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明藻;吴明清;
本文报道寄生于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山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上小钩丝壳属的一个新变种枫香小钩丝壳贵阳变种[Uncinuliella liquidambaris(Zheng &Chen)Zheng,Chen & Z.X.Chen var.guiyangensis Wu & Wu]。
1993年03期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7 ] - 袁自清;赵震宇;
本文报道了新疆子囊菌小圆孔壳属(Amphisphaerella),锥毛壳属(Coniochaeta)和座坚壳属(Rosellinia)的7个种及1个变种,即:忍冬小圆孔壳(A.xylostei),梭梭锥毛壳(C.haloxylonis),木生锥毛壳(C.ligniaria),粉被锥毛壳(C.pulveracea),毛锥毛壳(C.sordaria),附孢座坚壳(R.aquila),乳头座坚壳(R.thelena)及尖孢座坚壳大孢变种(R.apiculata var.macrospora)。其中,梭梭锥毛壳为新组合种。忍冬小圆孔壳,木生锥毛壳,乳头座坚壳及尖孢座坚壳大孢变种为我国新记录(属)种。这3个属的真菌新疆过去均未报道过,为新疆新记录属。
1993年03期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1 ] - 刘伟成;
本文报道采自东北地区的鸢尾柄锈菌一新变种和柄锈属一国内新记录种。新变种命名为鸢尾柄锈菌多孔变种[Puccinia iridis(DC.)Wallr.var.polyporis W.C.Liu var.nov.],区别于原变种的主要特征是其夏孢子小,芽孔5—7个,散生;而后者夏孢子较大,芽孔2—4个,赤道生。新记录种是短果茴芹柄锈菌(Puccinia pimpinellae-brachycarpae Tranzsch.et Ere-meeva),寄生在短果茴芹(Pimpinella brachycarpa Nakai)上。标本保存于沈阳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1993年03期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5 ] - 白云鹏;曾宪录;何显;
本文报道了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锐孔菌属(Oxyporus)一新种:长白锐孔菌(Oxyporus changbaiensis Y.P.Bai et X.L.Zeng)。本种在形态特征上与黄白锐孔菌[Oxy-porus cervino-gilvus(Jungh.)Ryv.]相近,但菌丝具有大量横隔膜,且孢子较宽;亦与宽边锐孔菌[Oxyporus latemaginatus(Dur.et Mont.)Donk]相似,但孢子较大,有时有菌盖,囊状体上部被以结晶。文中有拉丁文及中文描述。
1993年03期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6 ] - 赵文霞;郭英兰;
本文报道尾孢菌属的4个种和假尾孢属的5个种,其中有3个新组合:乌黑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fuliginosa(Ell.& Kell.)Zhao & Guo,comb.nov.],安息香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styracae(Chupp)Guo & Zhao,comb.nov.],水红木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viburni-cylindrici(Tai)Guo & Zhao,comb.nov.]和一个中国新记录。文中对新组合进行了简要描述并绘图。研究的标本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HPAF)。
1993年03期 19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6 ] - 葛起新;徐同;孙小桉;朱培良;
山茶灰斑病病原菌的正名为斑污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culans(Cda.)Nag Raj,山茶盘多毛孢Pestalotia guepini Desm.和山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guepini(Desm.)Stey.均为其异名。本文根据作者对自1978年以来采集的大量标本和分离菌株的研究,记述了斑污拟盘多毛孢的形态学、培养性状、致病性及寄主范围、电泳图谱等特征,并附有讨论。
1993年03期 20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41 ] - 吴文平;
座隔孢属(Toxosporiopsis Sutton & Sellar)为腔孢纲(Coelomycetes)之一小属,已描述2种。本文报道了该属产自中国的一个新种:中国座隔孢(Toxosporiopsis sinensisW.P.Wu)。新种生于胡桃(Juglans regia L.)枯枝上,它与已知种尖顶座隔孢(Toxosporio-psis capitata Sutton & Sellar)和大孢座隔孢(Toxosporiopsis macrosperma(Cavara)Sutton& Dyko)在子座大小,产孢细胞长度,分生孢子形态、大小,侧丝长度及其外围胶质鞘的有无等特征上差别极大,故另立新种。
1993年03期 205-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康振生;李振岐;商鸿生;J.庄约兰;R.罗林格;
本文应用电镜技术和细胞化学方法,对小麦条锈菌寄主胞间菌丝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有两种类型,即具隔膜菌丝和无隔膜菌丝。在胞间菌丝中,多核现象极为普遍。常规染色和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胞间菌丝的细胞壁由四层组成,隔膜由三层构成,细胞壁的内层与隔膜的外层相连,细胞壁和隔膜中含有蛋白质和多糖物质。隔膜的发育可分三个阶段,即隔膜突的形成,隔膜壁的延伸和隔膜孔结构的形成。本研究中还观察到胞间菌丝间的融合现象。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胞间菌丝的一些特征显然不同于其它锈菌。
1993年03期 208-213+257-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8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91 ] - 华启洪;华巍巍;李蕾;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L.:Fr.)Quél.],俗名云芝的人工培养的菌丝和野生的子实体进行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子实体由三种类型的菌丝(生殖菌丝、骨架菌丝、联络菌丝)组成。菌丝和子实体菌丝的细胞壁由两层结构组成。担子和担孢子的细胞壁由多层结构组成,至少有三层。菌丝顶端细胞的细胞质中有顶泡复合体(AVC)和顶体。菌丝细胞和子实体菌丝细胞都有桶状隔膜,在细胞质中有丰富的糖原贮存。担孢子与担子的小梗连接处出现初生壁溶化现象。
