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 外生菌根的形态学、解剖学及分类学研究进展

    黄亦存;沈崇尧;裘维蕃;

    本文综述了外生菌根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评价了这些特征用于外生菌根分类的价值,同时指出各种类型的形态学特征和解剖学特征与其营养吸收的关系。这些特征包括了菌根的颜色类型及变化、形状及分枝方式、外伸菌丝的多少及特征、根状菌索有无及分化、菌核有无及特征、菌套内外表面的菌丝排列及分化,菌套的切面特征,丹宁层厚度及分化、哈氏网的菌丝排列及厚度等。较详细阐述了100多年来,人们为外生菌根分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并对各种分类方式作了简单的评价。

    1992年03期 169-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101 ]
  • 虫霉目新种和新记录

    李增智;樊美珍;秦才富;

    本文报道了虫霉目的一个新种和3个新记录种。新种叶蝉虫疫霉(Erynia cicadellisLi et Fan sp.nov.)是我国南方稻叶蝉虫霉流行病的病原之一,与近缘种飞虱虫疫霉[E.deiphacis(Heri)Humber et Ben-Ze'ev]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孢子较大,且不具有假根。蚜虫疫霉[E.aphidis(Hoffm.)Humber et Ben-Ze'ev]系世界不常见种,国内首次在陕西岚皋及福州的桃蚜上记录;飞虱虫疫霉和佩氏虫疫霉[E.petchii Ben-Ze'ev et Kenneth)皆系南方褐稻虱虫霉流行病的病原。

    1992年03期 182-187+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6 ]
  • 裸子植物上的三个小煤炱科新种

    胡炎兴;欧阳友生;宋斌;

    本文报道寄生在裸子植物上的三个小煤炱科新种。它们是(1)杉科上的杉木附丝壳Appendiculella cunninghamiae Y.X.Hu et B.Song,杉科是小煤炱科寄主的世界新记录;(2)罗汉松科上的竹柏生小煤炱Meliola podocarpicola Y.X.Hu et B.Song;(3)买麻藤科上的买麻藤生小煤炱Meliola gneticola Y.X.Hu。其形态特征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模式标本存放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1992年03期 18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5 ]
  • 散斑壳属一新种

    侯成林;刘世骐;

    本文报道了松树上散斑壳属(Lophodermium Chev.)的1个新种,即新疆五针松散斑壳(Lophodermium pini-sibiricum Hou et S.Q.Liu sp.nov.)。文中对该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汉文和拉丁文的描述。

    1992年03期 19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8 ]
  • 中国寄生云杉的顶裂盘菌及其无性阶段

    刘振坤;张新平;岳朝阳;燕美玉;王波;李新华;

    本文报道了寄生在云杉上的中国新记录种顶裂盘菌(Lophophacidium hyperboreumLagerb.);首次发现了这个种的无性型座壳梭孢属(Apostrasseria sp.),证实了融雪前病株针叶上有表生的菌丝和小菌核;查清了它是新疆云杉林中的广布种,引致云杉雪枯病;发现了新分布区,地理分布范围在75°—94°E,37°40′—49°N;发现了新寄主,多土的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 Ledeb.)和引进的青海云杉(P.crassifolia Kom.)、川西云杉(P.balfourianaRehd.et Wils.)。

    1992年03期 198-206+252-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4 ]
  • 盘菌一新种

    戴雨生;

    本文报道江苏省寄生在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上的盘菌新种Chloroscypha platycladu s Dai sp.nov.。对其形态特征给予汉文和拉丁文描述及显微照像。

    1992年03期 207-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7 ]
  • 斑痣盘菌科一新种——松生小鞋孢盘菌

    林英任;任玮;

    本文报道在云南省昆明市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上发现的斑痣盘菌科一新种,即松生小鞋孢盘菌(Soleella pinicola Y.R.Lin et W.Ren)。对该种作了拉丁文、汉文描述和图解。主模式标本保藏于安徽农学院林学系森林保护教研室。

    1992年03期 21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64 ]
  • 拟荠角孢属一新种——云南拟荠角孢

    郭英兰;刘锡琎;

