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耀坚;李增智;
本文报道了采自福建南平尘白灯蛾的病原真菌新种:福建虫瘴霉(Furia fujianaHuang et z.z.Li sp.nov)该菌分生孢子单核,双囊壁,倒卵形,16.0-25.8 ×8.4-18.4μm,平均20.0×9.9μm,长径比1.5-3.0,平均2.0。次生分生孢子梨形,平均18.4×11.7μm。分生孢子梗棍棒状,二歧分枝或单枝。有假根和囊状体,基本等粗于孢子梗。假根不形成明显分化的固着器。休眠孢子光滑,20.3—22.8μm。
1993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0 ] - 林英任;刘和云;唐燕平;
在前一篇文章里,作者报告了我国南部地区松树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Chev.)的8个种。本文继续报道7个种,其中广西散斑壳(L.guangxiense Y.R.Lin)是新种,东方散斑壳(L.orientale Minter)为我国新记录种,乔松散斑壳(L.pini-excelsaeAhmad)等5种为国内已知种。另外,编制了中国南部地区松树上散斑壳分种检索表。
1993年01期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41 ] - 曾宪录;白云鹏;
本文报道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的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全缘孔菌属(Haploporus)一新种,即苦味全缘孔菌(H.amarus zeng et Bai)。作者在文中还对全缘孔菌属及其模式种的建立,命名和属的概念进行了讨论。模式标本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HBNNu)。
1993年01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5 ] - 杨祝良;臧穆;
在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滇、黔、川、藏)小奥德蘑属Oudemansiella的标本后,作者认为Pegler et Young(1986)所提出的本属的分类系统较为合理。本文报道该属10种4变种,其中3新种、1新变种和1新组合。新分类群是云南小奥德蘑Oudemansiella yunnanensisZ.L.Yang et Zang、粘小奥德蘑假根变种Oudemansiella mucida(Schrad:Fr.)v.Hoehn.vat.pseudorhiza z.L.Yang et Zang、膜被小奥德蘑Oudemansiella velata z.L.Yang etZang、杏仁形小奥德蘑Oudemansiella amygdaliformis Z.L.Yang et Zang;新组合是长根小奥德蘑双孢变种Oudemansiella radicata(Relh.:Fr.)Singer vat.bispora(Redhead,Ginns et Shoemaker)Z.L.Yang et Zang。新分类群有拉丁文及汉文描述,并有附图。全部标本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HKAS)。我国西南小奥德蘑属的种类相当丰富,约占世界已知种的1/3,除产于南美的刺孢组Sect.Dactylosporina外,其余各组在本区均有代表。区系组成主要以北温带成分为主,也有个别泛热带成分,而云南小奥德蘑、膜被小奥德蘑等可能是在喜马拉雅隆起、横断山脉形成和云贵高原抬升过程中逐步演化出来的特殊而年青的种类。
1993年01期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79 ] - 郭英兰;刘锡琎;
本文报道中国假尾孢属的17个种,其中有1个新种:香椿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toonae Guo & Liu,sp.nov.),10个新组合和6个中国新记录。对新种作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并绘图。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1993年01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7 ] - 吴文平;
本文报道了河北省具纤毛(setulae)分生孢子的腔孢菌(Coelomycetes)5种,它们隶属于多毛孢属(Polynema Lev.),星毛孢属(Stauronema H.Sydow,Sydow &Butler),刺杯毛孢属(Dinemasporium Lev.)和双毛壳孢属(Discosia Lib.)。其中多毛孢属和星毛孢属系国内新记录属。记载了一新种中国多毛孢(Polynema sinense w.-P.Wu)和一中国新记录种甘蔗星毛孢(Stauronema sacchari H.Sydow,Sydow &Butler)。在刺杯毛孢属和双毛壳孢属内共鉴定出3个种,它们是槭刺杯毛孢(Dinemasporium acerinum Peck),刚毛刺杯毛孢(Dinemasporium strigosum(Pets.:Ft.)Sate.)和双毛壳孢(Discosia artocreas(Tode:Fr。)Ff.)。文中对这些种进行了详细描述,新种有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藏于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1993年01期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4 ] - 王晓鸣;
在引起菜豆炭疽病的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sacc.et Magn.)Br.etCar.大量培养物中,发现一个在低温培养保存中丧失产生分生孢子能力而仅产生子囊壳的菌系。对其形态学、培养特征、单子囊孢子培养的研究及与有关种的形态比较结果表明,这个源于分生孢子的子囊菌培养物是菜豆小丛壳Glomerella lindemuthianum Shear。这个培养物经人工接种菜豆,再分离时首先产生无性态分生孢子,经数代培养又回复有性态,表明有性过程的产生是同宗配合的。这种有性与无性阶段之间的交替和联系,证明这是一个全型态真菌,即菜豆小丛壳G.lindemuthianum是无性态菜豆炭疽菌C.lindemuthianum的有性态。
1993年01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42 ] - 黄河;徐大雅;
