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波,范黎,陶恺,李榆梅
本文报道了产于中国的花耳科Dacrymycetaceae的五个新种:小胶杯菌Femsjonia minor Liu et Fan sp.nov.,中国胶杯菌F.sinensis Liu et K.Tao sp.nov.,叶状假花耳Dacryopinax foliacea Liu et Fan sp.nov.,大孢假花耳D.macrospora Lin,Fan et Y.M.Li sp.nov.,以及湖南胶角菌Calocera hunanensis Liu et K.Tao sp.nov.。小胶杯菌与该属其它种的区别在于子实体小型、孢子分隔处缢缩且常具纵隔、不孕面光滑以及皮层菌丝多分枝且顶端膨大;中国胶杯菌与该属其它种的区别在于菌丝无锁状连合;叶状假花耳及大孢假花耳与本属其它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多隔的孢子(3个隔以上)。假花耳属这两个新种在宏观形态上非常相似,但大孢假花耳的孢子为35—40×10—12.5μm,具7—15隔;叶状假花耳的孢子为15—22.5×4.5—6.5μm,具3—7隔;湖南胶角菌的主要特征是担子果呈羊肚菌状,偶裂成分叶状,孢子具1薄壁的横隔。所有新种的主模式标本均保藏于山西大学真菌标本室。
1988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0 ] - 何绍昌,王英杰
本文报道贵州灵芝科(Ganodermataceae)24种,其中,灵芝属(Ganoderma Karst.)22种,包括一个新种:贵州灵芝(Ganodcrma guizhouense He);假芝属[Amauroderma(Pat.)Torrend]2种。所有研究的标本保藏于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1988年01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6 ] - 赵继鼎
树舌亚属是灵芝属(Ganoderma)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许多分类学家对这一类群真菌的分类有不同的处理,所以对它的分类地位时有变动。全面论述这一类群真菌的著作也比较少。现作者比较详细地研究了中国的本亚属标本,综合各国专家历年的论著,对于它的历史与分类地位,宏观与微观特性以及亚属的范围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有亚属描述和中国已知种检索表。另外报道了2新种(Ganoderma meijiangense Zhao sp.nov.;G.shangsienseZhao sp.nov.),1中国新记录和1疑问种。全部研究标本都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1988年01期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8 ] - 李兆兰,孙云汉
从青海省化隆地区采集冬虫夏草新鲜标本,经分离培养获一纯种,并经鉴定是隶属暗色孢科Dematiaceae的柱霉属Scytalidium Pesante,其形态特征与近似种——黄棕柱霉Scytalidium fulvum进行了比较,由于分生孢子量度及生活习性与黄棕柱霉有着明显差别,故定为一新种,命名为蝙蝠蛾柱霉Scytalidium hepiali C.L.Li sp.nov.该新种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迅速,25℃,培养10天菌落直径2.5cm。菌丝相互平排列成菌丝束。产孢细胞裂殖产孢,节孢子2型:(1)无色,透明,薄壁,圆柱形,桶形。(2)淡褐色,厚壁,椭圆形,桶形,亚球形。蝙蝠蛾柱霉在蛋白胨、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深层培养,26℃,20天。发酵液用乙醇抽提,减压蒸馏,甲醇溶解,过滤,减压浓缩,蒸馏水溶解,冷冻干燥。从1升发酵液中获虫草菌素制品50~70mg。从拮抗试验表明虫草菌素能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
1988年01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59 ] - 高向群
本文报导了分布在大兴安岭的10种黄梅属(Xanthoparmelia)地衣,很多文献曾报导过中国的菊叶黄梅(X.conspersa),但是魏江春(1983)根据形态及化学两方面研究的结果指出,文献中的菊叶黄梅实际上分别是暗腹黄梅(X.tinctina)和淡腹黄梅(X.mexicana)。本文作者在大兴安岭北部釆到了真正的菊叶黄梅。本文还包括5个中国新记录种,它们是贴生黄梅(X.hypopsila),线形黄梅(X.lineola),新墨西哥黄梅(X.novomexicana),黑黄梅(X.tasmanica)和离心黄梅(X.centrifuga)。
1988年01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卯晓岚
我国野生食用真菌种类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已知657种,132属,41科。其中担子菌620种,占总数的94.4%,子囊菌37种,占5.6%。有过栽培记载和试验或利用菌丝体发酵培养的约80种,32属,18科。目前大量人工栽培的约22种。上述食用真菌按其种数多少主要包括在白蘑科Tricholomataceac,红菇科Russul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侧耳科Pleurotaceae,珊瑚菌科Clavari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喇叭菌科Cantharellaceae,齿菌科Hydn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依繁殖生长的基物为主,将我国野生食用真菌的生态习性划分为五类。木生菌138种,粪生菌9种,土生菌128种,虫生菌12种,菌根真菌352种。
1988年01期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98 ] - 王加生,孙群
