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学泰;张译丹;蒋长生;张晋铭;刘丽娟;
橙脐菇属Haasiella是蜡伞科Hygrophoraceae下一罕见的属,此前该属仅含2个欧洲种,分别为H. venustissima和H. splendidissima。本文对8份采自中国甘肃省连城自然保护区的标本进行了系统发育学和形态学研究,结果证实这些标本属于橙脐菇属,代表了1个新物种,命名为中华橙脐菇H. sinensis。该种形态与欧洲种相似,子实体小型,菌盖呈浅橙色,成熟后中央凹陷呈脐状,担孢子经甲酚蓝染色后呈红色;与后者的主要区别是菌丝具锁状联合,同一子实体具有1个、2个和4个小梗的担子,子实体生于林中腐殖土上。
2023年09期 v.42 1838-1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宋寒冰;刘敬;图力古尔;
锥盖伞属Conocybe和小鳞伞属Pholiotina界限不明确,在分类上存在混乱。本研究基于中国材料,明确该2属分类学特征,并探索属下等级划分:确认我国锥盖伞属37种,其中白色组sect. Candidae 3种;赭小皮伞组sect. Ochromarasmius 1种;具毛组sect. Pilosellae 10种,含3个中国新记录种,即毛柄锥盖伞Conocybe velutipes、条斑锥盖伞C. moseri和双孢锥盖伞C. bisporigera;锥盖伞组sect. Conocybe 17种,含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刺毛锥盖伞C. echinata、短柄锥盖伞C. brachypodii;混杂组sect. Mixtae 6种。小鳞伞属18种,其中疣孢组sect. Verrucisporae 2种,其中糙孢小鳞伞Pholiotina dasypus为中国新记录;过渡组sect. Intermediae 2种;小鳞伞组sect. Pholiotina 6种;被外菌幕组sect. Vestitae 3种,齿缘小鳞伞Ph. serrata (T. Bau&J. Liu) T. Bau et H.B. Song为新组合;蓝色组sect. Cyanopodae 2种,其中蓝柄小鳞伞Ph. cyanopus为中国新记录种;被毛组sect. Piliferae 3种,其中喜粪小鳞伞Ph. coprophila为中国新记录种。编制了我国锥盖伞属和小鳞伞属的分属及属下分组、分种检索表,对新记录种进行形态学描述及绘制线条图,并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法基于ITS1、5.8S和ITS2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旨在探明该2属与其他相关类群之间可能的系统发育关系。
2023年09期 v.42 1848-1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辛琪;Tom Hsiang;李玉;朱兆香;刘淑艳;
望天鹅自然保护区位于长白山南坡,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本研究对望天鹅自然保护区中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作者于2019-2021年在该保护区内共采集大型真菌1 425份。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方法鉴定出大型真菌161种,隶属于2门7纲17目48科101属,其中包含1个中国新记录种帝王鹅膏Amanita regalis。该保护区内的大型真菌优势科(物种数≥10)为4个,轴腹菌科Hydnangi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小菇科Mycenaceae和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含48种,占该保护区物种总数的29.81%。优势属(物种数≥5)为5个,分别是小菇属Mycena、乳菇属Lactarius、红菇属Russula、靴耳属Crepidotus和湿伞属Hygrocybe,含31种,占该保护区物种总数的19.25%。对不同生态类型的大型真菌进行统计,发现针阔混交林型特有种为65种,阔叶林特有种15种,针叶林特有种20种,3种林型共有种为25种。α多样性指数显示在所调查的3种林型中,针阔混交林型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针叶林型物种分布最均匀。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价值评估表明,保护区内有食用菌59种,药用菌42种,食药兼用菌26种,毒菌27种。以上研究结果将为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9期 v.42 1876-1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敏奇;闫兴富;任玉锋;周立彪;邓晓娟;
为探究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组成成分,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保护区内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下的大型真菌进行调查,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分析其物种组成和地理区系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679份,经鉴定隶属于2门11纲16目40科83属230种,其中子囊菌门4纲6目8科10属21种,担子菌门7纲10目32科73属209种。优势科有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伞菌科Agaricaceae、小菇科Mycen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和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占物种总数的55.65%;优势属有18属,分别为小菇属Mycena、丝盖伞属Inocybe、马鞍菌属Helvella、乳菇属Lactarius、香蘑属Lepista和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等,占物种总数的51.30%。对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价值进行评估,保护区内共有食用菌42种、药用菌4种、食药兼用菌11种、毒菌17种,其中部分种类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在2172 m的华北落叶松林下大型真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该保护区属的区系地理成分有4个分布型,以世界分布成分为主(49.40%),其余依次是北温带分布成分(39.76%)、泛热带分布成分(2.41%)和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成分(1.20%),具有明显的温带区系特征。
