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 虫霉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地位

    李增智;

    虫霉是一群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它们具有显著的流行病潜力和适度的寄主专化性,是生物防治中正在开发的重要资源。虫霉目(Entomophthorales)分类一直较乱,本文介绍了目前较流行的新巴氏分类系统。在虫霉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一直在试用不同的田间应用方式。虫霉的培养和生产过去被认为很难,但近10年来进展较大,少数已可工业生产。我国虫霉研究起步较晚,最近在弗氏三孢霉(Triplosporium fresenii)的培养方面取得突破。虫霉的休眠孢子、分生孢子和菌丝皆可生产,各具利弊。除2种耳霉及一种蛙粪霉外,尚未发现其它虫霉在人和哺乳动物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1984年03期 12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91 ]
  • 冠耳霉的分离和鉴定

    黄耀坚;陈少毅;白育龄;吴志远;

    本文报道了在福建南平发现的感染毛蠓(PsycAoda sp.)成虫的冠耳霉(Conidiobolutcoronatus)有关分离、培养和鉴定等工作。在虫尸上,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梨形,大小13.6—30.6×13.6—20.4μm,平均23.6×16.8μm。未见囊状体、假根及休眠孢子。易于人工培养。在培养基上初生分生孢子球形,直径26.4—49.6μm,平均37.8μm。初生分生孢子容易萌发,形成次生分生孢子、以及三生分生孢子、四生分生孢子。许多小型分生孢子外生于初生分生孢子上,卵形,平均大小16.5×13.2μm。分生孢子还可以转化成长柔毛分生孢子。

    1984年03期 141-144+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9 ]
  • 块状耳霉的分离、鉴定、培养和寄主范围

    武觐文;王德祥;

    1981年自感染真菌的扁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虫尸上分离到一株虫毒菌,经鉴定是耳霉属的块状耳霉(couidiobolus thromboides Drechsler)。该菌易于分离和培养,在培养基上可形成大量休眠孢子,休眠孢子容易萌发,六天中萌发率达53%。经试验该种虫霉可以感染多种蚜虫,是一种有希望制成杀蚜菌剂的真菌。

    1984年03期 145-14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7 ]
  • 紫红曲有性阶段的研讨

    鲍运生;

    紫红曲因在其菌丝体及孢子生长过程中,具有合成某些药用及色素物质功能而被重视。这些物质在东方国家中早被用于医疗及食物染色方面。本文在阐明该菌闭襄壳内数目众多的子囊孢子系来自多数子囊,其子囊壁在发育早期即已消失。具8个子囊孢子的单一子囊的确时有发生,所以红曲属名拉丁文原意“单一子囊”,虽然有时极易被置凝,但基本是正确的。此菌之另一显著特性为一次性结合可产生多数产囊丝钩及发育后的闭囊壳。此现象导致孢子形成以子囊孢子数目远超过分生孢子。

    1984年03期 149-15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银耳科的两个新种

    彭寅斌;

    本文报道了银耳目银耳科的两个新种——版纳拟黑耳(Exidiopsis banlaensis Peng sp.nov.)和勐仑银耳(Tremella menglunensis Peng sp.nov.)。其形态特征,前者与铅灰拟黑耳(Exidiopsis molybdea)接近,后者近似银耳(Tremella fucilormis),但子实体甚小而生于钢色炭团菌的子座和子囊壳上。对这两个新种进行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

    1984年03期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1 ]
  • 假丝酵母一新种——北京假丝酵母

    乐静珠;潘云英;

    本文研究了一株从水果表皮分离到的假丝酵母,它与至今已发表的所有已知假丝酵母均不相同,定名为北京假丝酵母(Candida beijingensis)。

    1984年03期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2 ]
  • 棒孢菌属四个新种

    郭英兰;

    本文报道了棒孢菌属四个新种,即女贞棒孢(Corynespora ligustri Guo,sp.nov.),茉栾藤棒孢(C.merremiae Guo,sp.nov.)鸡血藤棒孢(C.millettiae Guo sp.nov.)和蔓荆子棒孢(C.viticis Guo,sp.nov.)。文中对各个新种作了汉文描述和附图,并有拉丁文描述和特征简介。模式标本收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1984年03期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2 ]
  • 菌根真菌在红壤中对柑桔吸收磷肥的研究

    唐振尧;张清华;何首林;

    接种一种球囊霉 Glomus sp.编号 CC-1于红壤中,使酸桔和枳实生苗的根系感染形成泡囊丛枝内生菌根。应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标记的可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来研究菌根真菌对柑桔吸收磷肥的作用。放射性宏观自显影和显微自显影表明菌根真菌加强了柑桔对两类磷肥的吸收。放射性测量和化学分析证明有菌根柑桔实生苗的地上部含磷量以及从红壤中和从肥料中吸收的磷量比无菌根的增多,有菌根实生苗的生长反应也较好。

    1984年03期 17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60 ]
  • 各种酵母菌经超低温冻结和融化后的反应

    李钟庆;元伟;

    本文报告用液氮超低温(-196℃)冻结和融化后,对酵母菌的影响。34种酵母菌经慢速(冷却速度为1℃/min)冻结后细胞成活率普遍高于快速(冷却速度为450℃/min)冻结。10%甘油和10%二甲亚砜比水在冻结中呈现出显著的保护作用。冻结保藏4个月后,细胞成活率都在11%以上,最高达97%,平均70.4%,而水,最低者仅0.4%,最高87%,平均46.5%。所观察的白地霉 Geotrichum candidum As 2.361,椭圆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var.ellipsoideus AS 2.541,八孢裂殖酵母 Schizosaccharomyces octosporus AS 2.1148,其细胞在冻结过程中的形态,最初质壁分离,继之整个细胞收缩,而融化后则可复元.解脂假丝酵母 Candida lipolytica AS 2.1207和2.1405经冻结48小时以上,融化后的细胞悬液直接接种培养后检测脂肪酶活力;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tsiae AS 2.399和椭圆酿酒酵母 As 2.541冻结48小时后乙醇发酵力;异常汉逊酵母 Hansenula auomala AS 2.300和 AS 2.470冻结后形成乙酸乙酯的能力,都无明显的减退,而且以甘油作保护剂的细胞,较未经冻结者呈现出稍强的活力。就代谢产物而言,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发酵液,乙醇或乙酸乙酯都是很纯的终产物。嗜渗压的固囊酵母 Citeromyces matritensis AS 2.1401和汉逊德巴利酵母 Debaryomyceshansenii AS 2.45冻结后的细胞耐 NaCl 的能力无改变.冷冻真空干燥法保藏菌种,适合的菌类较广,是久经考验的方法。但是对于酵母菌冻干后细胞成活率平均为8.6%,而超低温冻结24小时细胞成活率平均为86.7%,大了10倍。

    1984年03期 178-18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5 ]
  • 第三届国际真菌学会议简介

    臧穆;

    <正> 第三届国际真菌学会议[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ycological Congress(IMC_3)]于1983年8月28至9月3日在东京召开。从1977年在美国坦帕(Tampa)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真菌学会议以来,相隔近六个年头。这一期间真菌学的进展是很快的。参加第三届会议的人据说近八百人,可谓老少兼集、群贤毕至,提交大会的论文不下720篇,真是文章浩

    1984年03期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