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VA菌根真菌 Ⅰ.四种硬囊霉

    王幼珊,张美庆,邢礼军,王克宁

    报道了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分离的四种VA菌根真菌:枫香硬囊霉Sclerocystis liquidambaris Wu & Chen,台湾硬囊霉Sclerocystis taiwanensis Wu & Chen,悬钩子状硬囊霉Sclerocystis rubiformis Gerdemann & Trappe,弯丝硬囊霉Sclerocystis sinuosa Gerdemann & Bakshi。其中枫香硬囊霉,台湾硬囊霉和悬钩子状硬囊霉在我国大陆初次发现。本文详细记叙了以上四个种的形态特征及生境状况。

    1996年03期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56 ]
  • 星盾炱属新种

    宋斌,欧阳友生,胡炎兴

    报道了星盾炱属Asterina L(?)v.两个新种。它们是栲星盾炱Asterina castanopsts B Song et Y.S.Ouyang和绣球花星盾炱Asterina hydrangeae B.Song et Y.S Ouyang。模式标本保存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IGD)。

    1996年03期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7 ]
  • 国内新记录属小帚梗柱孢属的一个新种

    张传飞,戚佩坤

    报道国内一新记录属——小帚梗柱孢属(Cylindrocladiella)的一新种:纤细小帚梗柱孢(Cylindrocladiella tenuis C.F.Zhang et P.K.Chi sp.nov.》。新种特征为不产生不育附属丝和顶端泡囊,分生孢子窄(小于3μm)而短,培养基(PDA,CLA)上厚垣孢子密集,形成微菌核。新种的模式标本存放在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1996年03期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中国砖孢发属地衣研究

    陈健斌

    简短回顾了砖孢发属地衣研究概况。在已知的8种亚洲砖孢发属地衣中,中国有七种,其中两种为台湾特有。根据150余份标本的形态与化学特征,承认中国大陆砖孢发属地衣5种,指出了个别异名,发现亚洲砖孢发(Okpogon asiaticus)存在两个化学型,提供了中国5种砖孢发地衣分布的新资料。研究结果表明,5种砖孢发地衣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和西藏东部。作者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砖孢发属地衣在亚洲的一个分布中心。

    1996年03期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8 ]
  • 内吸杀菌剂甲霜灵对向日葵霜霉菌发育的影响

    李金玉,康振生,黄丽丽,李振岐

    利用电镜技术研究了内吸杀菌剂甲霜灵对向日葵霜霉菌在寄主向日葵上发育的影响。观察发现甲霜灵引起病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病菌胞间菌丝细胞内液泡、电子致密体增加,线粒体肿胀畸形;菌丝细胞壁不规则地加厚,部分极度加厚的细胞壁构成了假隔膜,并且在菌丝上还有不规则的突起形成。病菌吸器外间质明显不规则地变宽,其中充满大量电子致密度高的物质;部分吸器体不能正常扩张膨大,发育受阻而成畸形。向日葵霜霉菌的以上变化导致菌丝细胞和吸器的坏死,从而抑制了病菌的进一步发育。

    1996年03期 178-181+24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8 ]
  • 栗疫病菌不同毒力菌株胞外酶活性和草酸产量的比较

    周而勋,王克荣,陆家云

    对栗疫病菌不同毒力菌株产生胞外酶的种类、活性和草酸产量以及草酸对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水解聚果胶酸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所有供试菌株均未能检测到淀粉酶活性。栗疫病菌在培养中可分泌漆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酶,但不同毒力菌株产生这些酶的能力不同。总的来说,强毒力菌株均可分泌这些酶,且活性强,但弱毒力菌株的酶活性较弱或不分泌这些酶。菌丝产量和草酸产量分析表明,强毒力菌株的草酸产量明显高于弱毒力菌株。菌丝产量与草酸产量没有相关性。在没有草酸盐存在的条件下,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不能降解聚果胶酸钙。