1993年03期 214-218+26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6 ] - 王玉万;潘贞德;李秀玉;李季伦;
本文研究了玉蕈在纤维废弃物上生长期间,培养基中主要成分的降解规律及有关的酶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玉蕈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能力较强,分解木素的能力很弱。因此,玉蕈是褐腐型木腐菌。2.纤维素是玉蕈子实体生长阶段的主要碳源。3.玉蕈生长期间可向培养基中释放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蛋白酶。酶活性在子实体生长阶段显著增加。进一步证明了子实体阶段酶活性增加与培养温度和子实体形成有密切关系。
1993年03期 219-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54 ] - D.N.佩格勒;T.W.K.杨;姚一建;
本文综述了香菇(Lentinula edodes)的分类历史,确认其在蘑菇目(Agaricales)Tricholomataceae科下的分类地位,并证实了它与多孔菌目(Poriales)Lentinaceae科的Lentinus属没有联系。根据《真菌、地衣汉语学名命名法规》,作者讨论了译为“香菇属”的Lentinus和“小香菇属”的Lentinellus两属的汉语学名问题,提出Lentinus的汉语学名应订正为“韧伞属”,Lentinellus为“螺壳菌属”。香菇所在的Lentinula属的汉语学名建议为“木菇属”。
1993年03期 226-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99 ] - 李多川;张天宇;吴竞爽;
聚类分析树状图上Alternarla与其相似属Ulocladium、Stemphylium的种明确地分为三个表观群。36个OTU's,23个链格孢属的种,进一步形成四个清晰的亚表观群,恰与椐分生孢子喙的特征而划分的组,即无喙组、假喙组、真喙组和锥状真喙组相吻合。本试验系统中,相似属间、种间和种内的相似性值是在具体试验条件下确定的。其意义在于通过对大量有用分类信息的综合比较分析,以相似性值的形式,为不同等级单位分类地位的确定提供相应定量化的标准,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一个分类单位.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将Alternariamali Roberts作为细链格孢的一个分化型,即Alternarin tenuis C.G.Nees f.sp.,mali。
1993年03期 232-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97 ] - 张克勤;S.高恩;T.巴巴拉;
本文报道捕食和寄生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和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的天敌真菌6属14种。其中Arthrobotrys candida A.cladodes var.macroides,A.musiformis,Monacrosporium cionopagum,M.doedycoides,Drechmeria coniospora,Harposporium crassum,H.lilliputanum,Myzocytium humicola和Verticillum coccospora为我国新纪录种。室内测定结果表明:GACA 1B(Arthrobotrys oligospora)、GACM 102(Monacrosporium doedycoides)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均具极高的捕食率,接种线虫7天后,捕食率达98%以上,接种20天后,捕食率均达100%。
1993年03期 240-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44 ] - 孙曾美;
<正> 本文报道我国裸胞壳属的两个罕见新记录种。这两个种按过去通用的Raper & Fennell(1965)分类体系都是以无性型曲霉属来命名的,按现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Voss et al.,1983;Greuter et al.,1988)已转移到有性型属或恢复了有性型的名称。对无性型则分别另予取名。皱褶裸胞壳图1Emerlcella rugulosa(Thom & Raper)Benjamin,Mycologia 47:680,1955.无性型:皱瓣曲霉
1993年03期 24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8 ] - 刘爱英;梁宗琦;
<正> Shimazu et al.(1988)用一株分离自中突金龟Amomala costata Hope的布氏白僵菌Beauveriabrongniartii(Sacc.)Petch分生孢子悬液,室内感染大绿丽金龟Amomala cuprea Hope幼虫,获得了虫草子实体并命名为布氏虫草Cordyceps brongniartii Shimazu。从而首次证明B.brongniartii便是C.brongniartii的无性型。作者于1990年7月在云南省昆明市郊,西山华亭寺下竹林中采到一种虫草,以长达15cm的根状菌索与深埋地下的蛹体相连(图1-A),其分离体为B.brongniartii。在室内以大米饭为基本成份的人
1993年03期 248-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67 ] - 白宏彩;王生荣;
<正> 1990年8月24日和1991年8月16日先后两次在甘肃省礼县上坪乡和中坝乡田间栽培的药用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叶上采到一种黑粉菌,经形态观察和查阅有关文献,确认该菌为什瓦茨曼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schwarzmaniana Byzova),国内迄今未见报道过(王云章1964;戴芳澜1979;刘惕若1984;郭林、惠友为1984),是我国的一个新记录种,现报道如下。孢子堆生于大黄叶片中,叶脉局部膨肿呈不规则结节状,叶背面呈近圆形,黄褐色斑块,直径约2—
1993年03期 25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7 ] - 刘杏忠;裘维蕃;缪作清;
<正> 食线虫真菌广布于世界各地,从Dtechsler(1933)开始研究以后,各国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Barron,1977;Gray,1987a),包括台湾(Chu & Hu,1964;Tsai & Huang,1975),而我国大陆近几年才有一些研究(Liu et al.,1993;何胜洋和葛启新,1987;余永年,1977;张克勤等,1991)。绝大多数捕食线虫真菌是广泛分布的,只有少数在局部地区报道,但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优势种类有所不同,如在英国Acrostalagmus obovatus和Harposporium anguilluiae是最多的(Duddington,1951)。
1993年03期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6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