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 AM真菌种间差异对枳壳生长及耐热性效应的研究

    杨晓红,曾斌,李新国,孙中海

    用地表球囊霉、莫西球囊霉、珠状巨孢球囊霉及其混合菌剂接种无菌根枳壳幼苗进行盆栽试验,25℃培养4个月,观察对枳壳菌根形成和营养生长的影响,在40℃高温胁迫30d,调查分析菌根枳壳的耐热性。试验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根系形成了20%~80%的菌根侵染率;菌根枳壳的苗高、苗质量、节间长、茎基粗、须根数量和须根长度等营养生长显著增加;叶片中的SOD,POD活性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强,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叶片中的MDA含量降低,膜透性显著变小,枳壳苗的耐热性显著提高;但是,AM真菌在促进枳壳苗菌根化、营养生长和提高耐热性方面存在着种间差异,地表球囊霉、莫西球囊霉、珠状巨孢球囊霉、混合菌剂与枳壳根系形成丛枝菌根的侵染率依次为20.4%±1.2%、61.8%±3.4%、85.7%±2.7%、83.3%±2.2%,促进枳壳苗营养生长提高枳壳苗耐热能力的AM真菌依次为:地表球囊霉<莫西球囊霉<珠状巨孢球囊霉<混合菌剂,认为珠状巨孢球囊霉和莫西球囊霉是枳壳耐高温胁迫菌根化育苗的重要优良菌种。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92 ]
  • 尖角突脐孢菌在稗草和水稻上的萌发和侵染行为比较研究

    杨敏,李健强,倪汉文,刘西莉,王琦

    本试验结合曲利苯兰和荧光素钠两种染色方法的优点,从显微角度研究了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两个菌株X-27和HN-14在稗草和水稻上萌发和侵染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寄主稗草上,接种4h后尖角突脐孢菌孢子开始从一端或两端萌发形成初生芽管;10h后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在寄主表面,两端萌发的孢子约90%一端败育,仅一端形成成熟附着胞;在接种后24h内成熟附着胞形成率与接种时间成正相关,24h后趋于稳定;16h后在成熟附着胞下方受侵染的细胞内指状吸器开始形成,随后发育为掌状吸器;接种36h后菌丝在组织表面扩展形成网状,同时稗草叶片上显现叶斑病症状,部分菌丝能在细胞间蔓延扩展。在非寄主植物水稻上,同样观察到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但是萌发起始时间滞后大约4h,初生菌丝分枝明显减少,且未能观察到附着胞和吸器的产生。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4 ]
  • 几种诱导黑麦草Loliump erenneL.内生真菌产孢的方法

    王静,任安芝,谢凤行,魏宇昆,高玉葆

    从黑麦草Lolium perenne5个栽培品种中分离、纯化得到6株形态稳定的内生真菌,它们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均不产生分生孢子。通过在PDA和MEA培养基上进行预培养、扫刷营养体、近紫外光照射以及在菌丝体上放置宿主植物等诱导方法,使其中5株真菌不同程度产生了分生孢子,通过分生孢子的形态成功鉴定了黑麦草内生真菌。实验证明通过诱导内生真菌产孢的方法并借助形态学依据来鉴定无性的内生真菌是可行的。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23 ]
  • 中国弯孢属的分类研究II(英文)

    张猛,张天宇

    报道弯孢属的两个新种,柱弯孢Curvularia cylindrica和拟棒弯孢Curvulariatra chycarpi,前者生于葱Allium fistulosum上,后者生于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上。柱弯孢的分生孢子柱状细长,4个隔膜,这是区别于其它种的显著特征。拟棒弯孢的形态与棒弯孢C.clavata B.L.Jain近似,但是其分生孢子明显的大于后者。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0 ]
  • 江苏省云台山白粉菌研究 V. 白粉菌的一新变种和一新记录种