    1996年03期 182-187+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57 ]
  • 球孢白僵菌继代培养中菌落局变现象及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唐晓庆,樊美珍,李增智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野生型多孢株以及从其上分离的单孢株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继代培养,结果显示:无沦是多孢株还是单孢株,在传代中均发生显著的菌落局变,并产生形态各异的分离子,多表现为菌苔瘠薄或气生菌丝徒长,肉眼可见产孢量减少;尤其是单孢株菌落局变产生的分离子往往伴随着棕黄色或红棕色色素的分泌。培养基、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对菌落局变产生具明显诱导作用。以SDAY培养基、偏低的温湿度和全光照条件下产生局变频率较低。大批量生产中以麦麸作原料较适宜。提出了菌落局变发生的几种可能的遗传机制。

    1996年03期 188-196+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8 ] |[阅读次数:97 ]
  • 应用放射性自显影技术研究标记紫萁小菇侵染天麻种胚的过程

    兰进,徐锦堂,李京淑

    用~3H—葡萄糖对紫萁小菇进行氚标记,然后用标记的紫萁小菇伴播天麻种子,发现标记紫萁小菇在侵入天麻胚柄状细胞后,菌丝即被溶解、消化,未被侵染的大型细胞中有标记化合物的踪迹。随着胚的发育,在胚顶端分生细胞中也有大量标记物的显影银粒云集,表明同化的标记化合物由细胞壁进入并通过胞间连丝进行运输,直观证明了紫萁小菇为天麻种子萌发提供了营养。

    1996年03期 197-200+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0 ]
  • 小煤炱科子囊壳超微结构研究

    欧阳友生,宋斌,张霭琳,林彩婵,胡炎兴,王学海

    用扫描电镜对小煤炱科Meliolaceae的美座附丝壳Appendiculella calotroma(Desm.)Hoehnel和莫勒针壳炱Irenopsis molleriana(Wint.)Stev.的子囊壳进行观察的结果,发现它们的子囊壳都有一个小孔口,孔口周围有2~4层小圆柱形至椭圆形细胞;它们的子囊壳表面细胞呈疣状或乳突状,具纵向沟纹。其中美座附丝壳还有具横条纹的蠕虫状附属物,莫勒针壳炱有光滑的子囊壳刚毛。子囊壳表面孔口的发现为小煤炱目Meliolales的确立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1996年03期 201-20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0 ]
  • 酿酒酵母和粟酒裂殖酵母属间融合和融合子特性

    张明,王元君,潘仁瑞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Hansen)PW218和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Lindn)PW232的原生质体用20mmol/L CaCl_2和30%PEG(MW6000)处理进行属间融合,获得了10多株融合子,融合率为0.65~1.96×10~(-5)。对F_2和F_(10)两株融合子进行了葡萄糖、木糖及葡萄糖和木糖混合液的摇瓶实验结果表明F_(10)融合子利用葡萄糖、木糖及两种糖混合液产乙醇的能力大大高于两亲株。F_2融合子对木糖以及葡萄糖和木糖混合液的发酵能力亦较两亲株高,其中利用木糖产乙醇的量分别比PW218和PW232提高1.38倍和2.65倍。

    1996年03期 204-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44 ]
  • 双梭孢虫草无性型的鉴定

    刘作易,梁宗琦,刘爱英

    从贵州省贵阳市黔灵山采集分别寄生于不同刺蛾茧上,宏观特征呈简单和分枝的双棱孢虫草(Cordyceps bifusispora Eriksson)。经对子囊孢子诱发微循环产孢研究确证,双梭孢虫草的无性型为隔梭孢属(Septofusidium)一新种,双梭隔梭孢(Septofusidiumbifusisporum Liu,Liang & Liu Sp.nov.)。

    1996年03期 210-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58 ]
  • α-麦角隐亭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何惠霞,朱平,李焕娄