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评价了赤霉病麦毒素之一玉米赤霉烯酮的体内致突变效应。玉米赤霉烯酮的试验剂量为0,0.1,1.0,10.0,100.0mg/kg体重,以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各试验剂量组的微核发生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亦未发现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1988年01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7 ] - 阮一骏,陈立国,杨新美
本文比较了不同酶液、渗透压稳定剂、酶解温室及菌丝培养基成份等因素对木耳属(Auricularia)中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和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菌丝释放原生质体的作用及影响。用0.5%纤维素酶加0.5%蜗牛酶的混合酶液,以0.6M的MgSO_4为稳定剂,在34℃下可自两种菌丝体获得大量原生质体。对原生质体再生条件的研究表明,纤维二糖和菌丝体培养物浸提物对再生有明显促进作用,再生率达20%左右。本文还用VBL型荧光增白剂观察了菌丝脱壁以及原生质体细胞壁再生的过程。
1988年01期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6 ] - 罗信昌
从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和毛木耳(A.polytricha)的同一子实体弹射、分离30个单孢子并发育成单核菌丝体,各自分成3组,以10×10方式进行单核体两两配对。取两配对单核体交结处菌丝体块到新的平板上继续发育并插入无菌的盖玻片让其菌丝爬上。后利用双苯并咪唑(Hoechst 33258)染色,在萤光显微镜下逐块检查配对后菌丝体细胞中核的数目。如果出现双核,再加以检查锁状联合以验证,则为配对亲和。不亲和者仍为单核。根据配对行为进行不亲和因子分配决定其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木耳和毛木耳担孢子的性别是由一对遗传因子A.a所控制。属典型性二极性(bipolar)异宗结合。
1988年01期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47 ] - 李增智
<正> 由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学会筹办的全国首届虫生真菌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8月26—29日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召开,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教学和有关业务部门的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51篇,有38人作大会发言,广泛讨论了各主要虫生真菌类群,内容涉及到真菌形态分类、生态、生理、遗传,昆虫病理,农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及药用真菌等领域。我国虫生真菌的研究和应用自70年代以来有了较大的进展,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虫生真菌作为农林生态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生物防治的重要材料,对我国的农林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在当前环境及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加强虫生真菌的研究,不仅对学科发展,而且对于生产建设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虫草属的一些种还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根据当前国内外虫生真菌研究动向及存在的问题,在利用真菌防治害虫方面,应扩大资源开发,加强流行病学、遗传育种、发酵工艺、剂型和应用途径以及同其它防治手段的相容性研究,使虫生真菌在有
1988年01期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6 ] - 徐大雅
<正> 第三届全国食用菌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9日至13日在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举行。出席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列席代表和特邀代表共250余人,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84个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是我国食用菌工作者的一次空前盛会。会议由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联合主持。会议中还参观了食用菌研究所以及马陆、嘉西公社蘑菇种植厂。大会共收到论文300余篇,印发了《全国第三届食用菌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会议学术空气浓厚、安排紧凑,进行了大会与分组学术报告,开展了学术交流与讨论,内容包括研究综述、资源开发、遗传育种、制种技术、营养基质、栽培技术、生理生化、病虫防治、测试技术、贮藏加工、食菌保健等十一个方面。出席今年在西德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食用菌学术讨论会的六位代表也在会上介绍了情况,传递了食用菌科研成果的最新信息。为使我国早日跻身于世界食用菌强国之林,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会上宣布成立真菌学会下的“食用菌专业组”,组长:杨新美;副组长:卯晓岚、黄年来;组员:方自若、刘日新、毕志树、罗信昌、赵震宇、贺学洋。下届全国食用菌学术讨论会将于1990年召开。
1988年01期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