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 蚜虫的病原真菌新种——安徽虫疫霉

    李增智;

    1984年初冬在安徽长江南北大面积蔬菜的桃蚜种群中发生真菌流行病。病原鉴定为虫霉目新种安徽虫疫霉(Erynia anhuiensis Li sp.nov)。分生孢子梗二歧分枝;初生分生孢子单核,双囊壁,长椭圆形、长卵形或倒拟卵形,前二者大小为17.1—33.3×5.9—12.9μm(平均24.7×8.3),长径比2.0—5.4(平均3.0),后者12.6—30.8×8.1—16.5μm(平均22.7×11.6),长径比1.4—2.5(平均2.0);有囊状体及假根,假根有固着器。外休眠孢子球形,光滑,透明,直径22.1—31.9μm(平均26.6)

    1986年01期 1-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04 ]
  • 中国松疱锈病菌锈孢子表面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刘世骐;滕怀妹;

    中国10种松树的疱锈病菌锈孢子表面形态,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并进行比铰,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单维管束松类的五针松的红松疱锈病菌(Cronartium ribicola)为代表,包括华山松和西伯利亚红松;另一是以双维管束松类的云南松疱锈病菌(C. flaccidum)为代表,包括樟子松、油松、赤松、马尾松、黄山松、思茅松等。孢子表面突起的形状及环纹层次是识别这两种锈疱子的主要特征。

    1986年01期 7-9+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70 ]
  • 鸡(土从)菌一新种——大果鸡(土从)菌

    张正富;阮兴业;

    本种在形态上与鸡(土从)菌[Tcemitomyces albuminosus(Berk.)Heim]较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子实体大,单株独生,未见群生,盖表色泽不呈淡灰或淡褐,而呈煤褐色,菌柄基部色泽尤深,多呈黑褐色。担子孢子干缩处理后表面较平坦,不呈皱褶状凹凸。担孢子一端稍弯曲。菌肉在Melzer氏液下呈黑色而非橙红色,所以立为新种。

    1986年01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3 ]
  • 裴氏着色霉的扫描电镜研究

    王端礼;李若瑜;王晓红;王书合;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引起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的致病菌之一——裴氏着色霉(Fonsecaea pedrosoi)孢子的个体发生,除一级产孢细胞外,还有二级产孢细胞,喙枝孢型的分生孢子梗也可发育成为喙枝孢型的二级产孢细胞。

    1986年01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7 ]
  • 中国东北地区地卷属地衣的研究

    陈锡龄;

    本文作者根据前人的文献资料,对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1950年以来在东北地区所采集的1200余号地卷属地衣植物标本进行整理、研究,共报道23个种,其中8个种为东北地区新分布。本文包括属的特征、分种检索表、种的文献考证、生境、产地以及国内外的地理分布。

    1986年01期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3 ]
  • 酵母的不同显色法的研究

    李明霞;唐荣观;

    在多年采集分离酵母菌的基础上,本文报道其中43属的600多株主要与担子菌有关的酵母及其他酵母的DBB反应,其中某些菌以往尚未测定过,从而广泛比较了担子菌酵母、子囊菌酵母与某些类酵母的区别。此外在方法上,摸索了其他未见报道的重氮盐的显色效果,发现固红B盐对布掷孢酵母(Bullera Derx)的反应比DBB更灵敏。同时试验了热碱-乙醇处理细胞的快速DBB测试法,用此法测定某些疑难菌株,结果稳定,可大大缩短测试周期,并适用于多毛有气生菌丝的菌类。

    1986年01期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8 ]
  • 黑胶粉虱虫生菌的研究

    陈祝安;陈庆涛;

    扁座壳孢(Aschersonia placenta Berk.et Br.)是黑胶粉虱病原真菌,在寄主初龄幼虫期使用孢子悬浮液喷雾,个体容易感病,而且致死力较强。该菌最适生长温度24—26℃,暴发性流行季节气候条件多阴雨,相对湿度在85%以上。病原能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在自然界以感病致死虫尸为营养载体,粘附在叶面,不断形成分生孢子,产生再次侵染,对控制害虫虫口增长作用显著,是综合防治中不可忽视的生物因素。

    1986年01期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48 ]
  • 赤霉病麦中毒研究Ⅲ.赤霉病麦粗毒素的生殖毒理学研究

    胡卓汉;徐达道;

    赤霉病麦粗毒素为赤霉病麦的乙醇提取物,其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分别为11100 ppm和605ppm。家猫和鸽子的致吐剂量分别为300和400 mg粗毒素/kg体重。成年雌雄大鼠经口LD_(50)分别为8150和10550mg粗毒素/kg体重。1000mg粗毒素/kg体重经口给予未成年雌性大鼠,未见有雌激素亢进反应。将粗毒素含量0.01,0.1和0.5%的饲料喂养断奶Wistar大鼠210—301天,在此期间大鼠繁殖F1a和F1b两代仔鼠,并观察至断奶。在所有剂量组均观察到对生长、发育或生殖的程度不同地损害。本文讨论了赤霉病麦对大鼠生殖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1986年01期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赤霉病麦中毒研究Ⅳ.赤霉病麦粗毒素的致畸与致突变研究

    王加生;徐达道;

    通过酒精提取、丙酮浓缩,从天然带毒的赤霉病元麦中制备粗毒素。化学分析表明既含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含玉米赤霉烯酮。以此粗毒素0,125,250,500,1,000mg/kg体重于孕期7—16天连续灌胃授予Wlstar妊娠大鼠。结果发现:1,000mg/kg有明显的胚胎毒作用;250rag/kg以上有胎儿毒作用和致畸作用。另以不同浓度的粗毒素柱层析纯化物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纯品测试了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菌株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加与不加S-9混合液均有诱变性,但存在着一定的剂量-反应差异。

    1986年01期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92 ]
  • 棒孢灭蚊霉对两种蚊虫的致病性研究初报

    蔡保灵;

    <正> 棒孢灭蚊霉Culicinomycwe clavosporus Couch,Romney & Rao是Couch等1974年才建立的属和种,该菌在美国寄生于四斑按蚊Anopheles quadrimaculatus Say,在澳大利亚寄生于另一种按蚊A.amictushilli Woodhill and Lee(Sweeney et al.,1973);(Cooper & Sweeney,1982)。由于C.clavosporus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能保存较长时间;对人、畜的安全性方面,曾用此菌对老鼠、天竺鼠、绵羊、牛和两种野鸭进行试验,对健康均无任何影响,也没有血液和生化方面的变化,解剖观察亦未

    1986年0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