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 中国热带地区的半知菌Ⅰ.云南尾孢菌属及其近似属的种(英文)

    郭英兰

    本文报道云南热带地区尾孢菌属及其近似属真菌45种,其中有一个新种:番木瓜短胖孢(CercosporidiumpapayaeY.L.Guo,sp.nov.),寄生在番木瓜科(Caricaceae)番木瓜(CaricapapayaL.)叶上。短胖孢属真菌在番木瓜科植物上是首次报道。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并附图。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寄生在番木瓜(CaricapapayaL.)上的CercosporamamaonisViegas&Chupp与本种近似,二者都具有子座,分生孢子梗紧密簇生,但前者分生孢子梗(5~25×2~3μm)和分生孢子(10~45×2~3μm)均短而窄。番木瓜尾孢(CercosporapapayaeHansf.)与本种的区别在于无子座,分生孢子梗色泽深(中度褐色),分生孢子梗长(50~200×3.5~6μm),分生孢子无色,针形,窄(20~75×3~5μm)。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0 ]
  • 捕食线虫真菌:球捕轮虫霉新种和胶孢轮虫霉新记录种(英文)

    刘杏忠,缪作清,高仁恒,张克勤

    在贵州樊静山和吉林长白山食线虫菌物调查中,发现2种相近的菌物,经比较研究后,将长白山菌株鉴定为球捕轮虫霉新种(ZoophagustylopagusLiu&Zhang),将樊静山菌株鉴定为胶孢轮虫霉(Zoophaguspectosporus(Drechsler)Dick)中国新记录种。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室(HMAS)。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5 ]
  • 蜘蛛病原真菌一新种

    黄勃,丁德贵,樊美珍,李增智

    虫壳属一新种大别山虫壳(Torrubieladabieshanensis)及其同时在蛛体上并存的无性型大别山球束梗孢(Gibeluladabieshanensis)。子囊壳表生至浅埋生,孔口黄色,子囊孢子弹射后呈波浪形弯曲。次生子囊孢子长柱形,9.4~15.1×0.7~1.2μm。孢梗束单个或两个,白色,在其2/3处仍有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长27~44μm,光滑。分生孢子纺锤形,3.2~4.0×1.1~1.8μm。具糙梗孢式的共无性型方式,分生孢子线形,11.0~20.0×0.7~1.1μm。列出了该属已知种的检索表,并分别命以中名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5 ]
  • 布尔喀霉属一新种——豌豆布尔喀霉

    何苏琴,唐德志

    本文报道了自甘肃省定西县豌豆根及根颈上分离到的布尔喀霉属一新种———豌豆布尔喀霉BurgoapisiS.Q.HeetD.Z.Tang。新种的形态特征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主模式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标本室,等模式保存在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 ]
  • 小戴顿属一新种(英文)

    陈伟群

    本文报道一新种———槟榔小戴顿菌(Deightonielaarecae),该菌生于槟榔(Arecacatechu)叶片正面,与该属其它种的区别特征是其倒梨形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上的四个真隔膜以及粗糙的分生孢子表面。模式标本保藏于西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8 ]
  • 白粉菌属一新种

    白容霖,刘伟成

    报道了寄生在人参(PanaxginsengMeyer)上的白粉菌属一新种:人参白粉菌(ErysiphepanacisR.L.Bai.etW.C.Liusp.nov.),此为白粉菌有性型在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上寄生的首次记载。模式标本存放在解放军农牧大学真菌标本室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53 ]
  • 中国海南岛灵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

    吴兴亮,郭建荣,廖其珍,谢圣华,肖敏

    本文报道了海南岛的灵芝科真菌78种,分属于4个属,3个亚属,2个组。分析了灵芝在不同的热带植被类型中,其种类的组成不同。种类多样性变化呈:常绿季雨林>热带雨林>低山雨林>中山雨林>热带半落叶季雨林>人工林>河谷雨林>稀树草原>山顶矮林>红树林的趋势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62 ]
  • 我国北方地区裸胞壳属(Emericela)的种

