器内物质混合均匀、氧传递量大于固定化米根霉的需氧量,非常适合好氧的固定化米根霉发酵。利用它进行重复使用固定化米根霉的间歇发酵或连续发酵制备L乳酸,整个过程一般可持续两周以上。固定化米根霉的产酸速率达16~18g/Lbead.hr,得率为70~80%,反应器生产能力约为传统搅拌罐的3倍。采用海藻酸钙包埋法固定化米根霉在三相流化床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发酵可以有效地提高L乳酸的生产效率,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39 ] - 陈明杰,谭琦,严培兰,凌霞芬,潘迎捷
应用mRNA差别筛选法,对低温处理草菇(Volvarielavolvacea)及正常草菇基因表达进行筛选、分析,结合RNA斑点杂交技术加以验证,分离得到草菇低温诱导基因。研究表明草菇菌丝体在低温胁迫下,存在着基因表达的变化。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82 ] - 金梅松
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通过对丝核菌菌丝融合一群Rhizoctoniasolani(AG1)的23个菌株在七个同功酶电泳所显示的50个表现型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23个丝核菌菌株可聚类为三大类,他们分别代表了丝核菌菌丝融合一群中的三个亚群AGⅠA,AGⅠB,AGⅠC;其中第一聚类又可进一步分为四个亚类。同功酶的分析证实了丝核菌菌丝融合1群中的三个亚群的分类概念是具有遗传背景的,并可作为丝核菌菌丝融合群之间及群内分类的重要手段。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74 ] - 刘素萍,梁爽,李福荣,林稚兰
采用原生质体电融合技术,由不能水解淀粉、细胞生物量低,只抗Cu2+、金属硫蛋白(MT)中cys含量高的酿酒酵母(Sacharomycescerevisiae,a)单倍体BD10125和具淀粉水解能力、细胞生物量高、Cu2+、Cd2+抗性高、金属硫蛋白中cys含量低的异常毕赤酵母(Pichiaamomala,α)单倍体BD10213获得4个融合株。融合组合有两亲株属间融合和单一亲株种内融合两类。融合株细胞体积、DNA含量均近似于两亲株细胞之和,并具有水解淀粉能力,Cu2+、Cd2+抗性高,细胞生物量高,MT中cys含量高等特点。属间融合株Cu2+、Cd2+抗性的遗传性状稳定。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7 ] - 林华峰,黄勃,李增智,胡萃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几种人工的或自然的环境下白僵菌在马尾松毛虫体上的宿存与侵染过程,描述了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形成中的形态变化,讨论了致病效果与环境的关系,对林间应用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在25℃和95%的温湿度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较快,萌发率和侵入率较高;白僵病的发生需要85%以上的相对湿度,这是自然环境中防治效果的制约因子;在松毛虫每年发生2~3代的我国林区,冬季放菌做法不宜提倡,6月份放菌更为适宜。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76 ] - 徐均焕,冯明光
飞虱虫疠霉(Pandoradelphacis)是侵染飞虱和叶蝉等重要作物害虫的昆虫病原真菌。通过在液体及平板培养中研究光周期对菌丝及菌落生长量、产孢节律和产孢量的影响,作者发现光照对液培菌丝的营养生长无显著影响,但长光照液培菌丝的产孢延迟并且产孢量减少,而全黑暗液培菌丝产孢早且产孢量大。但是,光照明显促进全黑暗下液培菌丝的产孢。在平板培养中,长光照能促进菌落生长和产孢;半光照半黑暗虽有利菌落生长,但产孢量很低;光照9h和18h产孢量较大,但菌落生长较小。无论液体还是平板培养,飞虱虫疠霉均生长良好,但建议在全黑暗条件下进行液体培养,在长光照下进行平板培养。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62 ] - 吴江,郑珩,管晓春
根据植物病理学和微生物生态学原理,建立了脱落酸(ABA)产生菌的筛选模型。从不同的植物寄主上分离到36株真菌,其中有十余株菌株能产生天然的脱落酸,这些真菌分别属于葡萄孢属(Botrytis)、青霉属(Penicilium)、根霉属(Rhizopus)和镰孢属(Fusarium)。其中一株ABA的产量达到46g/g培养基,经鉴定为灰葡萄孢(B.cinerea)。在此基础上,对该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6 ] - 刘彩玲,冯明光
用“孢子浴”法将人工培养的安徽虫瘟霉(Zophthoraanhuiensis)对桃蚜(Myzuspersicae)接种而进行定量生物测定(18℃,光周期为L∶D12∶12),包括10个剂量(1.5~197.7个分生孢子/mm2),每剂量处理蚜虫64~120头,逐日观察记载死亡数至第7d。接种后第3d在高剂量处理中始见少量死蚜,第4~6d为死蚜盛期。所获数据很好地拟合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由模型参数估计出该菌作用于桃蚜的时间效应随剂量增大而减小,在37.1~197.7个分生孢子/mm2的剂量范围内LT50值为4.5~6.7d;剂量效应在接种后随时间递减,第5~7d的LD50分别为86.8、43.7和34.1个分生孢子/mm2。结果表明,安徽虫瘟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杀蚜微生物,在寄主体内的潜伏期为4~5d。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55 ] - 李明春,姜恒,侯文强,邢来君
以6属33株酵母菌的活菌或死菌对重金属离子Cu2+、Cd2+和Ni2+进行了吸附能力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的pH、共存离子和菌体的生理状态对吸附作用都有明显的影响。在优化组合后发现一株假丝酵母菌对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比为Cd2+>Cu2+>Ni2+,每克活菌体吸附量分别为17.23mg>10.57mg>3.2mg。干菌体对三种重金属的吸附量较明显的低于活菌体的吸附量。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0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6 ] |[阅读次数:210 ] - 黄勃,王成树,王未名,樊美珍,李增智
蜘蛛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对于抑制害虫种群暴发、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但蜘蛛作为生态系食物链网中的一个环节,本身也受到其它天敌的作用,从而使得生态系中的食物链网更为复杂。病原真菌是蜘蛛的主要天敌之一,这类真菌习惯上放在虫生真菌中研究。我们在调查研...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1 ] - 袁毅,陈宗泽,韩立刚,陈红
1975年7月从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木腐真菌标本,经鉴定发现在腐朽木材表面呈现淡黄色菌落的一种真菌是KunzeetSchmidt(1817)建立的棒座孢属(Bactridium)真菌。棒座孢属在中国是首次报道。棒座孢属中国新记录属Bactri...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文华安
近年来,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太空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把航天技术用于育种中。从1987年到1994年,我国先后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7次51种作物300多个品种的种子搭载试验。经过八年地面育种试验,经太空处理的种子产生了有益的遗传变异...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3 ] - 王成树,李增智,樊美珍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iana(Bals.)Vuil.)是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材料,活性成份的环境稳定性,可严重影响防治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紫外光对孢子的杀伤作用。由于太阳辐射源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人工模拟紫外照射成为人们研究虫生...
1998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7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