2023年09期 v.42 1889-1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于健;周洪敏;满孝武;陈佳佳;
为了研究树干木质部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本研究分别采集了长白山北坡红松Pinus koraiensis (hs)、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ys)和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lys)的树芯15份,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3种树种不同树龄组的木质部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及其群落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龄组的木质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显著(真菌A组<B组;细菌A组<B组),且3个树种木质部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真菌hs>ys>lys;细菌hs>lys>ys)。木质部微生物的优势菌门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差异分析表明,不同树种和不同树龄组的木质部优势属存在显著差异,属水平线性判别分析[line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 effect size, LEfSe]共检测到10个真菌指示类群和40个细菌指示类群,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中的真菌群落和红松中的细菌群落具有较强的指示性。
2023年09期 v.42 1906-1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浩然;李忻洋;刘珍;刘世红;刘可欣;董盈;王玉龙;
蛹虫草菌株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极易退化。本研究选取5株蛹虫草菌株作为出发菌株,基于单孢分离和显微技术从每株出发菌株中获得50株单孢菌株。通过PCR方法对单孢菌株进行交配型类型鉴定,全部为单一交配型单孢菌株,且不同出发菌株分离得到的MAT1-1和MAT1-2交配型单孢菌株比例差异较大,分别为27:23、34:16、42:8、28:22和7:43。从不同出发菌株获得的单孢菌株中随机选择MAT1-1和MAT1-2交配型单孢菌株各5株(共计50株),进行菌落直径、产孢量和虫草素含量测定。与出发菌株相比较,14株单孢菌株菌落直径具有显著差异(其中10株显著减小),24株产孢量具有显著差异且全部下降,29株单孢菌株虫草素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21株显著下降)。进一步,将50株单孢菌株连续继代培养,测定菌株菌落直径、产孢量和虫草素含量,计算第七代与第一代比值评估菌株性状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相比较,14株单孢菌株菌落直径比值具有显著差异且全部增加,41株单孢菌株产孢量比值具有显著差异(其中40株显著下降),44株虫草素含量比值具有显著差异且全部下降。本研究表明同一菌株中的不同单孢菌株个体之间,在生长、产孢和次级代谢产物含量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单孢菌株的继代培养性状稳定性比出发菌株差。
2023年09期 v.42 1918-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传华;杨惠麟;曾玉洁;王业红;彭洪林;
为了揭示我国不同蜜环菌Armillaria的木腐特性,本研究以我国8个蜜环菌种为材料,采用蜜环菌液接种1 cm~3的枹栎Quercus serrata木方,置于23℃下培养60 d和120 d,采用重量法、Klason法、硫酸水解法和盐酸水解法测定木材质量、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研究各蜜环菌株的木腐能力及差异性。结果表明,各蜜环菌种对枹栎木质量损失率排序为:CBS M(A.borealis)>CBS A(A.sinapina)=CBS J(A.qinii)=CBS H(A.bruneocystidia)=CBS F(A.sinensis)=CBS B(A.gallica)>CBS N(A.violacea)=CBS D(A.ostoyae);木质素的分解能力排序为:CBS M=CBS A=CBS J>CBS H=CBS B=CBS F>CBS N>CBS D;纤维素降解利用率排序为CBS H=CBS A>CBS B>CBS J>CBS F>CBS D>CBS M>CBS N;半纤维素分解能力排序为:CBS M>CBS J>CBS H=CBS A=CBS F=CBS N>CBS B>CBS D;木质纤维素总量消耗排序为:CBS H>CBS A>CBS J>CBS B>CBS F>CBS M>CBS D>CBS N。我国主要蜜环菌的木腐能力在木腐真菌类群中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在蜜环菌属内,各菌种之间腐朽能力的多样性表现为对凋落物不同组成降解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和腐朽类型的可变性,其形成的原因可能与其适应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有关。本研究可为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的降解和碳循环的机理提供部分理论指导,同时为我国天麻栽培蜜环菌选育提供参考。
2023年09期 v.42 1929-1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马延莉;宋婷婷;范丽军;李春霖;张永志;聂晶;袁玉伟;
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凭借较高的营养价值,作为特色农产品在我国广泛种植。采用不同基质(杂木屑、甘蔗渣和棉籽壳)栽培黑木耳,研究黑木耳产品营养成分、质构特性以及稳定同位素之间的特征差异。利用国家标准、质地多面分析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其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和稳定同位素进行特征差异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以棉籽壳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黑木耳的氨基酸、灰分含量最高,以甘蔗渣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黑木耳蛋白质、粗多糖、总糖含量最高,以杂木屑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黑木耳粗纤维含量最高,差异显著(P<0.05)。黑木耳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以甘蔗渣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黑木耳最优。不同培养基质黑木耳样品的稳定同位素比率差异显著,其中甘蔗渣基质栽培黑木耳中δ~(13)C、δ~(15)N、δ~2H和δ~(18)O最高,棉籽壳基质栽培黑木耳中δ~(34)S最高。不同培养基质栽培的黑木耳营养及质构特性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试图阐明不同栽培基质的黑木耳子实体的稳定同位素、营养及品质的差异,可为黑木耳地域和品质鉴别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