    刘铁志,于守荣

    报道了白粉菌目的一个新变种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新变种:苋生蒙加拉白粉菌Erysiphemunjalii var.amaranthicola,寄生在苋科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上;新记录种:山田叉丝壳Microsphaera yamadai,寄生在鼠李科拐枣Hovenia dulcis上。新变种有中文和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4 ]
  • 中国南方内生拟盘多毛孢(英文)

    韦继光,徐同,郭良栋,潘秀湖

    采集并鉴定了我国南方8科17种植物的内生拟盘多毛孢23种,其中4个过去归在盘多毛孢属的种重组到拟盘多毛孢属中,它们是布氏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briosiana,、芍药生拟盘多毛孢P.paeoniicola、亚角质拟盘多毛孢P.subcuticularis和窒息拟盘多毛孢P.suffocata,并对这4个新组合进行了重新描述和图解,其它19种列出名录。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9 ]
  • 中国歧裂灰包属Phellorinia Berk.的研究

    范黎,刘虹

    根据对产于中国的材料的研究,作者认为歧裂灰包属Phellorinia应包括2个种,歧裂灰包P.inquinans和球果歧裂灰包P.strobilina,对这2个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绘图,并给出了该属种的检索表。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致病性分化及其RAMS分析

    段会军,张彩英,郭小敏,李喜焕,马峙英

    本文对50个西瓜枯萎病菌株,(其中46个来自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唐山等12个西瓜种植区的代表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RAMS(Random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s)扩增和致病类型与RAMS类群的相关性分析。根据鉴别寄主对不同菌株的抗感反应,将50个菌株划分为3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即0号、1号和2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18%、64%和18%;21个RAMS引物对供试菌株扩增出18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34条,占总带数的71%。基于RAMS标记聚类分析,50个菌株被划分为3个类群(RAMSGroups,RGs)。RGI包含来自不同地区的41个菌株,以1号生理小种为主(32个),占该类群的78.1%;RGII包括来自保定、唐山和新疆的3个菌株,均为0号生理小种;RGIII包括张家口、石家庄、保定等地的6个2号生理小种菌株。RAMS类群与生理小种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关系不明显。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2 ]
  • Acremonium hansfordii,一中国新记录种及其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研究

    郭永霞,刘庆洪,王贺祥,王有智

    Acremonium hansfordii是中国一新记录种,在PDA平板上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通过95%乙醇提取、YPR-Ⅱ型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乙酸乙酯萃取、沸点30-60℃石油醚沉淀等方法从Acremonium hansfordii菌丝体分离纯化出具有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化合物枝顶孢素(acremonin),并得到结晶。acremonin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的IC50为0.095μg/mL,热稳定,121℃灭菌30min抑菌活性保留91.9%,pH4-9稳定。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64 ]
  • 人工栽培铁皮石斛菌根的细胞学研究

    邢晓科,郭顺星,陈晓梅,孟志霞

    从细胞学水平上研究了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的菌根特征。结果表明:真菌与铁皮石斛根成功地形成了菌根,真菌菌丝穿透根被细胞,并在根被的某个细胞中定殖,然后经由外皮层的通道细胞进入皮层薄壁细胞;皮层薄壁细胞层正是真菌与植物体相互作用的活跃部位;真菌侵染大多数的皮层薄壁细胞,并不能侵染内皮层及中柱细胞,从而使根仍然保持生活力。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81 ]
  • AM真菌DNA的提取与PCR-DGGE分析

    龙良鲲,羊宋贞,姚青,朱红惠

    分别从丛枝菌根(AM)真菌的单孢、宿主植物根系及土壤样品中提取DNA,对AM真菌的18SrDNA中NS31/Glol区进行Nested PCR特异性扩增,表明Nested PCR能很好地以微量DNA为模板扩增出目标产物;对扩增产物进行DGGE电泳,3种样品表现出不同的DGGE指纹图谱特征。本文认为,将Nested PCR与DGGE技术相结合,可以成为AM真菌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3 ] |[阅读次数:122 ]
  • AM真菌在煤矿废弃物中生态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毕银丽,吴福勇,柳博会