    李冬梅,王端礼,李若瑜,王晓红,堀江义一,吹春俊光

    对1402份来自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土样进行裸胞壳属(Emericela)菌的分离。结合菌落形态及扫描电镜下子囊孢子的形态将各菌鉴定到种。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8个种,1个变种,分别是无冠裸胞壳(Emericelaacristata)、皱折裸胞壳(4Emericelacorrugata)、茴香裸胞壳(Emericelafoeniculicola)、宫治裸胞壳(Emericelamiyaji)、构巢裸胞壳(Emericelanidulansvar.nidulans)、构巢裸胞壳宽脊变种(Emericelanidulansvar.lata)、四脊裸胞壳(Emericelaquadrilineata)、褶皱裸胞壳(Emericelarugulosa)及波状裸胞壳(Emericelaundulata)。除银川地区以Emericelaacristata为优势菌外,各地区以Emericelanidulans最为常见。文中对常见菌种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对在我国较少见的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讨论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45 ]
  • 大丽轮枝菌硝酸盐利用缺陷型和抗杀菌剂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田黎,王克荣,陆家云

    初步研究了大丽轮枝菌(VerticiliumdahliaeKleb.)硝酸盐利用缺陷型和抗杀菌剂突变体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大丽轮枝菌对三环唑的抗性不能稳定遗传,抗性菌株经低温(4℃)或室温保存一个月及转代培养后均丧失抗性,5株抗多菌灵的突变体,有一株在第二代单孢后代培养时丧失抗性,1株在单孢后代中发生分离;10株nit突变体经保存3个月后,有一株恢复成野生型。其余突变体经转代培养、低温或室温下保存一年及接种棉苗后仍都保持原有的培养性状。nit突变体对棉苗的致病力普遍降低;抗多菌灵突变体对棉苗的致病力与野生型亲本相似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0 ]
  • 原生质体融合构建耐温酵母菌株(英文)

    文铁桥,赵学慧

    耐温的克鲁维酵母(Y034)与产酒率高的酿酒酵母(A001)进行属间原生质体融合构建耐温酵母菌株,经DTT分段预处理获得大量具再生活性原生质体对融合株AY023等进行了乙醇脱氢酶同工酶,麦芽糖同化,遗传稳定性及高温发酵分析,融合株AY023表达了双亲遗传特性。在45℃高温发酵条件,乙醇产率高达7.4%,是目前已见文献报道的产酒率最高的耐温(45℃)酵母菌株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4 ]
  • 麻疫霉诱抗激发蛋白的纯化及其特性

    谢丙炎,朱国仁,罗宽,李宗道

    苎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在Plich’s培养液中产生的蛋白质用硫酸铵沉淀后,经DEAE-SepharoseF.F.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HPLC层析,分离纯化出可诱发甜椒和三生烟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激发蛋白(boehmeriaein),经HPLC鉴定达到液相色谱纯,其分子量约为10.6kD,pI为4.32,氨基酸组成和N-末端20个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elicitin蛋白具有广泛的同源性。诱导抗病性测定表明,boehmeriaein可诱导非寄主三生烟和茄门甜椒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并可诱导辣椒对疫病的抗性,其效果为30~40%。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7 ]
  • 黑曲霉ρ-葡萄糖甘酶的提纯与性质

    宛晓春,汤坚,丁霄霖

    从黑曲霉Aspergilusniger发酵液中分离提纯了β-葡萄糖苷酶。提纯步骤通过(NH4)2SO4分级沉淀,DEAE-SephadexA-50和SephadexG-100等三步纯化,得到凝胶电泳均一的β-葡萄糖苷酶。该酶的最适pH4.5,最适温度60℃,Km为0.44(NPG),并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用SDS-凝胶电泳法和凝胶色谱法测得该酶的分子量为120000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60 ]
  • 采用PCR-RFLP和RAPD对球壳孢目真菌系统学的研究