    为了提高在一般培养条件下不易产生分生孢子的黑麦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的产碱率,对原生质体诱变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对α-麦角隐亭(α-Ergokryptine)产生菌的原生质体采用紫外线(UV)照射9分钟,γ-射线(~(60)Co)10万伦琴/20分钟辐射,亚硝基胍(NTG)6mg/ml 60分钟进行诱变处理,均可获得较稳定的高产突变株。经过上述三种方法的交替诱变处理,α-麦角隐亭的产率由原始菌株的40mg/L,提高到524mg/L,增加了12倍,说明用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配合田间复壮,对提高C.purpurea α-麦角隐亭的产率是可行的。

    1996年03期 215-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4 ]
  • 三种不同羊肚菌菌丝体的生长,蛋白质合成和酯酶同功酶的组成

    王新宇,梁祖炳,蒲训,唐思良,丁启夏

    黑脉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尖顶羊肚菌(M.conica)和羊肚菌(M.esculenta)三种不同的羊肚菌在相同的培养液及培养条件下,菌丝体产量、总蛋白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无显著的差异;同一个种在含不同浓度麦芽糖、蛋白胨和维生素B_1的培养基上生长时,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无显著的差异,但菌丝体的产量的差异较大,可溶性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酯酶同功酶的组成也有一定的差异。

    1996年03期 220-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87 ]
  • 应用薄层层析技术快速检出杂色曲霉素产毒菌株

    马群飞,蔡一新,张荣标

    直接硅胶板薄层层析快速检出杂色曲霉素产毒菌株,简化了培养、萃取纯化等繁琐步骤,大大缩短样品检测所需时间,做到快速灵敏。检验时取生长待测菌株的琼脂块,直接以硅胶薄层板展开浸出溶液,显色后产毒株色谱带中毒素斑点清晰易辨。所用试剂、设备简单,费用低廉,容易掌握。尤其适用于大量菌株的分离筛选。应用此方法,检测了222个真菌菌株的产毒能力。

    1996年03期 227-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5 ]
  • 五种中国新记录地衣种

    阿不都拉·阿巴斯,吴继农,姜彦成

    <正> 1.灌木平茶渍 Aspicilia fruticulosa(Eversm.)Flagey,Catal.Lich.Algerie:5,1896. 地衣体漂泊的,不固着于土上,多少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的团粒,直径1~2cm,黄色,黑橄榄色或灰褐色;团粒是从中心放射分枝,枝圆或有时部分小枝扁平,最后二叉分枝,顶端小枝短,疣形,棍棒状,伸展于团粒表面;在这些顶端小枝的表面具白色点状的假杯点。子囊盘稀少,位于顶生短枝的顶端;初埋生,立即上升,基部缢缩;盘直径1~2(4)mm,暗褐色,有粉霜,具高出的托绿并有假杯

    1996年03期 23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2 ]
  • 黄山的捕食线虫真菌

    高仁恒,刘杏忠,孙漫红

    <正> 捕食线虫真菌是线虫的重要生防资源,黄山是我国有名的旅游胜地,生境独特而复杂,生物资源丰富。黄山捕食线虫真菌资源未见报道。本文是我们对黄山捕食线虫真菌初步调查的结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培养基:CMA,20%水琼脂培养基(简称WA]。 1.2 土样:采集黄山土样50份(1994年10月7~8日]。

    1996年03期 234-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3 ]
  • 真菌辞典(第八版)简介

    徐同

    <正> 真菌工作者盼望已久的新版真菌辞典(Ainsworth & Bisby's Disctionary of the Fungi,Eighth Edition),(以下简称新版辞典)已于1995年年底由英国CAB International出版发行。 新版辞典由英国国际真菌研究所(IMI)D.L.Hawksworth,P.M.Kirk,B.C.Sutton以及英国皇家植物园标本馆(K)D.N.Pegler共同编著,约50位英、美、法、德、荷(兰)、丹(麦)及香港的真菌学家参加了所专长的真菌类群或研究领域的编写。作者对第七版辞条进行了修订或改写,并

    1996年03期 23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