    以粉煤灰、草炭、蛭石、河沙为培养基质,分别对4种不同AM真菌:Glomus mosseae,G.diaphanum,G.intraradices和G.versiforme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根的侵染率、孢子密度和菌丝长度分别与菌根真菌种类、培养基质状况及寄主植物种类有关。4种基质的扩繁效果顺序为:河沙>粉煤灰>草炭>蛭石。G.mosseae和G.diaphanum在基质中的产孢量和菌丝长度优于G.intraradices和G.versiforme,可作为优势菌株。4种菌根真菌在粉煤灰中对寄主的侵染率均达到60%以上,粉煤灰作为菌根真菌培养基质具有更大潜力和实际应用价值。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6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50 ]
  • 鸡舍空气真菌浓度及多样性研究

    王雅玲,吕国忠,柴同杰,孙晓东

    采用6级Andersen生物空气采样器和常用真菌计数培养基,对鸡舍空气真菌的浓度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空气样本经培养、计数和纯化共鉴定出78种真菌,以有丝分裂孢子真菌为主,优势真菌类群为Cladosporium,Penicillium,Aspergillus,Candida,Alternaria及Fusarium等,其中包括A.flavus,A.fumigatus,A.niger及F.sporotrichioides等在内的10余种禽类病原真菌。鸡舍内空气真菌的平均浓度为2.3×103CFU/m3。A.flavus,A.fumigatus及A.niger在鸡舍空气中的浓度相对较高。鸡舍空气真菌呈对数正态分布,Cladosporium,Penicillium及Aspergillus主要分布在C和D级(3.0~6.0μm),A和B级(>6.0μm)及E和F级(<3.0μm)相对较少。此外,还分离到出现频率较低但对公众健康构成潜在危害的病原真菌,如Candida albicans,Histoplasma capsulatum,Cryptococcus neoformans及Coccidioides immitis等。本研究结果为控制禽类真菌病提供预警资料和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61 ]
  • 香菇菌株分子鉴别技术的分辨率比较

    张瑞颖,黄晨阳,左雪梅,姜瑞波,王贺祥,张金霞

    本研究运用酯酶同工酶、RAPD、IGS1和IGS24种方法鉴别2个野生香菇菌株和19个栽培香菇菌株,并比较这4种鉴别方法的分辨率,结果表明:16条酯酶同工酶带中有15条具有多态性,将21个供试菌株分成11个类型,分辨率为0.92;10个随机扩增引物共扩增出86个DNA片段,其中95.3%具有多态性,将21个供试菌株分成16个类型,分辨率为0.97;IGS1将21个供试菌株分成7个类型,分辨率为0.81;IGS2将21个供试菌株分成7个类型,分辨率为0.73。这4种鉴别方法中RAPD的分辨率最高,与这4种鉴别方法的综合分析结果相同,因此RAPD可以作为香菇菌株鉴别的可靠依据。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6 ]
  • 蛹虫草子囊孢子萌发及其后代群体培养性状观察

    梁月,张国珍,安沫平,蔡祝南

    从野生和人工栽培的蛹虫草子实体共分离了6个子囊孢子群体,对子囊孢子形态、萌发过程、培养性状及子实体产生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蛹虫草子囊孢子为线形、多细胞,169.78~364.57×1.72~2.04μm;每个子囊孢子有56~114个细胞,每个细胞大小为1.77~4.53×1.72~2.04μm。子囊孢子弹射后13h开始萌发,30h后开始形成分生孢子。多数子囊孢子的每个细胞都能萌发,但少数子囊孢子的部分细胞不萌发。子囊孢子群体的培养性状表现多样性,以I型所占比列较大。野生群体的菌落颜色以杏橙色和淡柠檬黄色为主,而人工栽培的群体以橙铬色所占比例最大。不同个体的菌落生长速率有差异。野生群体产生扇形突变的比例高于人工栽培群体。在人工栽培的CM群体中出现了气生菌丝较多、白色、生长缓慢的个体。菌落为I型,橙铬色或杏橙色,生长速率正常,无突变的单子囊孢子菌株产生子实体的可能性较大,子实体产量较高,但大部分单子囊孢子菌株不能产生发育良好的子实体。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75 ]
  • 古尼虫草小孢变种无性型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研究