    从云南省采集的飞机草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eupatorii-Odorati(Yen)Yen]一批标本中,我们发现其中一些常混有主要生于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叶毛上的另一种菌。经研究其形态特征,确定是拟荠角孢属(Alysidiopsis)一新种,云南拟荠角孢(Alysidiopsisyunnanensis sp.nov.)。本文对此新种作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并附形态图予以报道。

    1992年03期 213-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禾谷多粘菌游动孢子超微结构观察

    陈剑平;M.J.亚当斯;

    本文描述了寄生在大麦根部的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ed.的次生游动孢子的超微结构,包括核、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脂质粒、排泄泡、小囊、具膜小囊、核糖体以及鞭毛基体(Kinetosome)和鞭毛杆等细胞器。游动孢子中未见微体。同时也在电镜下观察了游动孢子接触和穿透根细胞时所形成的管腔(Rohr)和棘杆(Stachel)以及游动孢子穿透细胞壁的详细过程。

    1992年03期 216-220+250-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51 ]
  • 赤霉素产生菌藤仓赤霉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

    李武军;郑幼霞;王洪洲;陆小燕;

    生长在含2%甘氨酸的G培养基上的藤仓赤霉菌菌丝体,经二硫苏糖醇作预处理,其细胞壁对纤维素酶和溶菌酶的混合酶液敏感,它们的适宜浓度是纤维素酶1.5%,溶菌酶0.7%。在高渗液中酶解3—4小时,细胞壁被逐渐溶解并大量释放原生质体(约10~7/ml),再生率在50%以上。观察了在PDS液体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再生成菌丝体的方式,看到菌丝再生或者是单球直接生长或者是经过一次、两次或多次的细胞分裂。对原生质体进行X射线照射诱变和进行终代谢产物高抗性变种筛选,挑高产赤霉素菌株,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1992年03期 22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9 ]
  • 大丽轮枝菌毒素的脂肪组分对棉花致萎活性研究

    章元寿;王建新;方中达;

    用脂肪酶(37℃,6小时)水解不同致病力类型的5个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毒素中的脂肪组分。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水解后的5个菌株的毒素都不影响对棉花的致萎活性,说明毒素中的脂肪组分在对棉花的致萎作用中不占重要地位。

    1992年03期 229-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38 ]
  • 粉拟青霉异核性研究

    刘淼;武觐文;

    本文通过细胞核染色和遗传分析的方法证明了粉拟青霉的异核性。在遗传分析中采用酶解菌丝细胞壁及原生质体再生的方法,得到了组分同核体;同核体又配接重新形成了与原菌株性状相似的异核体。细胞核染色显示粉拟青霉分生孢子为单细胞多核,结合其它现象,证明了在其生活史中异核性是稳定的。表明该菌田间分离株是永久性异核体。这一现象与已报道的分生孢子为单核的虫生真菌异核现象不同,了解这一现象及其实质对认识该菌生理、菌种改良以及提高野外防治害虫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1992年03期 234-242+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41 ]
  • 马尾松和黄山松疱锈病病原及转主的研究

    方太升;刘世骐;

    <正>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和黄山松(P.hwangshanensis Hsia)疱锈病是皖西大别山区二针松枝干上的重要病害。早在五十年代末期就已于黄山地区的马尾松幼林内发现,近十年来又先后在霍山、金寨、岳西、太湖等县的马尾松和黄山松幼林中连续发生。发病率一般为5%左右,最高的达30%以上。有些受害严重的幼林,不得不全部伐除,并更换其他造林树种,因此给林业生产酿成了很大的损失。作者自1988—1990年在金寨、岳西等县对上述疱锈病病原及转主寄主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

    1992年03期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 ]
  • 一种短循环型鞘锈菌新记录

    潘学仁;薛煜;

    <正> 中国的鞘锈菌(Coleosporium)已报47种,全部为转主寄生长循环型生活史,性孢子和春孢子产生在松属(Pinus)针叶上,引起各种松针锈病,冬孢子产生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13个科上,其中生在菊科植物上的种类最多(戴芳澜,1979)。鞘锈菌的生活史类型多种多样,除了上述的长循环型生活史以外,还有缺夏孢型生活史以及短循环型生活史(Cummins,1983)。作者于1989年7月14日在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碧州大青山的偃松(Pinus pumila Regel)上采

    1992年03期 24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