对Phytophthora和Peronophythora所属12个种29株菌在液氮中保存5年零8个月至6年零3个月后检测证明有68.9%的菌种存活下来。但有些种未能存活,这些种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XH30),P.drechsleri(ATCC15428),P.erythroseptica(ATCC36302)与Peronophythora litchii(ATCC 34595)。即使存活的菌种也不一定每个保存的菌株与菌块都存活。说明在液氮中也有存活力下降的现象。除菌种本身耐深冻贮藏特性不同外,贮藏前菌种培养的旺盛程度明显影响存活。对一些菌的致病性测定证明长期保存后致病力维持不变。液氮保藏不失为保持菌种长期不变的良好方法,只是要严格按要求掌握,并对菌的耐冻力先行了解。
1993年01期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6 ] - 徐敬友;陆家云;方中达;
本文对槐生疫霉(Phytophthora robinicola)、掘氏疫霉(P.drechsleri)、樟疫霉(P.cinnamomi)、烟草疫霉(P.nicotianae)、棕榈疫霉(P.palmivora)及辣椒疫霉(P.capsici)等6种疫霉81株菌菌体可溶性蛋白质和酯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平板电泳研究。结果指出,种间蛋白质图谱差异明显,种内菌株间基本一致。就酯酶图谱来说,种内菌株间存在一定差异,但种间差异更为显著。因此,本试验进一步支持槐生疫霉新种的建立。同时表明,菌体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在疫霉种的鉴定和分类上具有重要意义,而酯酶电泳图谱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疫霉种的研究。
1993年01期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51 ] - 郭东川;吴诚华;李钟庆;
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红曲菌中,筛选得到一株高产红色素的红曲菌菌株(AS.3.4617)。经鉴定属于红色红曲菌(Monascus anka Sato).通过有机溶剂的萃取和两次硅胶柱层析,从该菌株中分离得到两种色素样品,高压液相色谱测定为纯色素样品。通过元素组成分析,核磁共振谱,快离子轰击,质谱和高分辨质谱分析确定,这两种色素与已知的六种红曲菌色素不同,为新发现的红曲菌色素,它们可能的分子式为:C_(25)H_(31)O_5N和C_(23)H_(27)O_5N。
1993年01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45 ] - 杨文玲;张凤珍;陈桂芳;
为进一步解决感染酵母样真菌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我们采用了一种快速、简便、准确鉴定和分类酵母样真菌的方法——纸片法,同时对纸片法与传统的方法(生长图谱法)进行了比较。217株酵母样真菌的鉴定结果准确率达100%,其中白念珠菌检出率最高155株占71.42%,为最常见菌,其次是热带念珠20株占9.22%,其它四种念珠菌16株占7.37%,还有分类及种未定酵母菌26株占11.98%。以上观察结果其检出率和国内外报道的资料相似。我们认为用纸片法鉴定酵母样真菌,操作过程简单易行、费用低廉、准确快速,可尽早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1993年01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9 ] - 罗毅;刘锋;杨进生;臧家仁;叶远森;李毓义;姜玉富;张乃生;王哲;
从致牛烂蹄病的稻草中分离的弯角镰孢菌菌株(Fusarium camptoceras)于1988年和1991年分两批接种玉米中,培养物用乙腈:水(3:1,v/v)提取,正已烷脱脂,Florisil色谱柱净化,经净化的提取液经电子捕获气相色谱(GC-ECD)、薄层色谱(TLC)分析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鉴定,证实了弯角镰孢菌可同时产生多种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弯角镰孢菌能同时产生这些代谢物,在国内外未见报道。
1993年01期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8 ] - 庄文颖;
<正> 晚生兰斯盘菌(Lanzia serotina(Pers.:Fr.)Korf & W.-y.Zhuang)是我国常见盘菌之一,过去所使用的Helotium serotinum(Pers.)Fr.是它的异名。据《中国真菌总汇》记载,该种已在陕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发现(戴芳澜,1979)。最近,我们又从河北、四川、云南采集到新鲜的子囊盘。这个种广布于世界其它地区,Dennis(1956)对欧洲的材料进行了描述,Dumont&Carpenter(1982)又对哥伦比亚及邻近地区的标本做了详细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
1993年01期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6 ] - 罗信昌;卯晓岚;
<正> 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分会于1992年8月16—18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理事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宣读和讨论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关于成立“中国菌物学会”的批件;讨论“中国菌物学会”成立大会的时间、地点及学会的组织机构和专业委员会的建立等。
1993年01期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正> 四通4S(Super Science Setting System)高级科技书刊编排系统,是专为科技类书刊文献的编排而设计的,排版功能实用性很强,采用即打即排的操作界面,直观形象,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书刊排版的难题。 4S系统具有文字、图片、数学、化学、乐谱、表格、杂志、造字等直观排版功能,可在24针打印机、不同精度激光印字机及激光照排机,输出与版式一致的样张,目前可提供包括宋、楷、黑、仿宋、魏碑、隶书、中圆、细圆、标宋等丰富的汉字字体。
1993年01期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