2023年09期 v.42 1942-1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年港;刘凌云;朱姝蕊;程国辉;王辛;张兆娟;李长田;
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全日光栽培模式下,在出耳期持续的光照刺激使菌丝处在不适宜的生长环境。本研究采用不同遮光程度的黑菌袋,设置CK(正常菌袋,0%遮光)、T1(50%遮光)、T2 (70%遮光)和T3 (90%遮光)共4个处理,分析黑木耳菌丝在不同遮光程度下对黑木耳子实体的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和菌丝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在遮光处理下黑木耳原基形成时间相对缩短、出耳整齐、未出芽数减少,各处理第一茬产量呈显著性差异,CK处理为22.09 g,T1处理为25.20 g,T2处理为25.35 g,T3处理为25.58 g;遮光处理下不同时期菌丝的漆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及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CK处理,在采收期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的含量低,同时保持着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activity,CAT)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含量低,缓解了对机体的损伤,与CK处理呈显著性差异,其中T1处理和T2处理表现较好;遮光处理下子实体的粗蛋白含量、氨基酸含量较高,CK处理的粗脂肪含量较高,各处理存在差异。本研究重点讨论黑木耳菌丝在出耳期持续光照胁迫对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为黑木耳栽培提供一种更高效的栽培方式。
2023年09期 v.42 1953-1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周礼;庄文颖;
纤维素是由β-1,4糖苷键链接而成的葡萄糖单体聚合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一类易获取且廉价的可再生资源。自然界含纤维素材料的利用和处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筛选产纤维素酶的优良菌株并实现纤维素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是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农业领域(养殖、能源、纺织等)。因此,实现高效低成本的纤维素酶生产成为研究和发展的目标。木霉属真菌是重要的纤维素酶产生菌,具有产酶量大、酶系全和酶活性高等优点,分泌的胞外酶易于工业生产中的分离提纯。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积累和保存的25种木霉150个菌株为材料,通过刚果红平板法筛选、滤纸酶活测定和天然纤维素降解等测试,筛选出14株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菌株(优于对照菌株里氏木霉QM9414),从中选取3株进行最佳产酶条件探索,如接种量、吐温80添加量、发酵培养基pH值等。初步测试结果表明,贵州木霉菌株8705在20℃条件下、摇瓶发酵9 d、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中产酶效果最佳,其上清液酶活可达到6.63 IU/mL。通过优化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培养基成分配比等发酵条件,为资源利用打下物质基础并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9期 v.42 1966-1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1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贾景辉;刘志强;王雨曦;魏玉莲;袁海生;
本试验研究了槐生拜尔孔菌(槐耳)Vanderbylia robiniophila大米固体发酵物中的甾体类化合物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色谱法分离纯化槐生拜尔孔菌发酵产物,利用质谱(mass spectrometer, MS)、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得到10个甾体类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isocyathisterol (1)、fortisterol (2)、7α-methoxy-5α,6α-epoxyergosta-8(14),22-diene-3β-triol (3)、(3β,5α,6β,22E)-6-methoxyergosta-7,22-diene-3,5-diol (4)、citreoanthrasteroid B (5)、(22E,24S)-5α,8α-epidioxy-24-methyl-cholesta-6,9(11),22-trien-3β-ol (6)、(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 (7)、5α,6α-epoxy-3β-hydroxy-(22E, 24R)-ergosta-8,22-dien-7-one (8)、calvasterol A (9)和phomopsterone A (10),均是属内首次分离获得。对化合物1–10进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测定,其中化合物1抑制酪氨酸酶的IC_(50)值为(25.46±3.86) μmol/L,化合物3抑制酪氨酸酶的IC_(50)值为(31.58±4.65) μmol/L,其活性优于阳性药熊果苷[IC_(50)值为(58.17±6.09) μmol/L],可作为黑色素瘤新药制剂开发的候选化合物。
2023年09期 v.42 1981-1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