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报

Mycosystema

  • 江苏省云台山白粉菌研究 Ⅰ.白粉菌的三个新种

    于守荣;

    本文描述了采自江苏省云台山的白粉菌三个新种,它们是寄生于芸香科臭檀上的新种吴茱萸球针壳Phyllactinia evodiae S.R.Yu sp.nov.,无患子科无患子上的新种无患子钩丝壳Uncinula sapindi S.R.Yu sp.nov.和金缕梅科枫香上的新种极长小钩丝壳Uncin-uliella praelonga S.R.Yu sp.nov.。新分类单位均有汉文和拉丁文描述,并附有讨论。

    1993年04期 257-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55 ]
  • 旌节花科植物上的二个小煤炱科新种

    欧阳友生;宋斌;胡炎兴;

    本文报道了寄生在旌节花科植物上的二个小煤炱科新种。它们是(1)旌节花附丝壳(Appendiculella stachyuri Y.X.Hu et B.Song sp.nov.);(2)旌节花小光壳炱(Asteridie-lla stachyuri Y.S.Ouyang et B.Song sp.nov.)。旌节花科分布于东亚,是小煤炱菌寄主的世界新记录。新种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模式标本存放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GDIM)。

    1993年04期 265-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泽兰叶上的三种真菌

    郭英兰;

    本文报道采自北京、安徽和云南泽兰属(Eupatorium spp.)叶上的三种真菌,其中有一个新种:泽兰齿梗孢(Scolecobasidium eupatorii Guo,sp.nov.)和一个新组合:藿香蓟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geratoides(Ell.& Ev.)Guo,comb.nov.]。新种与Sco-lecobasidium anelii和S.arenarium之区别在于S.anelii分生孢子梗短(35.0μm),分生孢子有纵隔膜,常在隔膜处缢缩;S.arenarium分生孢子的隔膜色泽深,在孢子的一端或两端具黑点。研究的标本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1993年04期 27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0 ]
  • 中国牛肝菌目的研究和增补

    臧穆;袁明生;弓明钦;

    在研究我国川西、滇、桂、海南岛的牛肝菌目标本中,发现二新种:网盖金牛肝菌(Aureoboletus reticuloceps)和黑牛肝菌(Boletus nigricans),后者属黑牛肝菌组,新组(Boletus sect.Nigres)。并报道了婆罗洲牛肝菌、美丽牛肝菌、怪形牛肝菌、焰色牛肝菌、黑紫牛肝菌、长柄条孢牛肝菌和西藏金牛肝菌的分布型和所呈现的印度——马来西亚热带成分的相适关联。

    1993年04期 275-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46 ]
  • 蜜环菌侵染后猪苓菌核防御结构的发生及功能

    郭顺星;徐锦堂;

    蜜环菌通过猪苓菌核表皮侵染菌核时,菌核表皮下层的菌丝具特异的拮抗反应,如细胞中有结晶颗粒出现,厚壁菌丝形成,部分薄壁菌丝有质壁分离现象。蜜环菌的侵染诱导了菌核防御结构的发生:离侵染点一定距离的部位出现由少量木质化菌丝和厚壁菌丝形成的疏松带状;蜜环菌侵入后,上述菌丝增多并紧密排列形成菌核的初级隔离腔,入侵的蜜环菌和部分菌核被隔离在腔中;在初级隔离腔形成的同时,外围的次级隔离腔开始发育。蜜环菌菌索和皮层菌丝分枝可突破初、次级隔离腔的壁,再以菌索产生的侵染带侵染菌核较外部的最后防线即三级隔离腔。本文较系统的阐述了蜜环菌侵染后菌核各防御结构的发生特点及功能。

    1993年04期 283-288+337-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66 ]
  • 辣椒炭疽病菌毒素

    欧阳丰;谢丙炎;欧阳本友;刘富春;

    辣椒炭疽病菌(辣椒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psici)在25—28℃的Czapek-Dox培养液中振荡培养时分泌出毒素,这种毒素能引起辣椒叶片形成坏死斑,类似于病原菌侵染形成的症状。辣椒叶煎汁培养液和Czapek-Dox培养液适于C.capsici的生长和产毒,生长适宜温度和范围分别为25℃和pH6—7,在25—28℃,pH6—7的条件下培养滤液毒性最强;光线和通气条件可促进C.capsici的生长和产毒;培养14天的培养滤液毒性最强。培养滤液经丙酮沉淀及离子交换树脂柱和Sephadex G-50柱层析将毒素纯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毒素为多聚糖类物质。生物检测结果表明:培养滤液和C.capsici毒素溶液能抑制辣椒、绿豆、豌豆、豇豆种子胚根生长;并能使辣椒幼苗发生萎蔫,这一作用与辣椒品种抗性有关。

    1993年04期 28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78 ]
  • 尖孢镰孢一新硝酸盐营养突变类型与营养体亲和性

    鲍建荣;郑重;刘惠君;

    从73个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不同专化型菌株上获得684个硝酸盐营养突变株(nit mutant)。作相关氮源利用试验及亚硝酸反应后,鉴定出一新硝酸盐营养突变类型:亚硝酸盐还原酶结构基因类型,命名为nit8,占总突变株的6.7%。同时被鉴别的还有nit1、nit3和Nit M三种突变类型,它们分别占突变株总数的81.0%,3.8%和8.5%。此外,首次引入一种亚硝酸反应在这类研究中的应用,还提出了互补指数概念与公式来表示nit突变株营养体之间亲和的能力。

