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 中国灵芝科的分类研究Ⅵ

    赵继鼎;张小青;

    本文是作者中国灵芝科的分类研究 V 的续篇。在过去作者除已报道了中国灵芝科71种和1变型外,本文又报道了4个新种。它们是:吊罗山树舌Ganoderma diaoluoshanense Zhao et x.Q Zhang;三明树舌 G.sanmi-ngense Zhao et x.Q.Zhang;桂南灵芝 G.guinanense Zhao et X.Q.Zhang;大瑶山假芝 Amauroderma dayaoshanense Zhao et x.Q.Zhang以上所引证的标本都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1987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2 ]
  • 广东小菇属的分类研究

    毕志树;李泰辉;郑国扬;

    本文报道了广东省小菇属 Mycena(Pers.ex Fr.)s.F.Gray 的21个种,其中新种3个,国内新记录种4个以及新组合1个。新种是鼎湖小菇 Myce-na dinghuensis Bi sp.nov.,近细小菇 Mycena subgracilis Bi sp.nov.以及亚长刺小菇 Mycena sublongiseta Bi sp.nov.。新组合为拟安络小菇 Mycena pseudo-androsacea(Bull.ex Fr.)Bi comb.nov;新记录种是:唯一小菇 Mycena insignis Smith,狭褶小菇 Mycena leptophylla(Pk.)Sacc.,粗糙孢小菇 Mycena trachyspora Rea 以及特洛伊小菇 Mycena,tro-jana Murr.。

    1987年01期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9 ]
  • 伊贝母葡萄孢盘(新种)的分类学研究

    李静丽;陈庆涛;

    在陕西省太白县采集到伊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的菌核病致病真菌,伊贝母葡萄孢盘 Botryotinia fritillarii-pallidiflori Q.T.Chen et J.L.Li sp.nov.新种。并报道了其形态特征及其与椭圆葡萄孢 [Botrytis elliptica(Berk.)Cooke]和驴蹄草葡萄孢盘(Botryotinia calthae Hennebert et Elliott)的区别。

    1987年01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2 ]
  • 中国腐霉属的生态和分布

    余永年;

    腐霉属 Pythium 真菌全世界已报道约100种。本文记载我国的腐霉45种,以及它们的生态及地理分布。腐霉喜栖息于富含有机质的潮湿土壤里,以菜园土中为最多,其次是大田土、水畔土和陵园土,干旱的沙质土、森林土和含盐碱的沼泽土一般均较少,最贫乏的是草丘土,如草原、牧场、山坡、荒丘及道旁等土壤。在我国的土壤中,以绚丽腐霉P·pulchrum 和瓜果腐霉 P·aphanidermatum 最为常见,其次是刺腐霉 P.spinosum、中国腐霉 P.sinense和卡地腐霉 p.carolinianum,而顶生腐霉 P.acrogenum、色孢腐霉 P.coloratum、壁合腐霉P.connatum 等10个种却较罕见,仅出现过一次。腐霉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以5—10cm 深处为最多。腐霉在土壤中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在我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中,北京发现的腐霉最多,已报道22种;河北、广东、云南省次之,各有13种;台湾省已记录12个种;山西省、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均仅发现一个种;而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迄今尚未见有腐霉报道。

    1987年01期 2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51 ]
  • 凤尾菇酯酶同工酶及其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陈都珍;成恒嵩;宓晓黎;

    本试验研究了凤尾菇酯酶同工酶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管栽培条件、采样部位和生长发育阶段如何,其酯酶同工酶酶谱基本相同,均有稳定的10条酶带,但它们的酶活性有所不同。在菌丝体生长阶段酶活性与生长天数有关。菌丝体生长4—20天时酶活性逐渐增强,尔后有所减弱。而子实体生长阶段从原基形成到菇体萎缩,酶活性则由强变弱。同时氨基酸含量也由高变低。

    1987年01期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56 ]
  • 胚芽鞘保存麦类白粉菌种的研究

    李清铣;陈厚德;王彰明;

    在大小麦感病品种的胚芽鞘大约长1—1.5cm 时接种白粉菌的分生孢子,置17—20℃的室温下20小时左右后,放入1—4℃的冰箱中保存。整个保存期间不加光照。30—40天后,胚芽鞘上长出白粉菌丝和分生孢子。经无病小麦苗接种试验,在3—4℃下小麦白粉菌保存110天、1—3℃下保存150天以上,胚芽鞘上的白粉菌分生孢子仍具有与盆栽麦苗上保存的分生孢子相似的侵染力。用胚芽鞘保存白粉菌种不需附加光照,方法简便,易于保持菌种纯度,保存期长。

    1987年01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液氮冻结法保藏毛霉目菌种的效果

    朱丽钊;李钟庆;

    本文报告了用液氮冻结法保藏毛霉目菌种的效果。对14属26种32株进行了液氮保藏试验,其结果慢速冻结孢子成活率高于快速冻结。用10%的甘油、10%的二甲基亚砜和蒸馏水作保护剂制成的孢子悬液,经慢速冻结后储存在液氮罐气态中二年,以甘油作保护剂的孢子成活率为90%,二甲基亚砜的为85%,蒸馏水的为79%。并检测了某些菌株的反丁烯二酸、蛋白酶、α-半乳糖苷酶、脂肪酶、果胶酶、葡萄糖苷酶等生理活性,结果冻结后的活性与冻结前相比,无明显差异。

    1987年01期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1 ]
  • 液氮保存曲霉菌种的效果

    谢玉梅;从兆海;

    本文报告了以蒸馏水、10%甘油和5%二甲基亚砜(DMSO)为保护剂,用液氮冻结法保存5种8株曲霉的效果,并检测了这些菌分别产生的亚甲基丁二酸、柠檬酸、蛋白酶和糖化酶的生理活性。这些菌在液氮气相(接近-150℃)中保存180天全部保持着生活能力,它们的培养特征和形态特征保留原来的形状。所测定的液氮保存8株菌种的生理活性,除两株糖化酶活力稍有降低外,其它菌株没有明显的变化。

    1987年01期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3 ]
  • 中国植物学会第二届全国真菌、地衣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

    <正> 第二届全国真菌、地衣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举行。出席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列席代表和特邀代表共160余人,来自全国25省、市、自治区,是我国真菌与地衣学工作者的一次空前盛会。会议由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学会主持。会议进行了大会与分组学术报

    1987年01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真菌、地衣汉语学名命名法规(1986年11月1日第二届全国真菌、地衣学大会通过)

    <正> 一、绪论国际植物学大会为各国植物学家、真菌学家及地衣学家提供了一个共同使用的、精确而简明的命名制度,即《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实践证明,这个命名法规在植物学科的发展中已经并将继续起到巨大作用。在我国,由于植物、真菌及地衣的汉名缺乏一个供大家共同使用的明名法规,致使植物、真菌及地衣在汉名命名方面存在着极大混乱。例如

    1987年01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0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