    陈晓琳,樊美珍,李增智

    以从古尼虫草小孢变种Cordyceps gunnii var.minor上分离的无性型古尼拟青霉小孢变种Paecilomyces gunnii var.minor G106M为出发菌株,进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研究。将培养16h的菌丝体用溶壁酶和蜗牛酶的混合酶液于28℃酶解1.5~2h,原生质体产量可达3.74×107/mL。以培养12h的菌丝制备的原生质体在0.6mol/L氯化钠的SDAY培养基上再生率最高,为17.92%。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93 ]
  • 土壤中镉对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生长的效应

    张淑彬,冯固,李晓林

    采用分室培养法,在同一宿主植物生长的土壤中设含有0、5、25、50mg/kg4个不同浓度重金属镉的菌丝生长室(用30μm尼龙网与根系隔开)以期建立在宿主植物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研究环境因素对AM真菌直接影响的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镉对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BEG167)生长的直接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加镉的处理相比,土壤中施加低浓度镉(5mg/kg)刺激了G.mosseae的生长,其菌丝总长度最大;高浓度镉(大于25mg/kg)抑制了G.mosseae的生长,其菌丝总长度较小。AM真菌的代谢活性与土壤镉浓度的关系也表现出与菌丝生物量相同的规律。以上结果表明:G.mosseae在镉污染环境中有应激反应的特征,即:当G.mosseae受到轻微毒害时,为了适应其生存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增加其代谢活性和生长量来降低镉的毒害。此外,本方法用于研究宿主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条件下,重金属毒害或其他环境因素对AM真菌生长代谢的直接影响是可行的。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82 ]
  • 山地生柄锈菌和修氏柄锈菌在中国的发现(英文)

    李壮,庄剑云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中国单顶孢属三新记录种

    杨东升,郝玉娥,张克勤,莫明和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中国一新记录属-加氏菌属(英文)

    高晓梅,吕国忠,孙晓东

    从辽宁省鞍山市采集的玉米罹病籽粒上分离得到甜菜加氏菌Gabarnaudia betae。加氏菌属Gabarnaudia为我国新记录属。本文对其培养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菌种保藏在大连民族学院真菌菌种保藏中心(菌株号IBE000935)。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2 ]
  • 水杨酸在AM真菌侵染和诱导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

    杨瑞红,原永兵,刘润进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5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58 ]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真菌遗传转化及其应用

    迟彦,周东坡,平文祥,李姗姗,朱婧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4 ] |[阅读次数:46 ]
  • 海洋真菌的研究概况

    金静,李宝笃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42 ]
  • 菌物学报(原名真菌学报)第24卷2005年总目录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白灵侧耳(白灵菇)交配系统特性的研究

    姚方杰,张友民,李玉

    通过连锁分析对白灵侧耳(白灵菇)交配系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灵侧耳的交配系统由A、B两对不亲和性因子构成,A、B不连锁,其中A因子由独立的1个亚基构成,B因子由2个遗传距离为1cM的α、β亚基构成;供试的双核菌株及其4个交配型基准株A1B1、A2B2、A1B2和A2B1的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分别为26.1℃、26.9℃、25.9℃、26.4℃和25.4℃。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48 ]
  • 气升式液体培养假褐云斑鹅膏菌丝及毒素检测分析

    汪国轮,郭学武,龚建华

    采集并组织分离到假褐云斑鹅膏Amanita pseudoporphyria的纯培养菌丝。培养发现其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形态与一般蕈菌有差别。摇瓶液体培养条件下,假褐云斑鹅膏菌丝体干重为0.626g/L,在气升式反应器内假褐云斑鹅膏菌丝体干重可达到1.629g/L。反应器培养的菌丝体毒素的HPLC分析表明菌丝体内含有鹅膏毒肽,而不含有鬼笔毒肽。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液体培养鹅膏菌丝体来生产鹅膏毒素。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