    1993年04期 297-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55 ]
  • L-苹果酸产生菌筛选及高产突变株诱变选育

    吴清平;周小燕;钟瑜;陈素云;

    通过广泛收集和分离,获得根霉属(Rhizopus)、曲霉属(Aspergillus)及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等属菌株897株。产酸指示平板上的变色圈测定结果表明,它们中间628株为产酸菌。通过纸层析对产酸菌发酵液酸谱的分析,获得129株L-苹果酸产生菌,经进一步测定发酵液中L-苹果酸的含量,筛选出以葡萄糖为原料,摇瓶发酵140小时,L-苹果酸产率48.37g/L,对糖转化率48.37×10~(-2)的菌株LM02。经初步鉴定,这一菌株为曲霉(Asper-gillus sp.)以LM02作为出发株,采用亚硝基胍、自然污染细菌、甲基磺酸乙酯及紫外线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葡萄糖为原料,L-苹果酸产率较高的突变株N1-14、N1-14′、NE1412、NU1416及NU1419。其中N1-14′的L-苹果酸产量最高,比出发株提高46.2×10~(-2)。N1-14′的菌丝生长速度快,产孢能力强,摇瓶发酵葡萄糖140小时,平均L-苹果酸产率为72.53g/L,对糖转化率53.74×10~(-2)。全发酵液经薄层层析测定,不含黄曲霉毒素。发酵产物分离提纯后,得到白色粉末状结晶,经纸层析、质谱及红外光谱测定,证明为L-苹果酸。

    1993年04期 304-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0 ]
  • 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菌丝现象的进一步研究

    康振生;李振岐;商鸿生;J庄约兰;R罗林格;

    应用电镜技术对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入侵自身菌丝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在吸器母细胞与寄主细胞和菌丝细胞同时相接触的情况下,入侵栓可在与寄主细胞接触处形成,也可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在菌落中心部位,吸器母细胞虽然未与寄主细胞接触,但同样可在与菌丝细胞接触处产生入侵栓;吸器母细胞在与菌丝接触处形成的入侵栓,其超微结构正常,并且可侵入到菌丝细胞壁内,但是未能穿透菌丝细胞壁。本文观察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和入侵栓形成所需诱导因子可能是物理接触作用,而不涉及到化学作用,并且该病菌与寄主间的识别作用可能发生在入侵栓形成之后。

    1993年04期 313-317+340-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72 ]
  •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肺微小根毛霉的感染

    陈世平;索继江;孙鹤龄;魏华;马述仕;罗莉;

    近几年因医源性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损有所增加,从而使深部丝状真菌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检测上的种种原因,大部份是尸检后发现,难以鉴定到属种,对临床治疗带来直接影响,为进一步探讨丝状真菌的快速诊断,我们从肺活组织中分离出的微小根毛霉,注射接种到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鼠体内后,间隔一定时间,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3GY辐照后14—28日检出率是41.87%(皮下注射),66.66%(腹腔注射),7GY、5GY、1GY的辐照均低于3GY,除与根霉有交叉反应外,曲霉、青霉、白色假丝酵母等均无交叉反应。

    1993年04期 318-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蕈菌及其应用

    张树庭;

    蕈菌的定义是:具有明显的、肉眼可辨的子实体的大型真菌。其菌肉为肉质、木质或革质。大多数的种属担子菌,部份种属子囊菌,有些种可形成菌根。蕈菌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不少种类可供食用和药用。过去三年内,世界食用蕈菌年产量每年平均增加24.5%,总增加率为72.5%。1989—1990年度产量为3763000吨,年产值约为74.85亿美元。今后预计产量还会增加。一些药用菌已作为医药制剂进行工业生产并在临床上应用,有的已开发成为保健饮料和化妆品的重要原料。

    1993年04期 323-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60 ]
  • 黄海海水中酵母菌的种类

    周与良;史国利;周菊岩;王红梅;李明林;

    <正> 酵母菌是海洋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之一,各大海洋中均有报道(Kohlmeyer & Kohlmeyer,1979),作者等人曾对中国海中渤海海水、渤海沿岸不同基物和黄海海水中酵母菌种类作了报道(周与良等,1990;1991;Zhou et al.,1990)。本文报道从1983年开始对黄海海水中酵母资源三次调查的结果。三次采样从27个站位共采集了69个水样,分离到474株菌,第一次是在1983年4月,水温7—9℃,5个站位采集水样10个,第二次在1986年8月,水温23—25℃,16个站位采样41个;第三次在1988年8

    1993年04期 327-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74 ]
  • “中国菌物学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正> “中国菌物学会”成立大会于1993年5月19—23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27省、市、自治区的306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其中特邀代表(含国外代表)28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植病学会理事长、原真菌学会名誉理事长裘维蕃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王伏雄研究员,原真菌学会名誉理事长杨新美教授,中国科学院许智宏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周培瑾所长,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佟凤勤副局长到会祝贺并讲了话。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宋大康

    1993年04期 330-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真菌学报 第十二卷 1993年 总目录

    <正>~~

    1993年04期 33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下载本期数据