    周永力,吕国忠,刘伟成,白金铠

    对球壳孢目真菌首次采用PCR-RFLP和RAPD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以ITS1和ITS4为引物对4属12种24个菌株的核糖体DNA转录间区(ITS)进行了PCR扩增,4种内切酶(AluI,Hha,MspI,TaqI)酶切,结果表明:主要属的ITS区长度不同,同属不同种相同。Coniothyrium,Phylosticta,Ascochyta,SeptoriaITS区长度分别为630,560,550,540bp;酶切图谱属间差别明显,属内种间基本一致,暗示传统的分种可能过细,某些种的成立还有商榷的余地,PCR-RFLP对确定疑难种属的地位有重要的意义。3属8种16个菌株的RAPD结果表明,种内图谱相同或图谱类型相同,而种间明显不同,揭示出过去所划分的种的确存在本质的差别,但是否达到种级的差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60 ]
  • 佛州侧耳子实体锰型SOD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吴国荣,程光宇,陶明煊,陆长梅,马长艳,魏锦城

    佛州侧耳(PleurotusfloridanusSinger)子实体SOD同工酶只有一条较宽的谱带,确认为Mn-SOD,有其资源和学术研究上的意义。以简化的方法提纯其Mn-SOD,活性回收率显著提高。该酶分子为二聚体。荧光光谱在355.1nm处有最大发射峰。氯仿-乙醇混合液(2∶3/v∶v)对该酶的抑制属于非竞争性抑制。它的碱性氨基酸和酸性氨基酸的比值与酵母的相近。其他理化性质与文献报道的不同来源的Mn-SOD大致相同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70 ]
  • 用做标记的两种酵母菌完整染色体DNA的简化制备法

    蒋继志,尚晓冬,郑小波,陆家云

    已知分子量大小的染色体DNA分子标记是脉冲电泳研究中用以估算样本染色体DNA分子大小必不可少的参照物。对用做标记的啤酒酵母(Sacharomycescerevisiae)和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haromycespombe)完整染色体DNA几种制备方法的比较研究以及改进研究表明,液氮冷冻研磨法,凝胶包埋法以及凝胶包埋破壁法效果均很好,都得到大量染色体DNA,且彼此间无明显差异。表明液氮冷冻研磨法和凝胶包埋法制备上述两种酵母菌染色体DNA分子标记是两种理想的方法,可完全取代凝胶包埋破壁法,即缩短处理时间又降低成本。此外,相同的电泳样本块在不同的电泳条件下,所得结果有一定的差异,表明电泳条件是影响电泳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9 ]
  • 黄孢原毛平革菌木素过氧化物酶类在天然木素降解中作用的研究

    卢雪梅,李越中,王蔚,高培基

    通过诱变得到十一株木素过氧化物酶酶活降低的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突变株,用灰色理论分析了其木素过氧化物酶类的产生与木素降解能力间的相关性,并从中筛选到一株木素过氧化物酶缺陷、锰过氧化物酶酶活明显降低的突变株,其木素降解能力为原始菌株的80%左右。该菌粗酶液作用于纤维素酶酶解杉木木素和天然褐腐木素,可产生小分子的木素降解产物,此反应不需H2O2参与。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粗酶液对木素的作用主要为氧化作用,因此推测此突变株粗酶液中含有不同于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与木素氧化降解有关的酶类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44 ]
  • 利用RAPD-PCR检测三种白僵菌及球孢白僵菌种内变异

    李增智,黄勃,樊美珍,唐晓庆

    采用PCR-PAPD技术研究了球孢白僵菌2株野生型多孢株及其各1株单孢分离株的RAPD扩增片段的多态性,比较了彼此间的相似率。结果显示,相似率在63.6%~99.3%之间变化很大,表明各分离子间的基因组DNA已发生变化。球孢白僵菌与另一种白僵菌布氏白僵菌之间的相似率在64.9%~80.9%之间,与粘孢白僵菌之间的相似率在50.0%~61.9%之间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71 ]
  • 喀麦隆可可黑果病病原疫霉种的鉴定

    徐同

    可可(TheobromacacaoL.)是喀麦隆的主要经济作物。可可黑果病(Blackpod)是为害最重的一种真菌病害,产量损失可达50%。关于该病病原疫霉种的鉴定有不同的报导(Brasier&Grifin,1979;ZentmeyerGA,1979...

    1998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